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发育有着重要意义,是孩子们得以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工程。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科学理论知识,带他们了解世界,更要关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成为“真,善,美”的代言人。然而在当下的小学校园,德育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难题与不足,亟待解决。因此,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到德育建设上去,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成为祖国发展、社会富强的新希望。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教育;德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再次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这给我们小学教育工作指明了一条道路——那就是,全面加强小学德育教育,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如同一张崭新的白纸,及时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其人生意义深远。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了小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偷窃、霸凌、杀人……无一不是学校或家庭关心程度不够,思想道德教育缺失所导致的。我们在当前的校园管理中,侧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考试能力,而对于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鞭策力度远远不够。为了校园的和谐稳定,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必不可少地需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美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在此,笔者仅以多年来担任小学校长的经验,对其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一、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小学教育也应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己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许多校长都没有完全了解德育教育的真正含义,以为只要学校作风良好,学生乖巧懂事就是把德育落到了实处。但其实不然,小学德育教育包含面极广,不仅指学生的道德品德、文明素质教育,也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学校里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在家里听父母话,谦虚懂事;在路上帮助他人,无私忘我,这都只是德育教育的部分内涵。学生是否真正热爱党和国家,是否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也同样是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在校园教育管理中的一大重点。道德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甚至会在困境当中勉励自我,像《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一样,在逆境中焕发新生。
无论何时,德育都不该是学校里多做几次活动,班级里多开几次班会就能简单完成的任务式的形式主义,它应该被放在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上,被种在每个学生的心田,被真正发挥出作用。身为校长,更应该发挥出表率作用和监督作用,一面以身作则,一面对老师、学生进行监督管理,多途径、多方面,真正落实德育教育。
二、当前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德育目标不够明确
很多学校中都存在着德育教育进行受阻的现象,细究原因,绝对离不开德育教育目标不明确这一条。我们在开校领导会议,布置学期任务时,往往只是简单地一笔带过,提出要“加强德育建设”的概念,但我们很少会明确提出本次德育教育究竟该往那个目标发展,历时多久,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样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各主任给下属教师布置任务时讲得不清不楚,云里雾里,老师无奈之下也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管理班级的德育建设。做事情没有明确目标,又怎么能够做好一件事呢?人的专注力是有限的,集中在某几点上才能更好地执行建设工作,发挥最大效用。如果老师上课前不明确提出学习目标,学生听课时肯定会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学习效率也不可能提高。同理可得,一旦德育目标不够明确,教师们的执行力势必会大打折扣,如此一来,德育工作受阻也是在所难免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发布任务,作出指示时也要考虑到下级教师的需要,分配到具体环节,给每个年级划定详细目标,千万不能泛泛而谈,空讲大道理。
(二) 德育方法不够恰当
马克思哲学原理启示我们:任何工作的进行都离不开方法理论的指导。提出目标后一定要配有恰当的方法才能让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德育教育也是如此。很多学校在践行德育建设时,往往就是随心所欲,任性而为,没有相对科学合理的方法协助建设工作。这也是校园德育建设的盲点之一,需要我们去改进、完善。在工作中,我发现很多教师甚至是年级主任,实行德育教育时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度。一位广负盛名的的数学教授很可能做不出一道小学的奥数题。为什么呢?大学教授早就习惯了成年人的思维方式,他脑海里早就有了思维定性,但小学生不一样,他们正因为什么都不懂,思维反而更开阔,对于这些题目轻轻松松地就能完成。小学生并没有成年人那么缜密的思维能力,对于很多事物都不能理解,需要教师们耐心解说,多种方式论证才能有所领悟。若是以高中的授课方式来教导一年级的学生,結果必然是学生不堪重负,累倒在地。因此,教师应该在教育方法上多下功夫,切实衡量方法的可行性,更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性,才能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
