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棵“和美”树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uanhapp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柏拉图:让我们去那儿。
  弟子:那儿有什么?
  柏拉图:那儿有一棵树。
  ……
  语文是什么?
  有人说,语文是一棵树。
  《盛新凤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5月版)就像一棵丰美的大树。那是好大的一棵“和美”之树,一棵语文教学的智慧之树!盛新凤老师在这本专著中,在全国小语界率先提出了“和美语文”的教育主张。“和美语文”——让人耳目一新!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读这本书时,我感到特别振奋。确切地说,它让人感觉不到在读枯燥的论著,而像品读美文一样沁人心脾,给人以艺术享受!
  
  一、融通是“和美”之魂
  
  第一遍读完《盛新凤讲语文》,我把厚厚的一本书读得很薄很薄,最后只剩了两个字——融通。我很兴奋,因为我找着了“和美”之树的魂!
  盛新凤老师认为,简约大气的美是“和美语文”的理想课堂追求;雅俗共赏是“和美语文”的阅读教学形态。“和美语文”的提出旨在克服当前小学语文(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诸多的极化现象,从和谐融通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态之美。那么如何实现这种和谐生态之美?这就是该论著的精髓所在。故此,“融通”便自然成了关键词,成了书中的核心。盛老师在书中浓墨重彩详尽阐述了“融通”理念、“融通”主张、“融通”方法。如:不同文体文章的融通方式,书中列举了“状物文章—形神融通”“写景文章—情景融通”“写人文章—表里融通”“叙事文章—事理融通”“民间故事—虚实融通”。关于阅读教学元素融通方式,盛老师又向我们介绍了:语文追求与“味儿”追求融通; 主导与主体融通;独立与合作融通;入文与出文融通;多元感悟与价值引领融通;文字与画面融通等等。在论述她的“雅俗共赏”和美语文阅读教学形态时,她又在“雅而俗”式形态中列举了“人文性与儿童性融通”“人文性与工具性融通”等融通方式。在“人文性与工具性融通”一节里具体阐述了人文与工具融合基本要经历“言意互转—言意相融—言意相生—言意相谐”四个过程,可谓精辟独到,这是她从丰厚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要“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语文教师就应该让语文走上融通之旅!
  在阐述“和美语文”的教学智慧时,盛老师也谈到了“课感”问题,对课的厚实感、起伏感、畅达感的心理直觉感受作了透彻的辨析,形象地归纳了让课堂“有感而发”的几种方法,即“厚实感——内外融通”“畅达感——巧妙衔接”“起伏感——曲径通幽”,并以“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段”的形式作了诠释。
  读着读着,我们就会以融通的思路去理解、领悟盛新凤老师的“融通论”。如果能将盛老师的“和美语文”融会贯通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那么我们就算是真正会上语文课了!
  渐渐地,我又把盛老师的这部专著读得越来越厚——盛老师在书中列举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值得并且可以融通的地方、怎样融通以及融通的方式。她只是“举隅”,并不是全部。她给我们作了研究的示范,留给我们共同去探求的巨大空间。“和美语文”的世界里有N个“融通”!
  
