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柏拉图:让我们去那儿。
弟子:那儿有什么?
柏拉图:那儿有一棵树。
……
语文是什么?
有人说,语文是一棵树。
《盛新凤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5月版)就像一棵丰美的大树。那是好大的一棵“和美”之树,一棵语文教学的智慧之树!盛新凤老师在这本专著中,在全国小语界率先提出了“和美语文”的教育主张。“和美语文”——让人耳目一新!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读这本书时,我感到特别振奋。确切地说,它让人感觉不到在读枯燥的论著,而像品读美文一样沁人心脾,给人以艺术享受!
一、融通是“和美”之魂
第一遍读完《盛新凤讲语文》,我把厚厚的一本书读得很薄很薄,最后只剩了两个字——融通。我很兴奋,因为我找着了“和美”之树的魂!
盛新凤老师认为,简约大气的美是“和美语文”的理想课堂追求;雅俗共赏是“和美语文”的阅读教学形态。“和美语文”的提出旨在克服当前小学语文(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诸多的极化现象,从和谐融通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态之美。那么如何实现这种和谐生态之美?这就是该论著的精髓所在。故此,“融通”便自然成了关键词,成了书中的核心。盛老师在书中浓墨重彩详尽阐述了“融通”理念、“融通”主张、“融通”方法。如:不同文体文章的融通方式,书中列举了“状物文章—形神融通”“写景文章—情景融通”“写人文章—表里融通”“叙事文章—事理融通”“民间故事—虚实融通”。关于阅读教学元素融通方式,盛老师又向我们介绍了:语文追求与“味儿”追求融通; 主导与主体融通;独立与合作融通;入文与出文融通;多元感悟与价值引领融通;文字与画面融通等等。在论述她的“雅俗共赏”和美语文阅读教学形态时,她又在“雅而俗”式形态中列举了“人文性与儿童性融通”“人文性与工具性融通”等融通方式。在“人文性与工具性融通”一节里具体阐述了人文与工具融合基本要经历“言意互转—言意相融—言意相生—言意相谐”四个过程,可谓精辟独到,这是她从丰厚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要“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语文教师就应该让语文走上融通之旅!
在阐述“和美语文”的教学智慧时,盛老师也谈到了“课感”问题,对课的厚实感、起伏感、畅达感的心理直觉感受作了透彻的辨析,形象地归纳了让课堂“有感而发”的几种方法,即“厚实感——内外融通”“畅达感——巧妙衔接”“起伏感——曲径通幽”,并以“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段”的形式作了诠释。
读着读着,我们就会以融通的思路去理解、领悟盛新凤老师的“融通论”。如果能将盛老师的“和美语文”融会贯通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那么我们就算是真正会上语文课了!
渐渐地,我又把盛老师的这部专著读得越来越厚——盛老师在书中列举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值得并且可以融通的地方、怎样融通以及融通的方式。她只是“举隅”,并不是全部。她给我们作了研究的示范,留给我们共同去探求的巨大空间。“和美语文”的世界里有N个“融通”!
二、课例乃“和美”之躯
如果说,庞朴的“一分为三”、孔子的中庸之道和古老民族审美心理中的“圆”文化、“圆”情结乃至建筑审美观为盛新凤老师开创“和美派”奠定了理论依据,那么,盛老师这几年在全国舞台上成功演绎的“和美”课堂教学,如《如梦令》《去年的树》《青海高原一株柳》《草虫的村落》等十多个经典课例为她的“和美语文”作了最好的诠释,也为她的“和美语文”撑立起了和美的身躯!
