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下独语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v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安西天目山有一棵声名遐迩的柳杉树。据说,早在宋代这棵树就被称为“千秋树”,到明代时树径已达2米以上,根据树径测算,树龄大概在两千年以上;清代那位喜欢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游览西天目山时,觉得这棵树神奇,就封它为“大树王”。
  我来西天目山游览时,这棵树已枯死几十年了。原来,受了皇封后,这棵树声名鹊起,国人的观点,人与自然同源,既然这棵树长生不老,那么它的树皮也一定有神奇的功效,没准可治百病,于是竞相剥取树皮。树无皮不可活,“大树王”枯死的时间在上个世纪30年代。枯死仍傲立不倒,如今,80余年的时光过去了,光溜溜的灰白色的树干直指苍穹,让原本柔媚的柳杉有了几分鲁迅先生笔下秋夜里枣树的意境。树干中部往上靠近树梢的位置,不知哪一年寄生出一棵树苗,从树下仰望,这棵寄生树苗的树干约有炒勺的柄粗,枝叶葳蕤的,给人一种枯木逢春的错觉。

  一棵小樹从一群小树中,脱颖而出,不容易,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不“秀于林”,就难以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没准只能做烧火的材料;一棵脱颖而出的小树,长成参天的大树,不容易,因为它要经历多少个轮回的雨、雪、风、霜的考验;一棵参天的大树,能成为千年的古树,就更加不容易了,因为它不但要经历自然界的狂风暴雪、万钧雷霆、肆虐山火的煎熬,还要抵御各种病菌的侵袭……林中还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啊。一棵树成为千年古树,它多少次地避开了伐木者投来审视的目光。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自然界中,人与树似乎是最紧密的依存关系了,人们常常以树喻人,而且树的荣枯和人事息息相关。《三国演义》中刘备初出场,料定他将来有出息的,也是通过他家的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刘备家的这树不过高五丈余,树龄不过百年,人家就觉得不得了。所以,像西天目山这棵活了两千多年的树,获得皇帝的封号也就不足为奇了。可是,我们常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刚才所言的雨、雪、风、霜,雷霆、山火、伐木丁丁等,只是这棵树成长为“大树王”的外因,那么,它的内因是什么?或者说一棵树自己采取何种活法才能长成“大树王”。
  一个人的人生其实是他思维的产物,哲人说,“心不想,事不成”。你心中描绘怎样的蓝图,就决定了你将拥有怎样的人生。人生如斯,树也有灵。所以,我说木要“秀于林”。可是,木也要自身强大,如果一味地“秀于林”,而不加强自身的修为,“风必摧之”。何谓修为?即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不急遽不泄沓。有些人“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是错在“急遽”二字上,有些人刚干事业时雄心勃勃,遇挫折则一蹶不振,是错在“泄沓”二字上。你看这棵“大树王”,当其低微时,不减昂扬之气,向苍天争取阳光雨露;当其位高时,不忘谦逊之心,俯首奖掖后进,不妄自托大。独木不成林!你不见“大树王”的周围,古树有千棵吗?
  在西天目山“大树王”下盘桓,仰首看树梢上的蓝天,云卷云舒,仿佛世事已历千年。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其他文献
母亲信佛,而且虔诚,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在念佛。一串佛珠,在她半百之年,挂在了脖颈,之后,再没有离开过她。她信佛,是由衷的。因为她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佛的身上。她以为,只要她信佛,而且虔诚祈祷,亲人们就不会遭遇灾难和不幸。四月,野杏树开花,阳光一照,半个天空都是杏花的颜色。看此情景,母亲嘴里念念有词:佛爷保佑,杏花开得这么好,就不愁今年没有杏仁油点燃珠拉(蒙古语:佛灯)了。七月,杏子熟了,饱满