  二、课例乃“和美”之躯
  
  如果说,庞朴的“一分为三”、孔子的中庸之道和古老民族审美心理中的“圆”文化、“圆”情结乃至建筑审美观为盛新凤老师开创“和美派”奠定了理论依据,那么,盛老师这几年在全国舞台上成功演绎的“和美”课堂教学,如《如梦令》《去年的树》《青海高原一株柳》《草虫的村落》等十多个经典课例为她的“和美语文”作了最好的诠释,也为她的“和美语文”撑立起了和美的身躯!
  以课例《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例,盛老师通过引领学生反复研读文本,最后把文本读成了一个词——“撑立”。于是,“撑立”便成了整堂课的一面“旗帜”:以“撑立”为支点,撬起了全文这个“宇宙”;以“撑立”为线索,让散落的语言珍珠串联;以“撑立”为轴心,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有了向心力。
  为了给“撑立”找到一个丰厚的教学语境,让它在教学语境的烘托下血肉丰满,盛老师又把“多少、又、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等重点词句,都调用到“撑立”身边,成为丰厚它的“背景语言”,然后分三个层次体会柳树在遭受摧毁时的不屈和抗争:在恶劣的环境中撑立;在频繁的摧毁中苦苦撑立;面对命运的不公仍旧苦苦撑立。在这三个层次的推进过程中,把对语言的理解、感悟、想象、对比、朗读融为一体,最后达成对柳树形象的重塑。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感受过程中完成了对精神和情感的锤炼和陶冶,语言的深度品评和情感的痛快洗礼融为一体,可谓言意互转,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
  在“入文与出文融通”里,盛老师给我们呈现了她的课例《去年的树》中的两个环节,分别引导学生入文又出文,在文中走了个来回。
  [片段1]
  师:你说得真好。两个“看”当中包含了小鸟多少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经过刚才尽情的交流和对话,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这回你们就是小鸟了,你们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我们一起读……
  (出示改写的最后一小节:把“小鸟”改成了“我”)
  生: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我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我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师:老师深深地被你们的朗读打动了!这两个“看”字,让盛老师的情感随着你们的朗读在波动。能再读一次吗?
  (生动情地再读)
  师:(深情地)亲爱的小鸟,你看见朋友了,你盯着灯火,深情地盯着灯火,看了一会,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但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你又想说什么?
  ……
  以上环节,是引导学生“入文”的过程,让学生切己体验,把自己当成小鸟,体会小鸟的情感。
  [片段2]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其实我们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课文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说?你想对谁说?比如,对伐木人有什么话说?还有其他的,你想对谁说,就对谁说。
  生:我想对那些可恶的伐木人说,你们为了制造一些火柴,而拆散一对这么要好的朋友,真是太可恶了!
  生:我想对全世界所有真诚的朋友说一句: “真诚是无私的,是难能可贵的。请大家好好把握这份真诚。也许这回失去了,下回就没了。”
  生:我想对小鸟和大树说: “你们的真情把我感动了。”我也要对天下所有的人说:“愿你们珍惜友情,永远和你们的朋友活下去。”(生笑)
  生:我想对树根说: “大树走了,你不要过于伤心。它也不愿意看到我们伤心的。”
  生:我想对作者说: “你为什么要写这么悲惨的结局。不能写稍微……”(大家笑)
  这个教学片段,是带领学生“出文”的过程,学生在文本中与课文角色,与课文作零距离接触后,还应该引导学生“出文”,作为文章的读者,理性地审读文本,对课文中的角色和事件作理性的评价。“入文”又“出文”,既有感性体验,又有理性审视,融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批判性阅读为一体,可谓在阅读教学中走了一个来回。
  在“多元感悟与价值引领融通”里,盛老师又为我们举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丑小鸭》,为了引导学生倾诉对文本多元的感悟和认识,出示了一组练笔题:
  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后,
  养鸭的小姑娘对丑小鸭说……
  哥哥对丑小鸭说……
  公鸡对丑小鸭说……
  小鸟对丑小鸭说……
  猎狗对丑小鸭说……
  结果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大多是趋炎附势、恃强凌弱、前倨后恭。盛老师认为,这样的多元感悟是肤浅的、盲目的、不健康的,这样的引导也是不负责任的。因此,她在指导这位教师第二次教学时,作了如下转换与调整:
  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后,养鸭姑娘、哥哥、姐姐、公鸡、猎狗等都来向丑小鸭赔礼道歉,可是, 天鹅对养鸭的小姑娘说……
  天鹅对哥哥姐姐说……
  天鹅对公鸡说……
  天鹅对小鸟说……
  天鹅对猎狗说……
  学生视角一转换,感悟的结果就完全不同。在孩子们的嘴里,成功后的丑小鸭应该是谦逊的、宽容的、明理的。在引导孩子们与这些角色温情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是啊,有了美丽外表的天鹅,一点都不骄傲、不记仇,有这样美好的心灵,是一只真正的美天鹅。学生在这样的多元感悟中蕴涵了积极的价值思考与认识,可谓悟得有深度、悟得有效度、悟得有尺度。
  浙江教育学院汪潮教授曾把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归纳为“本色语文”“简约语文”“灵动语文”“人文语文”等四种基本状态,而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里 “本色”“简约”“灵动”“人文”等四种状态兼而有之。她的经典课例诠释了“和美”,实践了“和美”。故而,这棵“和美”之树才有了粗壮厚实的躯干,有了繁茂的枝叶。
  
