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文言教学模式 提高文言课堂效率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in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陶冶情感,丰富内涵的重要载体。通过品鉴文言文作品能对学生艺术敏感力的培养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文言文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语文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推进新教改的实施,既尊重合理的传统又注重教学的创新,以求找到文言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投入多、收效微已为众多教者所共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串讲法”,教师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零散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少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诚如钱梦龙先生所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局面、激活文言文教学呢?
   近年来,通过学习国内教改先进学校的经验,结合我校的课堂实际与班级学情,我校以“先学后教,精讲精练”为原则,尝试推行一种以指导学案为载体、先学后教、精讲精练,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导学——初读——抄查——翻译——导疑——归纳——品析——导练,其实质就是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活文言文的教学。
   下面,笔者就近期参与的我校课题研究的所得和平时的教学体会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导”
   “导”,即导学或导入新课。导学,即指导学生学习,以导学案为依托,先出示导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要学到什么程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导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质疑,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不教的最终目的。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首先在多媒体上打出“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病入膏肓”?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导学”还有多种方式与方法,这里就不赘述。
   二、“初读”
   “读”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叫做“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特别是文言文,学生在语言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上应尽可能用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让学生读准句读,读出语气和语调,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感情来,进而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三、“抄”、“查”
   “抄”是要求学生动手将课文下面的注释,摘要抄录到原文中相应的字、词、句头上去。“查”,即要求学生对注释未涉及而自己又感到理解有困难的字词,自己动手查一查相关工具书、参考书,并将查得的东西用红色笔录入课文,以便使难点更醒目。此法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翻译”和“导疑”
   即对着已“抄”“查”好的课文,逐字逐句的用笔“译”在笔记本上。全部译完之后,肯定还会有疑问,这就到了“导疑”阶段,可以小组协作“兵”教“兵”;也可学生互问互答;或与参考书比对;最后教师再出示学生尚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点拨。既为点拨,老师应侧重于对文中关键词、句及重难点作诠释、讲解。
   五、“归纳”
   “归纳”也就是归纳常用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要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类整理,这样有助于词语的积累。长期坚持就会积少成多,循序渐进定能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
   以上这些环节是学生独立自主学好一篇文言文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这些环节,尽量安排在第一课时当堂完成,不得已让学生带回家的,要有检查落实的后续措施。
   文言文,首先是“文”,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就是“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所以第二课时便可以将经过诸多环节铺路的文言文,当成一篇浅易的现代文来“品析”了。可以像学习现代文那样,在发给学生的“导学案”中设计一些用于“导学导疑”的问题,让学生据此先归纳各段大意或文章主要内容,再挖掘其思想情感内涵,品味其写作特色,并要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来借鉴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求学生学完后明白什么,悟到什么,都应该归纳总结,以提升阅读品位,获取熏陶。
   六、“品析”
   “品析”的过程,教师切忌包办。凡是学生在课下注释或课前提示中能找到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能够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来解决的,教师应该鼓励;凡是经过点拨学生可以心领神会的,教师要及时指导。“品析”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通过揣摩、咀嚼、理解词句而更加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而且借鉴了古代文学大家高超的写作技巧,体味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加强了积累,培养了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迁移运用的能力。这样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七、“导练”
   在文言文字词句篇的落实上必须打破一味死记硬背的模式,应着眼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可适当选择一些课内的典型语段和简短浅易的课外语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练习、比较阅读练习……课堂末段,要预留几分钟引导学生结合“导学目标”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
   以上所介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中可视实际情况操作。但不管怎样进行,都不搞花架子,不赶浪头,要实实在在地教。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教师只是一个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平台的设计者,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
其他文献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   那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校初中语文教师作了一个课题:“先学后导,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