以课例《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例,盛老师通过引领学生反复研读文本,最后把文本读成了一个词——“撑立”。于是,“撑立”便成了整堂课的一面“旗帜”:以“撑立”为支点,撬起了全文这个“宇宙”;以“撑立”为线索,让散落的语言珍珠串联;以“撑立”为轴心,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有了向心力。
为了给“撑立”找到一个丰厚的教学语境,让它在教学语境的烘托下血肉丰满,盛老师又把“多少、又、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等重点词句,都调用到“撑立”身边,成为丰厚它的“背景语言”,然后分三个层次体会柳树在遭受摧毁时的不屈和抗争:在恶劣的环境中撑立;在频繁的摧毁中苦苦撑立;面对命运的不公仍旧苦苦撑立。在这三个层次的推进过程中,把对语言的理解、感悟、想象、对比、朗读融为一体,最后达成对柳树形象的重塑。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感受过程中完成了对精神和情感的锤炼和陶冶,语言的深度品评和情感的痛快洗礼融为一体,可谓言意互转,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
在“入文与出文融通”里,盛老师给我们呈现了她的课例《去年的树》中的两个环节,分别引导学生入文又出文,在文中走了个来回。
[片段1]
师:你说得真好。两个“看”当中包含了小鸟多少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经过刚才尽情的交流和对话,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这回你们就是小鸟了,你们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我们一起读……
(出示改写的最后一小节:把“小鸟”改成了“我”)
生: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我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我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师:老师深深地被你们的朗读打动了!这两个“看”字,让盛老师的情感随着你们的朗读在波动。能再读一次吗?
(生动情地再读)
师:(深情地)亲爱的小鸟,你看见朋友了,你盯着灯火,深情地盯着灯火,看了一会,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但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你又想说什么?
……
以上环节,是引导学生“入文”的过程,让学生切己体验,把自己当成小鸟,体会小鸟的情感。
[片段2]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其实我们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课文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说?你想对谁说?比如,对伐木人有什么话说?还有其他的,你想对谁说,就对谁说。
生:我想对那些可恶的伐木人说,你们为了制造一些火柴,而拆散一对这么要好的朋友,真是太可恶了!
生:我想对全世界所有真诚的朋友说一句: “真诚是无私的,是难能可贵的。请大家好好把握这份真诚。也许这回失去了,下回就没了。”
生:我想对小鸟和大树说: “你们的真情把我感动了。”我也要对天下所有的人说:“愿你们珍惜友情,永远和你们的朋友活下去。”(生笑)
生:我想对树根说: “大树走了,你不要过于伤心。它也不愿意看到我们伤心的。”
生:我想对作者说: “你为什么要写这么悲惨的结局。不能写稍微……”(大家笑)
这个教学片段,是带领学生“出文”的过程,学生在文本中与课文角色,与课文作零距离接触后,还应该引导学生“出文”,作为文章的读者,理性地审读文本,对课文中的角色和事件作理性的评价。“入文”又“出文”,既有感性体验,又有理性审视,融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批判性阅读为一体,可谓在阅读教学中走了一个来回。
在“多元感悟与价值引领融通”里,盛老师又为我们举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丑小鸭》,为了引导学生倾诉对文本多元的感悟和认识,出示了一组练笔题:
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后,
养鸭的小姑娘对丑小鸭说……
哥哥对丑小鸭说……
公鸡对丑小鸭说……
小鸟对丑小鸭说……
猎狗对丑小鸭说……
结果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大多是趋炎附势、恃强凌弱、前倨后恭。盛老师认为,这样的多元感悟是肤浅的、盲目的、不健康的,这样的引导也是不负责任的。因此,她在指导这位教师第二次教学时,作了如下转换与调整:
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后,养鸭姑娘、哥哥、姐姐、公鸡、猎狗等都来向丑小鸭赔礼道歉,可是, 天鹅对养鸭的小姑娘说……
天鹅对哥哥姐姐说……
天鹅对公鸡说……
天鹅对小鸟说……
天鹅对猎狗说……
