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从利率风险暴露这一新的视角,揭示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作用机制,并利用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4-2015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和盈利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稳中趋降,不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的异质性显著增大;在相同的利率波动冲击下,利率风险暴露较大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更快,且这种效应对非国有银行的影响尤为突出。進一步研究发现,收入多元化程度较高的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抵御利率波动的影响,但风险对冲工具对商业银行抵御利率波动的作用有限。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暴露利率敏感性缺口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7)03-0047-07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呈加速态势,2015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不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标志着我国利率管制已经基本取消,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关键性进展。宏观层面上,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育,有利于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几乎成为一般共识;但在微观层面上,利率市场化究竟怎样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和盈利能力仍存在较多争议。一种观点是,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强化市场约束,长期来看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①相反的观点则强调,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市场竞争加剧,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增大,会弱化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②
既有文献有关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主要关注存贷款利差变化影响。其基本逻辑是,利率市场化会加剧市场竞争,导致商业银行存款贷款利差缩小,从而弱化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③然而,一些针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利率市场化实践的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后名义利差不一定必然缩小并在未来中长期保持稳定,净息差甚至会进一步增大,④但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定价变化带来的不确性影响确实更加突出,即利率风险显著增大;⑤而且,即使存贷款利差收窄,一些商业银行通过调整资产配置结构和收入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部新兴资源富集地区民间金融功能重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14CJY066)
① 蔡逸仙:《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3期。
② 巴曙松、严敏、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7期。
③ 牟怡楠、周好文:《中国商业银行的利差及其影响因素》,《金融论坛》2007年第8期;钟伟、沈闻一:《银行业净利差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9期。
④ 李宏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第2期。
⑤ 左峥、唐兴国、刘艺哲:《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否会提高银行风险——基于存贷利差收窄的一个视角》,《财经科学》2014年第2期。
结构,能够部分抵消存款利差对利润产生的不利影响。薛超、李政:《多元化经营能否改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基于资产和资金来源的视角》,《当代经济科学》2014年第1期。因此,从根本上说,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不仅在于存贷款利差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利率波动带来不确定性增大,以及商业银行如何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调整利率风险暴露水平,以适应这种变化。
基于上述判断,我们以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的新视角,理论分析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作用机制,并予以实证检验。实证研究中,选择利率敏感性缺口率作为反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的代理变量,利用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4-2015年资产负债表数据,首先分析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的总体变化趋势;其次通过建立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利率波动、利率风险暴露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收入多元化和使用风险对冲工具对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作用,从而得出本文的主要政策含义。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从微观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利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大,即利率风险增大。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作为理性的市场主体需要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调整业务结构和风险管理模式。这种调整将显著改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以及利率风险在整个银行体系内部的分布,使得不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呈现显著的异质性。这也使得不同的商业银行在面临利率变化带来的冲击时,盈利能力变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利率风险暴露无疑是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
梳理文献发现,从利率风险暴露的角度考察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还十分有限,但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了利率风险(利率波动)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类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Samuelson,他指出:“只要商业银行存在期限错配,如果平均意义上商业银行的收入大于支出,利率上升就会损害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Samuelson P.A.,“The Effect of Interest Rate Increase on the Banking Syste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35,no.1,1945,pp.16~27.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美国储蓄贷款危机爆发后,大量文献研究了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股权价值、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的影响。Flannery和James首先考察了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股权价值的影响,发现利率上升会降低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率,即商业银行股权价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Flannery M. and C. James, “The Effect of Interest Rate Changes on the Common Stock Return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Finance, vol.39, no.4, 1984, pp.1141~1153.同时,他们的研究还发现,短期负债与短期资产比率越高的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率越容易受利率波动的冲击,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后续研究的支持。Aharony J., A.Saunders and I.Swary, “The Effects of a Shift in Monetary Policy Regime on the Profitability and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17, no.3, 1986, pp.363~377; Akella S.R. and S.I.Greenbaum, “Innovation in Interest Rate, Dur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Bank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24, no.24, 1992, pp.27~42; Lumpkin S.A. and J.M. O’Brien, “Thrift Stock Returns and Portfolio 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39, no.2, 1997, pp.341~357.较近的研究直接考察了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的影响,发现相对于股票回报率,商业银行现金流和盈利能力对利率波动的影响更加敏感。English等发现利率风险上升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且这种效应对核心负债依存度高、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影响更为明显。