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善”校园文化提升小学师生素养的实践研究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an1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设“至善”校园文化有着现实意义。通过特色环境熏陶、特色活动引领、课堂教学渗透、图书馆资源拓展、融入式课程开发、家庭教育中推介优化“至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提升师生素养。
  【关键词】至善;校园文化;师生素养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促进师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建设健康、特色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学风,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校园文化通过规范、熏陶、启迪、激励和约束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方面,促进师生素质全面提高。目前,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注重物质文化、忽略精神文化;注重活动形式,轻视活动的实效;注重学生的成长,忽视教师的精神引领等。因此,“至善”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实践是提升学校师生素养的有效方式,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如何建设“至善”校园文化,利用“至善”校园文化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至善”校园文化的主要涵义
  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于1932年提出,他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在学校才会形成的一种特别文化。我国在八十年代中期将校园文化定义为“一种区域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长期沉淀的组织文化,表现为物质环境、规章制度、教育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校园文化是综合性的文化体现,既包括学校的硬件也包括软件,既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也体现校风精神。
  “至善”校園文化中的“至”指“到达”的意思,“善”在这里是名词,是“美好”的意思,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至善教育”是指到达美好的教育境界。具体讲,是指尽自己所能,从身边小事做起,存善心,行善举。至善教育具体包括身体至善、品格至善、知识至善、能力至善。“至善”校园文化倡导师生存善心、行善举,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从一件件小事开始,积善成德,在与人为善的过程中发现和感受快乐和幸福的文化。
  二、建设“至善”校园文化的现实意义
  1.校园文化自身的功能
  校园文化体现办学理念、思想文化、校风、学风、教风、学校的规章制度、物质环境等。特色学校至善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从善至善,成人成才。“至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着学校形象,影响着师生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2.引导师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航标
  “至善”引导着师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熏陶在校师生思想、品行,同时也能拓宽师生的学习视野,良性的思想碰撞可以产生综合素养的因子,让彼此不断成长、不断超越,也使校园文化始终保持生机与魅力。每个老师和学生都在校园里工作和学习,都在有意无意中接受校园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至善”由心而发,形成观念,规范行为,指引方向。所以,“至善”的校园一定是到处都充满着阳光、温暖、文明、和谐,不是墙上的生硬文字,而是一景一物一人散发出的魅力,使心身心愉悦,激发人心向上、向善。学校建设起具有“至善”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师生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至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过渡借鉴,缺乏学校特色
  学习借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常用方式。很多学校没有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地域特点、学校特色整合实施,直接复制其他学校的文化成果、规章制度运用到自己的学校。在“至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过渡借鉴别人的硬件建设、制度文忽略了学校“至善”特色的校园文化,起不到校园文化的作用。
  2.注重物质,忽略精神引领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最基本表现形式。“至善”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物质文化投入,把大量的经费用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把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得特别优美,但是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引领,忽略了学生的学风和教师的团队精神等的培养。
  3.关注整体,忽视班级文化建设
  “至善”校园文化建设开始比较重视学校大环境的整体规划和建设,甚至连“每一面墙都说话。”班级文化建设却没有和学校大环境相匹配,体现不了大环境下班级文化的特色。
  4.注重形式,轻视活动实效
  在节日、纪念日,很多时候都风风火火搞活动,热热闹闹地结束了,却没有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一点活动预期的效果。注重活动形式,轻视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没有发挥活动的体验作用,也就收不到活动的效果。
  四、优化“至善”校园文化以提升师生素养
  1.特色环境熏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受到的教育和感染也是不一样的。校园环境表现出一所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教育魅力在于熏陶人的灵魂,感染人的心境,从而内化为创造力量。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
  2.打造“至善”特色的大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学校特色,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的建筑设施、环境布置,因地而设,因人而宜,突出学校特色。发掘、继承学校传统,通过厚重的学校历史积淀彰显学校特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校长、教师的言行是教育,优美整洁的校园也是教育。”学校将“从善至善 成人成才”办学理念融入到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亭一阁、一厅一廊、一尊雕塑、让善文化深植校园每个角落,努力营造至善教育文化氛围,打造至善特色校园。走进校门,正对着的是“希望之星”雕塑;校门左侧的“从善至善 成人成才”学校理念墙赫然入目;功德碑、励志坊、悟心亭、慈惠堂海珠区不可移动文物构成了学校的中轴线,也是学校善文化的发祥地;慈惠堂原名卜卜斋,是建校旧址,现在是图书馆,慈惠堂一楼左边一间是“翰墨堂”,是学生看书、练习书法的好地方;修德楼通往恒善广场的过道是善学廊,也是学生课间休息和看书的地方;校园内,绿树成荫,孩子们朗朗的书声、欢声笑相应和,勾勒出一幅恬静诗意的画面,孕育师生的素养。   3.突显班级文化的小环境
  班级文化以学校大环境为方向,以“至善”校园文化为主线,结合班级特点,发挥自身优势,以班为本,进行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特色活动,营造精彩纷呈的班级文化,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点缀特色学校的创建。各班的班规、班徽、班级口号、班级风采、班级墙报、图书角等充满正能量的文化规范和引领班级学生,开展书法、绘画、剪紙、折纸、棋艺、插花、乐器演奏、英语角等多种特色活动,激发学生潜能的发挥。班级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共同创建的。班级文化的建设是阶段性的。形成班级文化,不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而且这种理念渗透到每个学生心里,外显为良好的行为,促进学生成长。一个个闪烁着师生智慧的个性班名,展示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一个个富有班级特色的队角,绽放着一朵朵美丽的花朵,让师生得到美的陶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与共鸣。
  4.利用特色活动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通过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通过一些丰富、特色的活动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能、发挥特长的舞台,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开展”“至善”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小社团和少先队活动的形式,突出特色活动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5.创建校园小社团,践行“至善”文化