(三) 教师自身道德素质不够高
想要建设好学校的德育教育,就离不开提高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作为直接与学生发生接触的第一号人物,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就不达标。上课时随意接打电话,用完的粉笔头到处乱扔,有时甚至还在课堂上用词不雅,这都给学生树立了不好的榜样,违反了德育教育的要领。言传身教往往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学生也许很难理解教师说的书面语言,但是只要看到老师表扬某个捡起地上垃圾碎屑的同学,他们就会认识到“这是一种好的并且值得称赞的行为”。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一位德行如一的大师总是能辅导出心心向善的弟子,而少有世野莽夫。当然,我们校方在聘用职工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多方核查,保证教师的一定水平。但时代不可能停滞不前,“活到老,学到老”才是正确的思想观念,我们要更多地提倡教师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多吸收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落实校园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 细化目标,落实到点
落实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的前提是要制定好一个细化的目标,空泛的一句话并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到任何作用。校方在做每一个决定时都应该深思熟虑,并配有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书。德育所含甚广,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我们不妨“由点到面”的执行计划。举个例子,某个著名的长跑健将十分善于划分路段,每一段路都把标志性的建筑作为节点,正是因为他得每个目标都很明确的原因,他最后夺得了世界冠军。可想而知,细化目标对于事物整体有着巨大的作用。第一周宣传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第二周踐行理想信念教育,列出党和国家的优秀事例,鼓舞学生爱党敬业;第三周提倡道德品质、文明行为的教育,细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话题……以此类推,将每个学期的德育工作化繁为简,落实到点,既知道了明确的计划总目标,也给出了在总目标下要完成的各个小目标。我们在分配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记得缩小范围,做好计划,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德育建设的发展进行。
(二) 确定方法,因势利导
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前提都是遵循一定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免要积极探索、总结出相应的规律,依照恰当的方法来建设我们的校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个性,正所谓因材施教,在德育教育中应该遵从他们的天性,将他们作为主体。德育教育就是要激发每位同学心中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让他们对我们的社会充满认同感,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充满善意。如果教师在建设工作中遇到学生提出的某些舆论难题,诸如“摔倒老人扶不扶”“究竟给不给乞丐钱”一类的问题时,既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区分情况,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情况,让他们了解清楚。对调皮的孩子要耐心教导,对内向的孩子要悉心开导,对好奇心强的孩子又要斟酌字句,不能让他产生误会,总之,我们绝对不能只是下发任务,随随便便做出一点儿成绩就得过且过了,更重要的是要到到预期的效果,真正对学生有所帮助。
(三) 教师自勉,与时俱进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小学教师,不亚于是小学生的启蒙老师。很多小学教师毕业之后就没有再进行过学术方面的深入学习了,但在这个飞速发展,每一分钟都会产生新东西的时代里,教师如果固步自封,不主动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素养,就会落后于时代的潮流,最终被行业所放弃。德育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假如学校的风气不正,老师的素质不高,耳濡目染,教导出的学生也恐怕难成大器。孔子儒家圣人,古今之师,但他仍然认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道家庄子也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足可见人这一生学海无涯,理应学到老,活到老。有些教师、干部总认为德育没什么好学的,认为自己的修养到了,但实则不然。每年都会有更新道德教育标准,会出现更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的观念理念,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交集领导,还是基层教师,都应该引以为戒,不能止步于当前,与时俱进,及时提升自己的道德文明修养,肩负起引导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
四、总结
新时代的教育工作,我们将更加关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工作,任重道远,我们校长不仅要有意识地提高自我修养,也要时刻关注校园的基本动态,对德育工作进程有着自己的见地核认识,才能真正的把德育落到实处。换而言之,学校既要将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又要将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关键位置,如此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学生作为当中主体,我们更应该加强管理。然而,小学生毕竟仍不成熟,学校在德育方面还是要积极引导,因力导势,做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
【参考文献】
[1]侯俊美,王文凤,高俊云.对小学德育工作管理新途径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
[2]张宗兰.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都市家教月刊,2017(09).
