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am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多向互动的过程,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师生互动,导致信息流向比较单一。为了实现教学互动,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学习之中,就需要教师以小组教学来保障每一个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本文从做好学生分组工作、布置小组学习任务、组织小组学习评价三个角度来分析小组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政策,旨在以义务教育来扫除“文盲”,让更多的儿童接受基本文化教育。在这一政策推行下,大多数小学学校都存在“大班额”的教学特征,且班级人数还在呈现增长状态。众所周知,一个学科、一个班级只有一位任课教师,而学生人数过多也会导致教师无法兼顾所有学生需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小组教学模式以其分块管理与集中教学的教学优势,在解决“大班额”问题中发挥着巨大功效,所以也就成为小学科学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模式之一。不仅如此,小学生更善于与自己的同龄人进行交流与沟通,所以以小组活动来组织科学探究,更便于发挥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也能够促进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做好学生分组工作
  学生分组是实施小组教学模式的基本前提,只有保证分组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才能将小学生紧紧拧成一股绳,使他们在组内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在分组时,教师应综合考虑小学生的性格、爱好、科学探究水平与人际关系,为构建和谐的组员关系做好充足准备。
  在进行学生分组的过程中,笔者会按照小学生在科学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将学生简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为探究水平较高、科学素养较高的学生,第二层次的学生为本班科学素养中等的学生,第三层次为不喜欢科学课程,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层之后,笔者会要求各个层次的小学生在本层学生群体中选择自己的同伴,组成二人小队,然后要求各个小队从其他层次中各选择一个二人小组,组成六人小组。这种学生分组方式既能够考虑各个组内学生的科学水平有所差异,保证组际竞争的公平性,还能够考虑到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便于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友好相处。
  二、布置小组学习任务
  小组学习任务的特点是整个小组成员需要为完成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奋斗。布置小组学习任务,能够让本组全体成员明确本组的探究目标,在共同任务驱动与责任感驱使下形成集体学习动力,使学生们自觉监督、相互帮助。
  就如在“蚯蚓的选择”一课中,笔者便以六人小组的方式来组织了本轮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在组内,小学生需结合教材知识探究蚯蚓的生长条件,以小组形式来养殖蚯蚓,根据蚯蚓的成长变化来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控制实验变量来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让小学生学习蚯蚓的生长因素。在实验中,小学生需通过改变光亮条件、空气湿度与泥土条件等来感受蚯蚓的行为变化。每个学生都要认真记录数据,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为了让小学生合力完成本轮实验学习活动,笔者在课前便出示了合作探究任务,即每个小组都要通过实验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设计实验方案,思考如何模拟光照、空气湿度等问题。当小学生有了明确的合作任务之后,他们便会通力合作,全面汲取小组组员智慧,在合作与交流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组织小组学习评价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组成因素,也是让小学生坚定信心,对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指导意义的重要活动。开展小组学习评价,能够让小学生树立更加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成就感,这种情感会让小学生自觉改善与约束个人行为,使其自愿为集体付出,为团队牺牲。
  就如在“测量力的大小”一课中,笔者便结合小学生的小组学习表现展开了整体评价。笔者重点表扬了本班一组配合度较高的小组,这个小组虽然不是全班最先总结出测量力大小方法的小组,但是组内每个学生都相互帮助,优等生、中等生引导本组后进生学习了力的大小与方向等基本问题,然后所有学生一同使用了测量仪器来测量了力的大小,还总结了测量力的大小的具体方法。学生之间的交流十分顺畅,科学探究能力较好的学生主动帮助其他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会主动学习,配合其他学生完成本组探究任务。正是因为这个小组的团结力量十分强大,所以笔者着重表扬了这个小组,希望其他学生能够向这个小组学习,以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协作力来参与未来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虽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是却依然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在具有一定探究难度的学习任务下合理引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否则将会导致本模式流于形式。另外,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合理的教师帮助,发挥教师的宏观调控作用,避免部分小學生利用小组合作活动进行不必要的其他行为。
  【作者单位:南宁市清川小学 广西】
其他文献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边的云彩。这是20世纪30年代民国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经典名句,我们耳熟能详,它早已深深渗透到我们的文学血脉里,让
是党和国家的声音。这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顺应这一趋势,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造就创新人才作为面对新世纪的价值趋向。为此,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如下探讨:  一、营造创造性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勇气  教师要营造一种环境和土壤,让创新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境和土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目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我校是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为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于2013年下半年申报了苏州市规划办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本人重点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方面作了一些实践与反思,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弥补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
《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听、说、读、写四个技能提出了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其中在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二级“写”的目标描述中明确要求:“小学生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指导应该是能够相得益彰的,课内的阅读可以给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的更好借鉴与指导,课外阅读反过来又是对课内阅读的更好延伸与补充,这是我们的共识。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引领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够更具广度、深度,更具有个性,从而真正能够实现自主化的阅读。  阅读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最重要途径,学生从海量的阅读中认识世界、感受生活、学会思考、懂得生活。小学语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不断更新转变,构建高效教学课堂已经日渐成为广大老师的追求。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的教学效率观还没有从根本上更新。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有些教师难以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还是停留在“教”的层面而对“学”重视不够,更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为此作者谈谈在多年的教学中探索打造高效物理课堂的做法和实践体会。  所谓“高效物理课堂”就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浓厚的兴趣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以获取新的知识。下面我就谈谈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趣引导的几点体会。  一、生
从事小学数学科的教学工作三十年,我深深知道,一个班的学生,在认知能力、个性品质、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知识积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教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要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每个学生都找到学习的起点,产生学习的动力,学有所得,有所发展。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解决课堂教学中和课后练习中“优生吃不饱,中等生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