  全校一共开设了54个学科、科技、艺术、体育、卫生小社团,把至善校园文化融入到这54个五彩纷呈的小社团中,通过开展小社团活动,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培养至善少年。
  6.与少先队活动结合,开展“至善”主题活动
  以开笔礼、感恩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善之光”系列节庆活动为基石,创设了以“明德至善”浸润学生心灵的特色德育系列活动,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新态势,彰显学校德育个性特征。
  7.课堂教学渗透
  把至善校园文化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唤起学生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向往,可以净化心灵,提高综合素质,树立良好校风,塑造学校形象。课堂上注重营造师生合作探究的氛围,课后注重营造师生平等、尊重的人际心理环境。
  8.图书馆资源拓展
  学校图书馆中的丰富图书资料,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大后盾,使校园文化的内容得以丰富,外延得以拓展。定期更新馆藏图书,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其成为校园文化的亮点,将其成为学生补充课外知识的窗口。在图书馆慈惠堂,师生通过海量的阅读,不断长见识,提升文化素养。
  9.融入式课程开发
  课堂是融入教育主渠道。与思品课、语文课、综合实践课等进入融入式课程开发。通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融入“至善”校园文化,让师生在课堂上沐浴文化的浸润。
  10.家庭教育中推介
  家长是校园文化的推动者。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学校互动将至善校园文化引入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至善教育一体化模式,热切希望教师、学生、家长同心协力推进学校至善教育的发展,将校园建设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潜移默化中提升师生素养。
  总而言之,“至善”校园文化建设在提升师生素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的问题,要充分理解“至善”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至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更好地提升师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关建国.论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J].卫生职业教育,2004(11).
  [2]卞恩鸿.学校文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8(9).
  [3]苑琳琳.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J].校园文化,2013(07).
  [4]卢元锴.论学校文化的背景及发展策略(上)[J].现代校长,2005(11).
其他文献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海南卷)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利用温室无土栽培方式种植花卉、蔬菜,技术先进。山东某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同样采用温室种植。据此完成1~2题。  1.荷兰吸引山东蔬菜生产企业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自然条件优越 B.交通运输便捷  C.生产技术先进 D
一、教材内容与分析  《不等式的性质》是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而这一节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节课主要介绍不等式的三个性质,它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不等式是继方程后的又一种代数形式,继承了方程的有关思想,它既把不等式的概念结合起来,又
【摘要】客家山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既是深圳乃至广东最具特色的音乐类“非遗”之一,也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推动其与深圳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既有利于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可以为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对此应通过明确目标原则、选择科学方式、开展实践活动等系列举措,促成这项融合与互动,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关键词】客家山歌;小学音乐教育;融合发展  一、客家山歌与深圳小学
【摘要】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视,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也从理论诉求向实践探索不断深化。2014年、201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第一期、第二期均提出要改革特殊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特殊儿童由于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内差异和个体间差异,原有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特殊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化教育计划就显示出了其独特的重要性。我校立足区域特点和实际,深
【摘要】《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怎样“教”与“学”才更有效?如何在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和活动组织中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全面的发展?教材中的“交流园”“活动园”等如何操作才更有效?……这些问题引起了笔者执教这门课程时的深思。本文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以中高年段的教学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对实践作业的落实方面进行探讨,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进行一些摸索。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
【摘要】预习是数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微时代的今天,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赋予新的生命。笔者就如何从传统的预习方式到利用“微视频 导学单 课堂检测”这一方式的转变进行探究,试图将预习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预习;微视频;挖掘教材;直观演示  一、缘起  某日外出学习,未来得及布置作业,匆忙之中布置当天的作业为“预习《掷一掷》”。第二天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摘要】英语语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贯穿于方方面面,学生要学好英语离不开语法学习。面对中考,语法也越来越注重在篇章中呈现。因此,九年级英语语法复习课宜从话题选材,再创设情境操练,拓展训练强化语言运用入手,借助微课的动态形式,学生可以重复观看,帮助学生梳理巩固语法,注重语法的实际运用,提高英语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微课;语法复习课  语法复习一直是初中阶段学习的核心之一,假如把词汇是语言的原材料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发散性思维,它是以某一中心和原点为基础进行关联性较强的联想和发散,然后通过想象化的联系形成一种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最终达到一种直观可视化,促进人们对某一事物认识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小学英语;思维导图;语篇教学  一、思维导图的简介  1963年英国教授托尼巴赞(Tony Buzan
【摘要】自闭症核心障碍是一种社交障碍,自闭症儿童由于受其广泛性发展障碍影响,同时缺乏社交技能和动机,导致社交困难,这一群体有别于一般发育中的儿童和其他类别残疾儿童。近十年,融合教育在我国义务教育体系中得到了逐步的推广和落实,有效地促进了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融合环境下,同伴介入干预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交反应、社交主动性和社交时间都有所增强。独立使用或与其他干预方法结合使用,能有效地改善融合环境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家加大力度对教育体制进行有效、科学的优化与完善,不断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快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增长知识的一个过程,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之中离不开小组之间的合作。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其不仅可以调动课堂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升课堂的氛围,改善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从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