学生视角一转换,感悟的结果就完全不同。在孩子们的嘴里,成功后的丑小鸭应该是谦逊的、宽容的、明理的。在引导孩子们与这些角色温情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是啊,有了美丽外表的天鹅,一点都不骄傲、不记仇,有这样美好的心灵,是一只真正的美天鹅。学生在这样的多元感悟中蕴涵了积极的价值思考与认识,可谓悟得有深度、悟得有效度、悟得有尺度。
浙江教育学院汪潮教授曾把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归纳为“本色语文”“简约语文”“灵动语文”“人文语文”等四种基本状态,而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里 “本色”“简约”“灵动”“人文”等四种状态兼而有之。她的经典课例诠释了“和美”,实践了“和美”。故而,这棵“和美”之树才有了粗壮厚实的躯干,有了繁茂的枝叶。
三、“经历”为“和美”之根
盛新凤老师称自己是“课痴”“课魔”。十多年摸爬滚打,在课堆里滚,一切的快乐与烦恼都是因为课,生活的中心也是课……这是何等痴情的一种境界!她一直行走在“和美”之路上。盛老师深知“根深才能叶茂”,所以她把“和美”之根深深地扎在了课堂,她把“和美”的根须伸到每一堂语文课里,伸进了每个文本里,伸进了每个孩子的心灵……她善于博采众长,汲取各家各派的优点,用以浇灌和滋养这棵“和美”之树。她善于总结、反思,在“行行复行行”中把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概括为“无视—外视—内视”三个阶段。
杨再隋教授曾评价道:“在盛新凤的课中,教学的节律是她自己脉搏的跳动,是她自己情感的起伏,教学的情致醇化而升华为教学中的和谐,这是心灵和世界浑然合一的情感。”盛新凤把她的“和美语文”教学当成了她的“和美”教育人生!在她的“教育语录”里有许多智慧的花和果,如“课堂上要找到与学生融在一起的感觉,这是一种极致的幸福,一种高峰体验。”“浮在面上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根深才能叶茂。喜花其实是一种肤浅的心态。在我,喜叶的心情更甚于喜花。因为叶和花虽都是一季,但花太炫耀;相比花、叶和根,我更爱根,因为扎根泥土,生命有深度和厚度。”“语文教师要做语言的‘大玩家’,把一篇课文的语言文字玩得通通透透、四通八达,还要玩出味来,玩出情味、趣味、韵味来。”……是呀,她的“教育语录”又何尝不是她的“和美”之树上开出的花,结出的果!以前读过盛新凤的《诗意语文》,认为盛老师的“师品”适合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读了她的《和美语文》,发觉从“诗意”到“和美”,她的“课风”“课格”已日臻完美,她走过了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风范”的探索之路,显现了她更大气、更宽广的教学思想。可以说,“和美语文”是大智慧!
读完《盛新凤讲语文》,感触颇多。愿小语界这棵“和美”之树更加繁茂!愿所有的“语文人”都能徜徉在语文教学的“和美之境”。
(浙江省湖州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313000)
弟子:那儿有什么?
柏拉图:那儿有一棵树。
……
语文是什么?
有人说,语文是一棵树。
《盛新凤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5月版)就像一棵丰美的大树。那是好大的一棵“和美”之树,一棵语文教学的智慧之树!盛新凤老师在这本专著中,在全国小语界率先提出了“和美语文”的教育主张。“和美语文”——让人耳目一新!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读这本书时,我感到特别振奋。确切地说,它让人感觉不到在读枯燥的论著,而像品读美文一样沁人心脾,给人以艺术享受!
一、融通是“和美”之魂
第一遍读完《盛新凤讲语文》,我把厚厚的一本书读得很薄很薄,最后只剩了两个字——融通。我很兴奋,因为我找着了“和美”之树的魂!
盛新凤老师认为,简约大气的美是“和美语文”的理想课堂追求;雅俗共赏是“和美语文”的阅读教学形态。“和美语文”的提出旨在克服当前小学语文(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诸多的极化现象,从和谐融通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态之美。那么如何实现这种和谐生态之美?这就是该论著的精髓所在。故此,“融通”便自然成了关键词,成了书中的核心。盛老师在书中浓墨重彩详尽阐述了“融通”理念、“融通”主张、“融通”方法。如:不同文体文章的融通方式,书中列举了“状物文章—形神融通”“写景文章—情景融通”“写人文章—表里融通”“叙事文章—事理融通”“民间故事—虚实融通”。关于阅读教学元素融通方式,盛老师又向我们介绍了:语文追求与“味儿”追求融通; 主导与主体融通;独立与合作融通;入文与出文融通;多元感悟与价值引领融通;文字与画面融通等等。在论述她的“雅俗共赏”和美语文阅读教学形态时,她又在“雅而俗”式形态中列举了“人文性与儿童性融通”“人文性与工具性融通”等融通方式。在“人文性与工具性融通”一节里具体阐述了人文与工具融合基本要经历“言意互转—言意相融—言意相生—言意相谐”四个过程,可谓精辟独到,这是她从丰厚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要“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语文教师就应该让语文走上融通之旅!