English W.B., Heuvel V.D. Skander and Zakrajsek Egon,“Interest Rate Risk and Bank Equity Valuations,” 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2.Landier等基于美国资产规模超过50亿元的全部金融控股公司1986-2013年季度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对利率冲击反映的敏感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承担水平。Landier A., D.Sraer and D.Thesmar, “Banks’ Exposure to Interest Rate Risk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14.冯鹏熙和龚朴通过采用Flannery等的部分调整模型对中国上市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进行长时段窗口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所选取的样本银行具有“借短贷长”的资产负债期限特征,在利率变动期内样本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并未为银行带来实质收益,其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冯鹏熙、龚朴:《利率变动周期与商业银行绩效的实证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9期。许倩通过采集我国17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分析了存款利率上升和贷款利率下降对商业银行盈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测算和分析了其相应的变动区间以及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的承受能力。许倩:《存贷款利率变动对银行盈利的影响分析》,《浙江金融》2014年第1期。吕晓彤和叶小媛通过采集2002-2013年1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对利率变动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存贷款利率的相关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单个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相关度则基本一致,且普遍高于与存贷利率差的相关度。吕晓彤、叶小媛:《利率变动与银行盈利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由式(1)可知,利率敏感性缺口率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当利率敏感性缺口率为正值时,表示存在利率敏感性资产缺口,利率上升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收入;当利率敏感性缺口率为负值时,表示存在利率敏感性负债缺口,利率上升会减少商业银行的收入。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考察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的变化趋势,所以我们更加关注利率敏感性缺口率的数值大小而不是其符号。进一步而言,取利率敏感性缺口率的绝对值(仍以Gap表示),作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的代理变量。
16家上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全部来自WIND数据库和商业银行披露的年度报告。选取2004-2015年作为考察期,主要是因为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管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呈现加速态势,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
2.利率风险暴露程度稳中趋降
图1给出了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4-2015年利率敏感性缺口率(Gap)的均值和标准差的变化趋势。由图1中的曲线可知,2004年以来,平均意义上16家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率绝对值表示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总体上呈现“稳中趋降”的格局。特别是2012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逐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市场利率波动性增大,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率绝对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这意味着,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化,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增大,经营决策趋于谨慎,倾向于降低风险偏好,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3.利率风险暴露异质性显著增大
由图1中的柱状图可知,2004-2015年间,16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敏感性缺口率绝对值的标准差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且2012年以后上升速度有所加快。这意味着,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差异化增大,不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所反映的利率风险偏好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
为了进一步考察我国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是否存在差异,图2将全部样本商业银行分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给出了这两类银行利率风险敏感性缺口率绝对值的变化趋势。由图2可知,国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敏感性缺口率总体上高于非国有商业银行,且呈现较为平稳的变化趋势,说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并未出现显著下降。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更强的风险承担意愿,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和利率变化的能力较弱。股份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敏感性缺口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应该是由于为了应对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利率风险,股份制商业银行主动地降低了利率风险暴露程度。
四、利率风险暴露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1.计量方法
前文的分析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暴露程度具有重要影响。本部分建立计量模型考察这种利率风险暴露如何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参考罗宏锋罗宏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吗——基于中国上市银行数据的实证检验》,《现代财经》2014年第12期。的方法,建立以下线性回归模型:
式(2)中,ΔYjit=(Yjit-Yji,t-1)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商业银行的盈利变化。选择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j=1)和净利润(j=2)两个变量作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代理变量。
Gap及其与Δr的交叉项(Gap×Δr)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Gap即通过式(1)计算出来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率,表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程度;Δrt=rt-rt-1取当年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加权平均值与前一年存款利率的加权平均值之差。α和β为待估计参数,分别反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种作用机制。其中,间接影响是指利率风险暴露程度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间接影响其盈利能力。
Control={Size, Liquidity, Equity}为控制变量,分别表示资产规模、流动性比率和杠杆率。其中,银行规模取商业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流动性比例取流动资产与总资产之比,杠杆率取所有者权益与总资产之比。
2.实证结果分析
利用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4-2015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与前文一致,所有数据全部来自WIND数据库和商业银行披露的年度报告),对式(2)进行估计,回归结果见表1。
表1中Panal A和Panal B分别是以净利息收入和净利润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由Panal A中列(1)和列(2)的回归结果来看,Gap的系数分别为-0.114和-0.070,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利率风险暴露水平高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更弱,存在程度更大的利率风险,难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Gap×Δr的系数在列(1)和列(2)中分别为0.0347和0.021,且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还会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从而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为了考察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对不同所有权性质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差异,将全部样本按照所有权性质分为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两个子样本分别进行回归。比较Panal A中列(3)和列(4)的回归结果,发现国有商业银行Gap和Gap×Δr的系数均不显著,而非国有商业银行二者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利率风险暴露对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更加明显,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不显著。作为稳健性检验,Panal B是以凈利润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的结果,与Panal A的结果保持一致,说明改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衡量方法不改变本文的结论。
