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文物保护和勘探的工作者,对文物的保护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近年来又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项目、省保单位立项修复项目、田野文物保护项目等工作,增长了很多田野文物保护工作未知的知识,深知文物保护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进而,宣传并加强人们对文物保护的关注程度和认知,增加乡愁文化成为了文物工作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首先,田野文物是分布在地上、地下和水域的文化宝藏,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建筑、传统民居、古墓葬、古石刻、石窟寺、壁画、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化石遗址等,田野文物一般与重大的历史事件、革命活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同时,田野文物也包括具有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它们是真实再现历史、研究历史的重要见证和实物,记载着文明古国的发展进程和历史真相,也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单元和基本组成。田野文物分布在广阔的祖国大地上,最贴近人民生活,最能够鲜明地展现中华文明。守护好田野文物,传承好民族根脉,才能留得住乡愁。
【关键词】田野文物;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一、田野文物保护现状
较之馆藏文物,田野文物因为分布范围广、体积庞大,大都趋于明显的分散和暴露。由于分布区域广泛,自然和人文环境各不相同,加之存在自然风化侵蚀的影响,以及因监管不力而造成的丢失现象和人为损毁,田野文物正遭受着不可描述的苦难,处境十分艰难。从田野文物普查及多次实地调查情况来看,在两次普查的间隔期内,很多文物已经销声匿迹,在此次核查的时候已不复存在,而这之间的间隔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可见文物保护的艰难与不易。现以我市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来说,在三普调查结束后的十年间,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合并,我市的有些遗址正在经历着被垃圾吞噬和掩埋,散落在田野的碑刻也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有的民居已经被拆除;有的石牌坊也因年久失修,散落在山上的庙宇也因道路艰难,都面临着即将倒塌的命运,甚至于不复存在。因此,从田野文物被保护的现状来看,将这项保护工作提上议程也迫在眉睫。将各类文物分类登记,实地考察,实实在在地记录现状,为田野文物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系统机制,为保护文物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留住心中所念的乡愁。
二、田野文物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原因
田野文物分布面广,保护工作涉及城、镇、乡等各方面,仅以文物工作者的力量远远不够。守护珍惜田野文物,需要全民的参与。纵观多年的文物工作实践,田野文物保护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安全问题。
一是群众对“文化遗产”的概念认识不足。误解“文物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遗留下来的遗物或遗迹”这一广义的概念。老百姓普遍存在一个共性,就是把文物与经济划等号,只关注能换来收入的文物,殊不知村边的牌楼坊、家里摆放的老式家具,甚至村头的建筑残留物,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尤其是《鉴宝》《国宝档案》等节目播出以后,对身边存在的古遗址、古建筑、石砖牌坊、石雕刻、位于峭壁的摩崖石刻、田野墓葬、山间庙宇等,兴趣不大,关注度不高,有些群众甚至嗤之以鼻。我们文物工作者如果不能很好地识别文物,势必也不能发动群众去保护田野文物,人们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够让文物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得到良好的保护,才能达到“保护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明”的思想价值高度。
二是逐渐被认识的田野文物多数量、广分布与文物保护管理人员的少数量、弱力量相矛盾的问题。以本人工作的永济市为例,永济市现有文物点共400余处。其中,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16处,市保单位9处,具体如表1所示。并且很多分布在中条山顶上一带,如栖岩寺、万固寺、白马寺等,路途遥远加之现在封山制度的规定,老百姓也已经搬迁到了山下居住,很多文物基本上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在很多村落,文管人员加之另外聘请的文物义务看护员(一般为当地村民)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看管文物工作的需要。因而,田野文物数量多、分布广的现状与保护人员数量少、力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保护要求与保护人员现有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田野文物是具有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遗产,它的珍贵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不言而喻,因而极易受到自然损坏和人为侵害,并常常成为盗窃分子猎取的首选目标。为此,2002年国家公安部制发了《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GA27—2002〕,为文物安全保护管理工作保驾护航,使文管人员的担子加重、责任加大。这说明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和要求逐渐升高。但负责文物保护的人员知识储备偏低,經调查分析,出现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中途加入这项工作,没有机会接受专业培训,这使得矛盾日益显现。
四是文物犯罪猖獗。近年来,倒卖文物的行为屡禁不止,究其原因,首先是文物保护工作以保护为主,当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时,需要求助公安部门介入才能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追缴散落丢失的文物、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方面遇到的阻力更大。其次,文物工作中对于文物犯罪惩处的力度与防范水平远远不够,也没有形成长效的政策法规。
三、守护好田野文物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一)多措并举,加大宣传
通过文物勘探工作加以宣传。对于考古勘探,人们总有诸多猎奇心理,利用此效应,文物勘探队在考古工地所在的小区、村镇及沿途路段,以实际的勘探活动,及时的讲解宣传让人们知晓,往往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利用每年的文物保护日和现代化工具宣传。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邀请市各级领导、电视媒体、报社等单位联手进行文物保护工作宣传,手机的普遍使用也加强了网络和微信的宣传。