  三、“经历”为“和美”之根
  
  盛新凤老师称自己是“课痴”“课魔”。十多年摸爬滚打,在课堆里滚,一切的快乐与烦恼都是因为课,生活的中心也是课……这是何等痴情的一种境界!她一直行走在“和美”之路上。盛老师深知“根深才能叶茂”,所以她把“和美”之根深深地扎在了课堂,她把“和美”的根须伸到每一堂语文课里,伸进了每个文本里,伸进了每个孩子的心灵……她善于博采众长,汲取各家各派的优点,用以浇灌和滋养这棵“和美”之树。她善于总结、反思,在“行行复行行”中把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概括为“无视—外视—内视”三个阶段。
  杨再隋教授曾评价道:“在盛新凤的课中,教学的节律是她自己脉搏的跳动,是她自己情感的起伏,教学的情致醇化而升华为教学中的和谐,这是心灵和世界浑然合一的情感。”盛新凤把她的“和美语文”教学当成了她的“和美”教育人生!在她的“教育语录”里有许多智慧的花和果,如“课堂上要找到与学生融在一起的感觉,这是一种极致的幸福,一种高峰体验。”“浮在面上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根深才能叶茂。喜花其实是一种肤浅的心态。在我,喜叶的心情更甚于喜花。因为叶和花虽都是一季,但花太炫耀;相比花、叶和根,我更爱根,因为扎根泥土,生命有深度和厚度。”“语文教师要做语言的‘大玩家’,把一篇课文的语言文字玩得通通透透、四通八达,还要玩出味来,玩出情味、趣味、韵味来。”……是呀,她的“教育语录”又何尝不是她的“和美”之树上开出的花,结出的果!以前读过盛新凤的《诗意语文》,认为盛老师的“师品”适合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读了她的《和美语文》,发觉从“诗意”到“和美”,她的“课风”“课格”已日臻完美,她走过了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风范”的探索之路,显现了她更大气、更宽广的教学思想。可以说,“和美语文”是大智慧!
  读完《盛新凤讲语文》,感触颇多。愿小语界这棵“和美”之树更加繁茂!愿所有的“语文人”都能徜徉在语文教学的“和美之境”。
  (浙江省湖州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313000)
其他文献
听徐斌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行云流水,不缓不急,轻松自如,看似闲庭信步,却是运筹帏幄。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学习就像是踏上一次幸福的智慧之旅,令人神往。现就徐老师的某些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如春风般的语言    徐斌老师的语言就如春风,吹散了学生的紧张,鼓起了学生昂扬向上的信心。  [片段一]  师:我姓徐,双人“徐”,我们班上有没有也姓“徐”的?  (众生答:有,有
古典诗词是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其间折  射着诗人的憧憬希望、挣扎痛苦等种种复杂感情,然  而,时空的差距客观地拉远了阅读者与诗作者的心灵  间隔。笔者认为,巧扣诗眼,沿着文字表达外显的  “波”,从容咀嚼,细品诗词,追溯诗人内心情感聚焦的  “源”,方能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蕴。    一、沿波溯源细品诗词    古诗词是作家将主观情思输入作品的产物,细  品诗词就需要从言语表象入手,从中挖掘作
摘 要:本文嘗试依据DOK理论4个层次,转变教师提问,设置若干与DOK理论框架相对应的问题,组织体育课堂教学,重现情境、温故知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锤炼学生足球运动中的深度思维,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DOK理论;足球教学;深度思维;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10-00-03  一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动了、课堂闹了,学科教学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冷静思考后却发现一些让人深思的客观存在,比如:教师教学展示课的情况很不错,但学生考试的情况却常常不理想;课堂上学生应答积极迅速,但阅读回答问题却经常得不到高分……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我国教育界人士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教学理念。虽然这个观念早已被
今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正式颁布10周年。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校体育被边缘化,体育课开课率严重不足,学校体育理论界各种观点沸沸扬扬,有关伤害事故等相关法规的缺失,一些有效强身健体的项目由于其自身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被取消,体育教师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学生体质全面下滑,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尤为明显,已关乎到全国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国家
《唯一的听众》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该组课文的单元导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显然,编者希望我们对文本有两个特别关注:第一,特别关注“环境、心理活动方面的描写”;第二,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的”。  再看该课“思考和练习”的第一题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
摘 要:本文介绍如何利用游戏,让学生自觉、开心地进行室内课广播操练习。  關键词:游戏;广播操;室内课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69-01  一、案例描述  又是下雨天。第三节课,我走进了六(2)班的教室,“ 同学们,这节课进行广播操动作展示。”大多数同学听了身体顿时矮了半截。“不过哪些同学展示,我们通过‘击鼓传花’游戏来决定
前不久,特级教师王崧舟为大家奉献了一堂特具语文味、文化味的课——(枫桥夜泊>。这堂课,王老师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文化传承的背景下来组织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整堂课设计精致,起承转合匠心独运。教者由意象“愁眠”入手,徐徐铺展,层层深入,高潮迭起,荡人心魄,充分展示了“诗意语文”的无穷魅力。然而,教者又始终没有背离语文的本色,课堂上自始至终呈现的
摘 要:关注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举措。当下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情怀趋向积极,但他们自我提升的方法仅有观摩课和身边的老教师,内容与形式单一,提升的广度与深度受限;学校领导不重视与经费不足是制约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建议通过加强信念教育、设置系统的研训内容、构建学习共同体、实施发展性评价等方式来提升乡村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  关键词:乡村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对
摘 要:推广奥林匹克教育是开展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举措,在“教育强国,体育强国”这一百年大计的双轮驱动之下,裴东光的奥林匹克教育之路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在留学海外的独自求学、回国后的实践教学、模拟奥运会的艰辛筹办、带领团队开创“北京模式”以及开展冬季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等不同阶段,裴东光始终将奥林匹克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关键词:奥林匹克教育;裴东光;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