在阐述“和美语文”的教学智慧时,盛老师也谈到了“课感”问题,对课的厚实感、起伏感、畅达感的心理直觉感受作了透彻的辨析,形象地归纳了让课堂“有感而发”的几种方法,即“厚实感——内外融通”“畅达感——巧妙衔接”“起伏感——曲径通幽”,并以“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段”的形式作了诠释。
读着读着,我们就会以融通的思路去理解、领悟盛新凤老师的“融通论”。如果能将盛老师的“和美语文”融会贯通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那么我们就算是真正会上语文课了!
渐渐地,我又把盛老师的这部专著读得越来越厚——盛老师在书中列举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值得并且可以融通的地方、怎样融通以及融通的方式。她只是“举隅”,并不是全部。她给我们作了研究的示范,留给我们共同去探求的巨大空间。“和美语文”的世界里有N个“融通”!
二、课例乃“和美”之躯
如果说,庞朴的“一分为三”、孔子的中庸之道和古老民族审美心理中的“圆”文化、“圆”情结乃至建筑审美观为盛新凤老师开创“和美派”奠定了理论依据,那么,盛老师这几年在全国舞台上成功演绎的“和美”课堂教学,如《如梦令》《去年的树》《青海高原一株柳》《草虫的村落》等十多个经典课例为她的“和美语文”作了最好的诠释,也为她的“和美语文”撑立起了和美的身躯!
以课例《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例,盛老师通过引领学生反复研读文本,最后把文本读成了一个词——“撑立”。于是,“撑立”便成了整堂课的一面“旗帜”:以“撑立”为支点,撬起了全文这个“宇宙”;以“撑立”为线索,让散落的语言珍珠串联;以“撑立”为轴心,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有了向心力。
为了给“撑立”找到一个丰厚的教学语境,让它在教学语境的烘托下血肉丰满,盛老师又把“多少、又、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等重点词句,都调用到“撑立”身边,成为丰厚它的“背景语言”,然后分三个层次体会柳树在遭受摧毁时的不屈和抗争:在恶劣的环境中撑立;在频繁的摧毁中苦苦撑立;面对命运的不公仍旧苦苦撑立。在这三个层次的推进过程中,把对语言的理解、感悟、想象、对比、朗读融为一体,最后达成对柳树形象的重塑。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感受过程中完成了对精神和情感的锤炼和陶冶,语言的深度品评和情感的痛快洗礼融为一体,可谓言意互转,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
在“入文与出文融通”里,盛老师给我们呈现了她的课例《去年的树》中的两个环节,分别引导学生入文又出文,在文中走了个来回。
[片段1]
师:你说得真好。两个“看”当中包含了小鸟多少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经过刚才尽情的交流和对话,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这回你们就是小鸟了,你们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我们一起读……
(出示改写的最后一小节:把“小鸟”改成了“我”)
生: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我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我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师:老师深深地被你们的朗读打动了!这两个“看”字,让盛老师的情感随着你们的朗读在波动。能再读一次吗?
(生动情地再读)
师:(深情地)亲爱的小鸟,你看见朋友了,你盯着灯火,深情地盯着灯火,看了一会,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但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你又想说什么?
……
以上环节,是引导学生“入文”的过程,让学生切己体验,把自己当成小鸟,体会小鸟的情感。
[片段2]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其实我们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课文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说?你想对谁说?比如,对伐木人有什么话说?还有其他的,你想对谁说,就对谁说。
生:我想对那些可恶的伐木人说,你们为了制造一些火柴,而拆散一对这么要好的朋友,真是太可恶了!