一2017年6月初,央视节目《朗读者》上,主持人董卿问一位老太太:“听说很多媒体要采访您,都被您婉拒了,因为您太忙,也不喜欢接受采访。可为什么这一次我们能请动您?”老太太沉思片刻,慢慢地说:“因为我老伴儿爱看这个节目。这辈子我欠他的太多,而他的时间可能不多了,我要尽量弥补……”这位老太太是谁?她叫樊锦诗,曾是敦煌研究院院长。“我父母是杭州人,但我出生在北京。”樊锦诗的父亲是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
每天下班回家的时候,我会对母亲说:“我回来了。”母亲平平淡淡说一声:“哦,准备开饭。”每天送孩子上学,孩子在校门口会对我说:“爸爸再见。”我转头就走。这样的生活场景,天天发生,细细品味,却有幸福感。相爱多年,父亲和母亲结婚了。母亲为给我带孩子,父母分居了。父亲来到北京我六十平米的拥挤房子里,一家人团聚了。多年来夜间的电话粥,变成了默默成眠,父亲和母亲人到老年,他腹诽她的唠叨,她对他的木然不满,多少
少年时,离开大埠子的我万般不情愿回到大埠子,三叔每次都是语重心长地劝我,“你要回来,给你父亲上坟。你不愿给别人上坟可以不去,但你父亲的坟你要来上。”大埠子距离县城三十五公里。以前那里交通极为不方便,每次过去的路以及回来的路,都觉得无比漫长。曾经通往大埠子的唯一一条路,晴天的时候坑坑洼洼,自行车难以通行,要时不时下来推着走,雨雪天的时候泥泞无比,每次通过它都要经历一番严峻的考验。但不管怎样,每年至少
村里有两个重要的节日:一是端午,二是春节。我离开故乡后,已经很少过端午了。不过从渊源上说,我对端午还是别有情感的,因为它是为纪念屈原而设,而屈原实为熊氏,这么说来我们就是本家了。熊姓难得有几个名人,有关屈原的这点掌故成了村里孩子莫大的骄傲。我有关端午的最深记忆是在节日前后几天,每家每户的门上都会插几根艾蒿,说是为了辟邪。而孩子们也会提着一个用毛线编织的网兜,网兜里装了一两个染了一品红的熟鸡蛋。一旦
我去看过山。这话说出来会让人笑。谁没看过山呢?攀登过多少座名山都已不在话下,看?不值一提。可是,如果飞行三小时,再转搭汽车三四个小时,还要克服高海拔缺氧的困扰,就为专程去“看”山,恐怕还是有些不同的吧。去年深秋,我就是这样去看的山。从北京飞成都再搭汽车去一个叫小金县的地方,看的这山叫四姑娘山,是四川西部四座比肩而立的雪峰。四姑娘山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属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和交接的地带,她因一
康定海拔2600多米,冬寒更加缺氧,夜里常常睡不着觉,便和朋友相约去泸定补补氧气。泸定海拔1300多米,据说这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海拔高度。早上10点出发,沿着折多河一直往下冲。三道拐,五道拐,几十公里的距离,一道一道地往下拐,海拔要下降1300多米。司机小潘说,在甘孜,司机是个要求很高的职业。这段路弯急坡陡,冬天再加上暗冰,非常危险。这样的路在甘孜到处都是,外地司机不知深浅,经常出车祸。不过,大凡
小的时候,朋友到我们家来做客,都会惊讶于我的姊妹们的聪明与美丽,总会对她们又爱又夸,好像舍不得停止似的。在那个时候,我总是等在旁边,等着属于我的时刻的到来。我想,夸完了姊姊,夸完了妹妹之后,总该轮到我了吧。我就常常那样,很有礼地微笑地等待着,等待着一句赞许的话,或者一个赞许的眼光。可是,客人们好像总是没有看见我,他們甚至连小弟的白白胖胖也注意到了,可是就是没有注意到我。我小小的心由于过久的等待已经
有人说,内心如果平静,外在就不会有风波。暂且不论这句话是否存在偏颇,但这句话确实囊括了很多的人生道理。静心作为一种个人的内在修为,它就像一个人的思想世界一样辽阔无边。与其说自然的规律难诠我们的思想境界,毋宁说我们把自然的东西比喻为人性的一种宁神静气的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仅体现的是一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它更从主观的角度中体现出了个人的内在胸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静心状态。工作中,静心处事的方法
兰居幽谷,虽孤独亦芬芳,不争不抢,此乃一种淡泊;梅开偏隅,虽寂静亦流香,不愠不火,这是一种优雅;水滴顽石,虽遇阻而不滞,不疾不徐,这是一种坚韧。人就一辈子,别指望来生。心态当若兰,凡事都能看得通透;性情当似梅,学会在命运的冬季艳丽地盛开;意志当如水,你能包容多少,终会收获多少无论如何,不管未来怎样,都要保留善良的本质,你善良,世界才宽阔,他人才宽容。要有济人之心,物质有厚薄,精神无囿限;要有赞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