3.进一步讨论:业务多元化和风险对冲的作用
当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增大时,会取多种策略规避利率波动对自身盈利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策略有两个:一是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增加中间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即通过采取业务多元化的策略,达到弱化利率波动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的目的;二是利用利率衍生产品,对利率风险进行对冲,即通过采取风险对冲策略,弱化低利率波动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理论上如果商业银行能够对利率风险进行完美对冲,可能完全消除利率变动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考察这两种策略能否降低利率风险暴露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在式(2)的基础上分别引入Noninterest(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和Derivatives(金融衍生品资产占资产规模的比例)及其与Gap和Gap×Δr的交叉项,回归结果见表2。表2中列(1)的回归结果显示,Noninterest的系数为0.019,说明收入多元化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Noninterest与Gap和Gap×Δr的交叉项的系数分别为0.201和-0.045,且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比较Noninterest×Gap和Gap的系数,以及Noninterest×Gap×Δr和Gap×Δr的系數,发现它们的符号相反,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提高非利息收入将会抵消利率风险暴露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不利影响。列(2)的回归结果显示,Derivotives及其与Gap和Gap×Δr的交叉项系数均不显著,说明采用风险对冲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有限,而且风险对冲工具也尚未发挥抵消利率风险暴露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作用。这与前文的研究假设不一致,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还不发达,商业银行持有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总类少、规模小。在样本期内,各商业银行持有的金融衍生产品占总资产的规模平均仅为0.5%,且以汇率衍生产品为主,利率衍生产品较少。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立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本文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这一新的视角揭示了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04-2015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验检验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和盈利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稳中趋降,且不同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的异质性显著增大,这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风险偏好呈现一定的差异化趋势;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利率风险暴露程度还会影响商业银行盈利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从而间接影响其盈利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多元化程度较高的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抵御利率波动所带来的影响,因此采取多元化策略对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利率衍生产品市场不发达,商业银行金融衍生资产占比很低,尚不能发挥抵御利率波动风险的作用,风险对冲策略的有效性不足。因此,在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一方面应该强化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商业银行重视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业务创新能力以及拓宽收入来源渠道,降低商业银行对利率敏感性资产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应该加快利率衍生产品发展速度,为商业银行提供充分的利率风险对冲工具,降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
作者单位:薛晴,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湘勤,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责任编辑:牛泽东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暴露利率敏感性缺口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7)03-0047-07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呈加速态势,2015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不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标志着我国利率管制已经基本取消,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关键性进展。宏观层面上,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育,有利于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几乎成为一般共识;但在微观层面上,利率市场化究竟怎样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和盈利能力仍存在较多争议。一种观点是,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强化市场约束,长期来看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①相反的观点则强调,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市场竞争加剧,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增大,会弱化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②
既有文献有关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主要关注存贷款利差变化影响。其基本逻辑是,利率市场化会加剧市场竞争,导致商业银行存款贷款利差缩小,从而弱化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③然而,一些针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利率市场化实践的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后名义利差不一定必然缩小并在未来中长期保持稳定,净息差甚至会进一步增大,④但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定价变化带来的不确性影响确实更加突出,即利率风险显著增大;⑤而且,即使存贷款利差收窄,一些商业银行通过调整资产配置结构和收入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部新兴资源富集地区民间金融功能重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14CJY066)
① 蔡逸仙:《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3期。
② 巴曙松、严敏、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7期。
③ 牟怡楠、周好文:《中国商业银行的利差及其影响因素》,《金融论坛》2007年第8期;钟伟、沈闻一:《银行业净利差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9期。
④ 李宏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第2期。
⑤ 左峥、唐兴国、刘艺哲:《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否会提高银行风险——基于存贷利差收窄的一个视角》,《财经科学》2014年第2期。
结构,能够部分抵消存款利差对利润产生的不利影响。薛超、李政:《多元化经营能否改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基于资产和资金来源的视角》,《当代经济科学》2014年第1期。因此,从根本上说,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不仅在于存贷款利差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利率波动带来不确定性增大,以及商业银行如何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调整利率风险暴露水平,以适应这种变化。