[3]王静.鼓起风帆,让爱远航[J].吉林教育,2014(15).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教育;德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再次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这给我们小学教育工作指明了一条道路——那就是,全面加强小学德育教育,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如同一张崭新的白纸,及时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其人生意义深远。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了小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偷窃、霸凌、杀人……无一不是学校或家庭关心程度不够,思想道德教育缺失所导致的。我们在当前的校园管理中,侧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考试能力,而对于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鞭策力度远远不够。为了校园的和谐稳定,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必不可少地需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美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在此,笔者仅以多年来担任小学校长的经验,对其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一、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小学教育也应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己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许多校长都没有完全了解德育教育的真正含义,以为只要学校作风良好,学生乖巧懂事就是把德育落到了实处。但其实不然,小学德育教育包含面极广,不仅指学生的道德品德、文明素质教育,也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学校里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在家里听父母话,谦虚懂事;在路上帮助他人,无私忘我,这都只是德育教育的部分内涵。学生是否真正热爱党和国家,是否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也同样是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在校园教育管理中的一大重点。道德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甚至会在困境当中勉励自我,像《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一样,在逆境中焕发新生。
无论何时,德育都不该是学校里多做几次活动,班级里多开几次班会就能简单完成的任务式的形式主义,它应该被放在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上,被种在每个学生的心田,被真正发挥出作用。身为校长,更应该发挥出表率作用和监督作用,一面以身作则,一面对老师、学生进行监督管理,多途径、多方面,真正落实德育教育。
二、当前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德育目标不够明确
很多学校中都存在着德育教育进行受阻的现象,细究原因,绝对离不开德育教育目标不明确这一条。我们在开校领导会议,布置学期任务时,往往只是简单地一笔带过,提出要“加强德育建设”的概念,但我们很少会明确提出本次德育教育究竟该往那个目标发展,历时多久,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样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各主任给下属教师布置任务时讲得不清不楚,云里雾里,老师无奈之下也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管理班级的德育建设。做事情没有明确目标,又怎么能够做好一件事呢?人的专注力是有限的,集中在某几点上才能更好地执行建设工作,发挥最大效用。如果老师上课前不明确提出学习目标,学生听课时肯定会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学习效率也不可能提高。同理可得,一旦德育目标不够明确,教师们的执行力势必会大打折扣,如此一来,德育工作受阻也是在所难免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发布任务,作出指示时也要考虑到下级教师的需要,分配到具体环节,给每个年级划定详细目标,千万不能泛泛而谈,空讲大道理。
(二) 德育方法不够恰当
马克思哲学原理启示我们:任何工作的进行都离不开方法理论的指导。提出目标后一定要配有恰当的方法才能让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德育教育也是如此。很多学校在践行德育建设时,往往就是随心所欲,任性而为,没有相对科学合理的方法协助建设工作。这也是校园德育建设的盲点之一,需要我们去改进、完善。在工作中,我发现很多教师甚至是年级主任,实行德育教育时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度。一位广负盛名的的数学教授很可能做不出一道小学的奥数题。为什么呢?大学教授早就习惯了成年人的思维方式,他脑海里早就有了思维定性,但小学生不一样,他们正因为什么都不懂,思维反而更开阔,对于这些题目轻轻松松地就能完成。小学生并没有成年人那么缜密的思维能力,对于很多事物都不能理解,需要教师们耐心解说,多种方式论证才能有所领悟。若是以高中的授课方式来教导一年级的学生,結果必然是学生不堪重负,累倒在地。因此,教师应该在教育方法上多下功夫,切实衡量方法的可行性,更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性,才能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
(三) 教师自身道德素质不够高