借机庙会及乡镇集会开展宣传。多年来,永济市文物主管部门运用平易、质朴、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图画制作光盘、版面、折页、乡镇中心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结合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工程,在农村田野文物生存的广阔天地广泛宣传文物的有关知识和法律、法规,使保护文物得到深入宣传,保护文物意识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田野文物;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一、田野文物保护现状
较之馆藏文物,田野文物因为分布范围广、体积庞大,大都趋于明显的分散和暴露。由于分布区域广泛,自然和人文环境各不相同,加之存在自然风化侵蚀的影响,以及因监管不力而造成的丢失现象和人为损毁,田野文物正遭受着不可描述的苦难,处境十分艰难。从田野文物普查及多次实地调查情况来看,在两次普查的间隔期内,很多文物已经销声匿迹,在此次核查的时候已不复存在,而这之间的间隔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可见文物保护的艰难与不易。现以我市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来说,在三普调查结束后的十年间,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合并,我市的有些遗址正在经历着被垃圾吞噬和掩埋,散落在田野的碑刻也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有的民居已经被拆除;有的石牌坊也因年久失修,散落在山上的庙宇也因道路艰难,都面临着即将倒塌的命运,甚至于不复存在。因此,从田野文物被保护的现状来看,将这项保护工作提上议程也迫在眉睫。将各类文物分类登记,实地考察,实实在在地记录现状,为田野文物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系统机制,为保护文物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留住心中所念的乡愁。
二、田野文物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原因
田野文物分布面广,保护工作涉及城、镇、乡等各方面,仅以文物工作者的力量远远不够。守护珍惜田野文物,需要全民的参与。纵观多年的文物工作实践,田野文物保护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安全问题。
一是群众对“文化遗产”的概念认识不足。误解“文物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遗留下来的遗物或遗迹”这一广义的概念。老百姓普遍存在一个共性,就是把文物与经济划等号,只关注能换来收入的文物,殊不知村边的牌楼坊、家里摆放的老式家具,甚至村头的建筑残留物,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尤其是《鉴宝》《国宝档案》等节目播出以后,对身边存在的古遗址、古建筑、石砖牌坊、石雕刻、位于峭壁的摩崖石刻、田野墓葬、山间庙宇等,兴趣不大,关注度不高,有些群众甚至嗤之以鼻。我们文物工作者如果不能很好地识别文物,势必也不能发动群众去保护田野文物,人们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够让文物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得到良好的保护,才能达到“保护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明”的思想价值高度。
二是逐渐被认识的田野文物多数量、广分布与文物保护管理人员的少数量、弱力量相矛盾的问题。以本人工作的永济市为例,永济市现有文物点共400余处。其中,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16处,市保单位9处,具体如表1所示。并且很多分布在中条山顶上一带,如栖岩寺、万固寺、白马寺等,路途遥远加之现在封山制度的规定,老百姓也已经搬迁到了山下居住,很多文物基本上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在很多村落,文管人员加之另外聘请的文物义务看护员(一般为当地村民)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看管文物工作的需要。因而,田野文物数量多、分布广的现状与保护人员数量少、力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保护要求与保护人员现有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田野文物是具有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遗产,它的珍贵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不言而喻,因而极易受到自然损坏和人为侵害,并常常成为盗窃分子猎取的首选目标。为此,2002年国家公安部制发了《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GA27—2002〕,为文物安全保护管理工作保驾护航,使文管人员的担子加重、责任加大。这说明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和要求逐渐升高。但负责文物保护的人员知识储备偏低,經调查分析,出现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中途加入这项工作,没有机会接受专业培训,这使得矛盾日益显现。
四是文物犯罪猖獗。近年来,倒卖文物的行为屡禁不止,究其原因,首先是文物保护工作以保护为主,当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时,需要求助公安部门介入才能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追缴散落丢失的文物、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方面遇到的阻力更大。其次,文物工作中对于文物犯罪惩处的力度与防范水平远远不够,也没有形成长效的政策法规。
三、守护好田野文物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一)多措并举,加大宣传
通过文物勘探工作加以宣传。对于考古勘探,人们总有诸多猎奇心理,利用此效应,文物勘探队在考古工地所在的小区、村镇及沿途路段,以实际的勘探活动,及时的讲解宣传让人们知晓,往往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利用每年的文物保护日和现代化工具宣传。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邀请市各级领导、电视媒体、报社等单位联手进行文物保护工作宣传,手机的普遍使用也加强了网络和微信的宣传。
借机庙会及乡镇集会开展宣传。多年来,永济市文物主管部门运用平易、质朴、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图画制作光盘、版面、折页、乡镇中心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结合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工程,在农村田野文物生存的广阔天地广泛宣传文物的有关知识和法律、法规,使保护文物得到深入宣传,保护文物意识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