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强化现代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促进学生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服务。我们深知,课程资源和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而言,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因而,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用程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员,笔者结合一年多的实践,谈点粗浅体会。
关键词:课程资源 拓展性 特点
一、教材中的拓展性课程资源
这次课程改革所选的各科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思维空间。因而,教师在处理和运用教材时,必须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象使用以往的教材那样,仅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这种传统课程资源的概念十分狭隘,且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我校倡导的教学主导思想是“灵活地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要运用收集资源、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拓展性课程资源”。
二、教师的素材性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巨大的巫待开发的资源宝库,应该高度地重视和充分地运用。我们知道,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部分。教学活动的资源是微观层次的课程资源,与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相比,它更强调特定群体和情境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换句话说,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也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事实上,随着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是教育改革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教师甚至能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如我设计的“我眼中的夏”,其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夏天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活力的,是火热的,而且夏天就在学生的生活中,离学生非常近。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收集信息、制作图片、拍摄照片。在活动中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收集夏天的信息和资料,兴趣浓厚。有的拍摄了夏天的美景,有的动手画出了生机勃勃的夏天,有的收集了描写夏天的名句,还有的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了看到的夏天美景,可以说形式和方式多种多样。在汇报中,学生的表现也很积极,有做导游的,有做小记者的,有主动朗读的。他们都把自己收集和处理过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给其他同学,培养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了用文字来表达生活中真实的美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当然,存在的问题还是有的,如有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致不够高,收集的资料不够接近主题,也不够精细,有的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不够强,语言不够精炼等,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强指导和培养。此外,王娇老师的“放飞理想的翅膀”,白元东老师的“我爱家乡”,田向东老师的“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等都 以其合理的视角和积极上进的理念让我们感受到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阔空间。
三、校内的条件性课程资源
从现实的情况看,我校的条件性课程资源比较丰富,有图书室、实验室、体育室、音乐室、多功能电教室等。对于条件性课程资源来说,首先必须保证的是实施课程的最基本的时间和空间,如课时保证、物品配备及安全教育等。在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之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应量力而行,不要流于形式。现在,各校的图书室都已配备了大量的图书,但在服务时间、服务方式和使用效率上,还需要进行调整和不断完善,若运用不当,就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校外的实践性课程资源
我校地理位置优越,附近有敬老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工厂等。这样我们就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和调查访问,然后以组内座谈和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报。几年来,我们安排了诸如“城乡手拉手”、“敬老爱老送温暖”、“祭扫烈士墓”、以及“调查白灰加工厂的发展状况”等许多活动。这些实践性课程资源,学生特别喜欢,教育效果也比较显著。
五、网络的共享性
课程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种资源突破时空的限制,使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分享;要积极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各种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
课程资源的开发将给教师的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获得专业成长的同时,也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课程资源的扩展,使教师选择的余地加大,选择的机会增多。这样的优势是能够满足教学的多种需要,但同时也增加了选择的难度。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1]李臣之.福建教育[J].2005,第01A期,26—28.
[2]《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
[3]丁正后.教学研究[J].2005,第4期,45—48
作者简介:
王述红,(1962年—),男,辽宁省灯塔市人,小学高级教师,大专,灯塔市西大窑镇上缸窑小学教师。
关键词:课程资源 拓展性 特点
一、教材中的拓展性课程资源
这次课程改革所选的各科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思维空间。因而,教师在处理和运用教材时,必须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象使用以往的教材那样,仅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这种传统课程资源的概念十分狭隘,且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我校倡导的教学主导思想是“灵活地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要运用收集资源、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拓展性课程资源”。
二、教师的素材性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巨大的巫待开发的资源宝库,应该高度地重视和充分地运用。我们知道,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部分。教学活动的资源是微观层次的课程资源,与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相比,它更强调特定群体和情境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换句话说,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也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事实上,随着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是教育改革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教师甚至能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如我设计的“我眼中的夏”,其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夏天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活力的,是火热的,而且夏天就在学生的生活中,离学生非常近。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收集信息、制作图片、拍摄照片。在活动中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收集夏天的信息和资料,兴趣浓厚。有的拍摄了夏天的美景,有的动手画出了生机勃勃的夏天,有的收集了描写夏天的名句,还有的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了看到的夏天美景,可以说形式和方式多种多样。在汇报中,学生的表现也很积极,有做导游的,有做小记者的,有主动朗读的。他们都把自己收集和处理过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给其他同学,培养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了用文字来表达生活中真实的美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当然,存在的问题还是有的,如有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致不够高,收集的资料不够接近主题,也不够精细,有的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不够强,语言不够精炼等,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强指导和培养。此外,王娇老师的“放飞理想的翅膀”,白元东老师的“我爱家乡”,田向东老师的“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等都 以其合理的视角和积极上进的理念让我们感受到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阔空间。
三、校内的条件性课程资源
从现实的情况看,我校的条件性课程资源比较丰富,有图书室、实验室、体育室、音乐室、多功能电教室等。对于条件性课程资源来说,首先必须保证的是实施课程的最基本的时间和空间,如课时保证、物品配备及安全教育等。在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之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应量力而行,不要流于形式。现在,各校的图书室都已配备了大量的图书,但在服务时间、服务方式和使用效率上,还需要进行调整和不断完善,若运用不当,就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校外的实践性课程资源
我校地理位置优越,附近有敬老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工厂等。这样我们就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和调查访问,然后以组内座谈和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报。几年来,我们安排了诸如“城乡手拉手”、“敬老爱老送温暖”、“祭扫烈士墓”、以及“调查白灰加工厂的发展状况”等许多活动。这些实践性课程资源,学生特别喜欢,教育效果也比较显著。
五、网络的共享性
课程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种资源突破时空的限制,使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分享;要积极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各种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
课程资源的开发将给教师的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获得专业成长的同时,也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课程资源的扩展,使教师选择的余地加大,选择的机会增多。这样的优势是能够满足教学的多种需要,但同时也增加了选择的难度。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1]李臣之.福建教育[J].2005,第01A期,26—28.
[2]《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
[3]丁正后.教学研究[J].2005,第4期,45—48
作者简介:
王述红,(1962年—),男,辽宁省灯塔市人,小学高级教师,大专,灯塔市西大窑镇上缸窑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