基于上述判断,我们以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的新视角,理论分析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作用机制,并予以实证检验。实证研究中,选择利率敏感性缺口率作为反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的代理变量,利用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4-2015年资产负债表数据,首先分析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的总体变化趋势;其次通过建立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利率波动、利率风险暴露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收入多元化和使用风险对冲工具对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作用,从而得出本文的主要政策含义。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从微观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利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大,即利率风险增大。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作为理性的市场主体需要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调整业务结构和风险管理模式。这种调整将显著改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以及利率风险在整个银行体系内部的分布,使得不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呈现显著的异质性。这也使得不同的商业银行在面临利率变化带来的冲击时,盈利能力变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利率风险暴露无疑是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
梳理文献发现,从利率风险暴露的角度考察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还十分有限,但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了利率风险(利率波动)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类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Samuelson,他指出:“只要商业银行存在期限错配,如果平均意义上商业银行的收入大于支出,利率上升就会损害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Samuelson P.A.,“The Effect of Interest Rate Increase on the Banking Syste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35,no.1,1945,pp.16~27.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美国储蓄贷款危机爆发后,大量文献研究了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股权价值、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的影响。Flannery和James首先考察了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股权价值的影响,发现利率上升会降低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率,即商业银行股权价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Flannery M. and C. James, “The Effect of Interest Rate Changes on the Common Stock Return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Finance, vol.39, no.4, 1984, pp.1141~1153.同时,他们的研究还发现,短期负债与短期资产比率越高的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率越容易受利率波动的冲击,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后续研究的支持。Aharony J., A.Saunders and I.Swary, “The Effects of a Shift in Monetary Policy Regime on the Profitability and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17, no.3, 1986, pp.363~377; Akella S.R. and S.I.Greenbaum, “Innovation in Interest Rate, Dur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Bank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24, no.24, 1992, pp.27~42; Lumpkin S.A. and J.M. O’Brien, “Thrift Stock Returns and Portfolio 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39, no.2, 1997, pp.341~357.较近的研究直接考察了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的影响,发现相对于股票回报率,商业银行现金流和盈利能力对利率波动的影响更加敏感。English等发现利率风险上升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且这种效应对核心负债依存度高、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影响更为明显。English W.B., Heuvel V.D. Skander and Zakrajsek Egon,“Interest Rate Risk and Bank Equity Valuations,” 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2.Landier等基于美国资产规模超过50亿元的全部金融控股公司1986-2013年季度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对利率冲击反映的敏感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承担水平。Landier A., D.Sraer and D.Thesmar, “Banks’ Exposure to Interest Rate Risk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14.冯鹏熙和龚朴通过采用Flannery等的部分调整模型对中国上市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进行长时段窗口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所选取的样本银行具有“借短贷长”的资产负债期限特征,在利率变动期内样本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并未为银行带来实质收益,其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冯鹏熙、龚朴:《利率变动周期与商业银行绩效的实证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9期。许倩通过采集我国17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分析了存款利率上升和贷款利率下降对商业银行盈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测算和分析了其相应的变动区间以及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的承受能力。许倩:《存贷款利率变动对银行盈利的影响分析》,《浙江金融》2014年第1期。吕晓彤和叶小媛通过采集2002-2013年1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对利率变动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存贷款利率的相关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单个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相关度则基本一致,且普遍高于与存贷利率差的相关度。吕晓彤、叶小媛:《利率变动与银行盈利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由式(1)可知,利率敏感性缺口率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当利率敏感性缺口率为正值时,表示存在利率敏感性资产缺口,利率上升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收入;当利率敏感性缺口率为负值时,表示存在利率敏感性负债缺口,利率上升会减少商业银行的收入。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考察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的变化趋势,所以我们更加关注利率敏感性缺口率的数值大小而不是其符号。进一步而言,取利率敏感性缺口率的绝对值(仍以Gap表示),作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的代理变量。
16家上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全部来自WIND数据库和商业银行披露的年度报告。选取2004-2015年作为考察期,主要是因为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管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呈现加速态势,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
2.利率风险暴露程度稳中趋降
图1给出了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4-2015年利率敏感性缺口率(Gap)的均值和标准差的变化趋势。由图1中的曲线可知,2004年以来,平均意义上16家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率绝对值表示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总体上呈现“稳中趋降”的格局。特别是2012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逐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市场利率波动性增大,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率绝对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这意味着,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化,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增大,经营决策趋于谨慎,倾向于降低风险偏好,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3.利率风险暴露异质性显著增大
由图1中的柱状图可知,2004-2015年间,16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敏感性缺口率绝对值的标准差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且2012年以后上升速度有所加快。这意味着,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差异化增大,不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所反映的利率风险偏好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
