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OK理论对学生足球课中深度思维培养的初探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ping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嘗试依据DOK理论4个层次,转变教师提问,设置若干与DOK理论框架相对应的问题,组织体育课堂教学,重现情境、温故知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锤炼学生足球运动中的深度思维,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DOK理论;足球教学;深度思维;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其他文献
“作文好难!”这是时下很多小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帮助学生从“难”到“不难”?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和大家交流。    一、阅读引领,吸取语言思想营养    要想学生写好作文,就要引领他们博览群书、学以致用。  1 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正确阅读  建立班级图书角是一项有益的尝试。首先对学生从家里带来的书作一番筛选和整理,给选定的书都贴上标签,写上序号,并造表
摘 要:本文通过对“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在不同水平阶段学习目标表述的分析,设计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类教学目标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以投掷活动为例,结合“目标引领内容”的教学思想确定出不同水平阶段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课程标准;动作;运动技能;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5-0032-02  为了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育
问: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女生不喜欢运动,中国的学生怎么了?  (杨兆丰、邱宝福)  答: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提问的老师很有忧患意识。女生不愿意动,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不太适合女生。几年前我在辽宁看见一个体育教师教踢踏舞,女生都很愿意动,而且喜欢动,是乐此不疲地在动。如果老师们也教教踢踏舞,把有节奏的音乐一放,找个能踏出响声的地方,哪怕是木地板,我想学生是愿意跳的。因为,踢踏舞、排舞这样的运动项目很
起源于北欧,由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组成,在挪威、瑞典流传很长时间,成为北欧的传统项目,故又称北欧全能。  适用:低中高各年级学生,发展学生连续跳跃和快速奔跑能力。  准备:室内或室外运动场,小折垫若干。  方法:每组学生人数均等,游戏开始后,甲从起点出发连续双脚跳过四个垫子,立刻沿规定路线快速跑,绕过标志杆快速跑返回至起点和乙接力,依次类推,先完成游戏者即获胜方。  建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对战或个人
摘 要:铜山区乡村初中体育骨干教师培育站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根本,旨在培养一批集阅读、写作、教研、技能等为一体的一专多能的体育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研修模式,以期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一带一路”教学形式,促进初中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乡村初中;体育教师;培育;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1-0054-02  什么
最近,笔者有幸听了教研室冒金彬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冒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把这节课的教学片段整理如下:  [片段一]游戏活动,亲近规律  课伊始,冒老师就和学生玩了两个游戏:  1.拍手游戏。教师拍三下、四下、三下、四下,学生接着拍。  2.比比谁的记性好。冒老师出示了两组数:162536496481、123412341234,指定男生、女生分别记其中一组。几秒
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两条主线。数学基础知识是显性的体现在教材编写中,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内隐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小学阶段各册教材渗透了对应、集合、分类、化归、极限、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就曾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关键词:我是体育教师;送教活动;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 (2020) 02-0038-01  2019年11月,我们来到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进行支教,因为天气的影响,我在民族中学送教的第一节课临时改成了室内课。在报告厅给初一两个班级的120个小朋友上《探寻肌肉的秘密》的理论课,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一些动作来感受和认识肌肉,并学会
听徐斌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行云流水,不缓不急,轻松自如,看似闲庭信步,却是运筹帏幄。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学习就像是踏上一次幸福的智慧之旅,令人神往。现就徐老师的某些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如春风般的语言    徐斌老师的语言就如春风,吹散了学生的紧张,鼓起了学生昂扬向上的信心。  [片段一]  师:我姓徐,双人“徐”,我们班上有没有也姓“徐”的?  (众生答:有,有
古典诗词是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其间折  射着诗人的憧憬希望、挣扎痛苦等种种复杂感情,然  而,时空的差距客观地拉远了阅读者与诗作者的心灵  间隔。笔者认为,巧扣诗眼,沿着文字表达外显的  “波”,从容咀嚼,细品诗词,追溯诗人内心情感聚焦的  “源”,方能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蕴。    一、沿波溯源细品诗词    古诗词是作家将主观情思输入作品的产物,细  品诗词就需要从言语表象入手,从中挖掘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