想要建设好学校的德育教育,就离不开提高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作为直接与学生发生接触的第一号人物,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就不达标。上课时随意接打电话,用完的粉笔头到处乱扔,有时甚至还在课堂上用词不雅,这都给学生树立了不好的榜样,违反了德育教育的要领。言传身教往往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学生也许很难理解教师说的书面语言,但是只要看到老师表扬某个捡起地上垃圾碎屑的同学,他们就会认识到“这是一种好的并且值得称赞的行为”。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一位德行如一的大师总是能辅导出心心向善的弟子,而少有世野莽夫。当然,我们校方在聘用职工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多方核查,保证教师的一定水平。但时代不可能停滞不前,“活到老,学到老”才是正确的思想观念,我们要更多地提倡教师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多吸收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落实校园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 细化目标,落实到点
落实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的前提是要制定好一个细化的目标,空泛的一句话并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到任何作用。校方在做每一个决定时都应该深思熟虑,并配有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书。德育所含甚广,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我们不妨“由点到面”的执行计划。举个例子,某个著名的长跑健将十分善于划分路段,每一段路都把标志性的建筑作为节点,正是因为他得每个目标都很明确的原因,他最后夺得了世界冠军。可想而知,细化目标对于事物整体有着巨大的作用。第一周宣传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第二周踐行理想信念教育,列出党和国家的优秀事例,鼓舞学生爱党敬业;第三周提倡道德品质、文明行为的教育,细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话题……以此类推,将每个学期的德育工作化繁为简,落实到点,既知道了明确的计划总目标,也给出了在总目标下要完成的各个小目标。我们在分配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记得缩小范围,做好计划,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德育建设的发展进行。
(二) 确定方法,因势利导
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前提都是遵循一定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免要积极探索、总结出相应的规律,依照恰当的方法来建设我们的校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个性,正所谓因材施教,在德育教育中应该遵从他们的天性,将他们作为主体。德育教育就是要激发每位同学心中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让他们对我们的社会充满认同感,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充满善意。如果教师在建设工作中遇到学生提出的某些舆论难题,诸如“摔倒老人扶不扶”“究竟给不给乞丐钱”一类的问题时,既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区分情况,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情况,让他们了解清楚。对调皮的孩子要耐心教导,对内向的孩子要悉心开导,对好奇心强的孩子又要斟酌字句,不能让他产生误会,总之,我们绝对不能只是下发任务,随随便便做出一点儿成绩就得过且过了,更重要的是要到到预期的效果,真正对学生有所帮助。
(三) 教师自勉,与时俱进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小学教师,不亚于是小学生的启蒙老师。很多小学教师毕业之后就没有再进行过学术方面的深入学习了,但在这个飞速发展,每一分钟都会产生新东西的时代里,教师如果固步自封,不主动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素养,就会落后于时代的潮流,最终被行业所放弃。德育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假如学校的风气不正,老师的素质不高,耳濡目染,教导出的学生也恐怕难成大器。孔子儒家圣人,古今之师,但他仍然认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道家庄子也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足可见人这一生学海无涯,理应学到老,活到老。有些教师、干部总认为德育没什么好学的,认为自己的修养到了,但实则不然。每年都会有更新道德教育标准,会出现更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的观念理念,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交集领导,还是基层教师,都应该引以为戒,不能止步于当前,与时俱进,及时提升自己的道德文明修养,肩负起引导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
四、总结
新时代的教育工作,我们将更加关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工作,任重道远,我们校长不仅要有意识地提高自我修养,也要时刻关注校园的基本动态,对德育工作进程有着自己的见地核认识,才能真正的把德育落到实处。换而言之,学校既要将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又要将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关键位置,如此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学生作为当中主体,我们更应该加强管理。然而,小学生毕竟仍不成熟,学校在德育方面还是要积极引导,因力导势,做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
【参考文献】
[1]侯俊美,王文凤,高俊云.对小学德育工作管理新途径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
[2]张宗兰.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都市家教月刊,2017(09).
[3]王静.鼓起风帆,让爱远航[J].吉林教育,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