为了进一步考察我国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是否存在差异,图2将全部样本商业银行分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给出了这两类银行利率风险敏感性缺口率绝对值的变化趋势。由图2可知,国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敏感性缺口率总体上高于非国有商业银行,且呈现较为平稳的变化趋势,说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并未出现显著下降。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更强的风险承担意愿,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和利率变化的能力较弱。股份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敏感性缺口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应该是由于为了应对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利率风险,股份制商业银行主动地降低了利率风险暴露程度。
四、利率风险暴露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1.计量方法
前文的分析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暴露程度具有重要影响。本部分建立计量模型考察这种利率风险暴露如何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参考罗宏锋罗宏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吗——基于中国上市银行数据的实证检验》,《现代财经》2014年第12期。的方法,建立以下线性回归模型:
式(2)中,ΔYjit=(Yjit-Yji,t-1)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商业银行的盈利变化。选择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j=1)和净利润(j=2)两个变量作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代理变量。
Gap及其与Δr的交叉项(Gap×Δr)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Gap即通过式(1)计算出来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率,表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程度;Δrt=rt-rt-1取当年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加权平均值与前一年存款利率的加权平均值之差。α和β为待估计参数,分别反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种作用机制。其中,间接影响是指利率风险暴露程度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间接影响其盈利能力。
Control={Size, Liquidity, Equity}为控制变量,分别表示资产规模、流动性比率和杠杆率。其中,银行规模取商业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流动性比例取流动资产与总资产之比,杠杆率取所有者权益与总资产之比。
2.实证结果分析
利用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4-2015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与前文一致,所有数据全部来自WIND数据库和商业银行披露的年度报告),对式(2)进行估计,回归结果见表1。
表1中Panal A和Panal B分别是以净利息收入和净利润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由Panal A中列(1)和列(2)的回归结果来看,Gap的系数分别为-0.114和-0.070,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利率风险暴露水平高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更弱,存在程度更大的利率风险,难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Gap×Δr的系数在列(1)和列(2)中分别为0.0347和0.021,且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还会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从而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为了考察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对不同所有权性质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差异,将全部样本按照所有权性质分为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两个子样本分别进行回归。比较Panal A中列(3)和列(4)的回归结果,发现国有商业银行Gap和Gap×Δr的系数均不显著,而非国有商业银行二者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利率风险暴露对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更加明显,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不显著。作为稳健性检验,Panal B是以凈利润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的结果,与Panal A的结果保持一致,说明改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衡量方法不改变本文的结论。
3.进一步讨论:业务多元化和风险对冲的作用
当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增大时,会取多种策略规避利率波动对自身盈利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策略有两个:一是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增加中间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即通过采取业务多元化的策略,达到弱化利率波动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的目的;二是利用利率衍生产品,对利率风险进行对冲,即通过采取风险对冲策略,弱化低利率波动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理论上如果商业银行能够对利率风险进行完美对冲,可能完全消除利率变动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考察这两种策略能否降低利率风险暴露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在式(2)的基础上分别引入Noninterest(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和Derivatives(金融衍生品资产占资产规模的比例)及其与Gap和Gap×Δr的交叉项,回归结果见表2。表2中列(1)的回归结果显示,Noninterest的系数为0.019,说明收入多元化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Noninterest与Gap和Gap×Δr的交叉项的系数分别为0.201和-0.045,且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比较Noninterest×Gap和Gap的系数,以及Noninterest×Gap×Δr和Gap×Δr的系數,发现它们的符号相反,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提高非利息收入将会抵消利率风险暴露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不利影响。列(2)的回归结果显示,Derivotives及其与Gap和Gap×Δr的交叉项系数均不显著,说明采用风险对冲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有限,而且风险对冲工具也尚未发挥抵消利率风险暴露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作用。这与前文的研究假设不一致,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还不发达,商业银行持有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总类少、规模小。在样本期内,各商业银行持有的金融衍生产品占总资产的规模平均仅为0.5%,且以汇率衍生产品为主,利率衍生产品较少。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立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本文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这一新的视角揭示了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04-2015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验检验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和盈利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稳中趋降,且不同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的异质性显著增大,这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风险偏好呈现一定的差异化趋势;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利率风险暴露程度还会影响商业银行盈利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从而间接影响其盈利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多元化程度较高的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抵御利率波动所带来的影响,因此采取多元化策略对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利率衍生产品市场不发达,商业银行金融衍生资产占比很低,尚不能发挥抵御利率波动风险的作用,风险对冲策略的有效性不足。因此,在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一方面应该强化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商业银行重视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业务创新能力以及拓宽收入来源渠道,降低商业银行对利率敏感性资产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应该加快利率衍生产品发展速度,为商业银行提供充分的利率风险对冲工具,降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
作者单位:薛晴,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湘勤,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责任编辑: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