生:我想对全世界所有真诚的朋友说一句: “真诚是无私的,是难能可贵的。请大家好好把握这份真诚。也许这回失去了,下回就没了。”
生:我想对小鸟和大树说: “你们的真情把我感动了。”我也要对天下所有的人说:“愿你们珍惜友情,永远和你们的朋友活下去。”(生笑)
生:我想对树根说: “大树走了,你不要过于伤心。它也不愿意看到我们伤心的。”
生:我想对作者说: “你为什么要写这么悲惨的结局。不能写稍微……”(大家笑)
这个教学片段,是带领学生“出文”的过程,学生在文本中与课文角色,与课文作零距离接触后,还应该引导学生“出文”,作为文章的读者,理性地审读文本,对课文中的角色和事件作理性的评价。“入文”又“出文”,既有感性体验,又有理性审视,融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批判性阅读为一体,可谓在阅读教学中走了一个来回。
在“多元感悟与价值引领融通”里,盛老师又为我们举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丑小鸭》,为了引导学生倾诉对文本多元的感悟和认识,出示了一组练笔题:
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后,
养鸭的小姑娘对丑小鸭说……
哥哥对丑小鸭说……
公鸡对丑小鸭说……
小鸟对丑小鸭说……
猎狗对丑小鸭说……
结果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大多是趋炎附势、恃强凌弱、前倨后恭。盛老师认为,这样的多元感悟是肤浅的、盲目的、不健康的,这样的引导也是不负责任的。因此,她在指导这位教师第二次教学时,作了如下转换与调整:
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后,养鸭姑娘、哥哥、姐姐、公鸡、猎狗等都来向丑小鸭赔礼道歉,可是, 天鹅对养鸭的小姑娘说……
天鹅对哥哥姐姐说……
天鹅对公鸡说……
天鹅对小鸟说……
天鹅对猎狗说……
学生视角一转换,感悟的结果就完全不同。在孩子们的嘴里,成功后的丑小鸭应该是谦逊的、宽容的、明理的。在引导孩子们与这些角色温情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是啊,有了美丽外表的天鹅,一点都不骄傲、不记仇,有这样美好的心灵,是一只真正的美天鹅。学生在这样的多元感悟中蕴涵了积极的价值思考与认识,可谓悟得有深度、悟得有效度、悟得有尺度。
浙江教育学院汪潮教授曾把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归纳为“本色语文”“简约语文”“灵动语文”“人文语文”等四种基本状态,而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里 “本色”“简约”“灵动”“人文”等四种状态兼而有之。她的经典课例诠释了“和美”,实践了“和美”。故而,这棵“和美”之树才有了粗壮厚实的躯干,有了繁茂的枝叶。
三、“经历”为“和美”之根
盛新凤老师称自己是“课痴”“课魔”。十多年摸爬滚打,在课堆里滚,一切的快乐与烦恼都是因为课,生活的中心也是课……这是何等痴情的一种境界!她一直行走在“和美”之路上。盛老师深知“根深才能叶茂”,所以她把“和美”之根深深地扎在了课堂,她把“和美”的根须伸到每一堂语文课里,伸进了每个文本里,伸进了每个孩子的心灵……她善于博采众长,汲取各家各派的优点,用以浇灌和滋养这棵“和美”之树。她善于总结、反思,在“行行复行行”中把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概括为“无视—外视—内视”三个阶段。
杨再隋教授曾评价道:“在盛新凤的课中,教学的节律是她自己脉搏的跳动,是她自己情感的起伏,教学的情致醇化而升华为教学中的和谐,这是心灵和世界浑然合一的情感。”盛新凤把她的“和美语文”教学当成了她的“和美”教育人生!在她的“教育语录”里有许多智慧的花和果,如“课堂上要找到与学生融在一起的感觉,这是一种极致的幸福,一种高峰体验。”“浮在面上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根深才能叶茂。喜花其实是一种肤浅的心态。在我,喜叶的心情更甚于喜花。因为叶和花虽都是一季,但花太炫耀;相比花、叶和根,我更爱根,因为扎根泥土,生命有深度和厚度。”“语文教师要做语言的‘大玩家’,把一篇课文的语言文字玩得通通透透、四通八达,还要玩出味来,玩出情味、趣味、韵味来。”……是呀,她的“教育语录”又何尝不是她的“和美”之树上开出的花,结出的果!以前读过盛新凤的《诗意语文》,认为盛老师的“师品”适合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读了她的《和美语文》,发觉从“诗意”到“和美”,她的“课风”“课格”已日臻完美,她走过了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风范”的探索之路,显现了她更大气、更宽广的教学思想。可以说,“和美语文”是大智慧!
读完《盛新凤讲语文》,感触颇多。愿小语界这棵“和美”之树更加繁茂!愿所有的“语文人”都能徜徉在语文教学的“和美之境”。
(浙江省湖州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