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趣策略初探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m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浓厚的兴趣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以获取新的知识。下面我就谈谈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趣引导的几点体会。
  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合理创设有趣味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但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有价值的、有效的,应蕴涵一定思考深度的数学问题,即能让学生“触景生思”,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或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的初步认识》后,我问:“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屏幕上出现了一片绿草地,一只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小猴被车颠得一上一下,学生见了哄堂大笑。我见机引导学生讨论,小猴为什么会感觉颠簸?一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角,走起来当然会颠簸。”此后再引导学生再看屏幕:小猴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小猴仍然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个车轮没有角,但走起来为什么还颠簸呢?”我的提问,再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了老师的提问,也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二、游戏化的学习过程
  席勒在其著作《人:游戏者》中从历史、文化等多维视野对游戏与文化的关系进行考察,提出“人是游戏者”的观点,他指出:“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人在游戏时,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人只有处于这种状态下,他的学习才是真实的。这样的教育才更富有人性。另一方面,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它本应具有教育的全部内涵,它的对象是人,而人本来就是“游戏的人”,这样教学便与游戏的内在精神有着内在的相似性。由此看来,数学以游戏方式存在本是教学本身的内在需求。
  课堂起始,学生精神状态还处于高度兴奋阶段,人虽进入课堂,但心中还想着课间的活动。此时若把游戏引进课堂,可以给学生一个强烈的刺激,引起他们转移到课堂,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平均数》课一开始,设计“拍球”游戏,甲组4人,乙组5人,根据每一代表的拍球个数作统计,甲组拍球总数少于乙组拍球总数,学生很不服气,喊道:“这不公平!”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呢?有的说:“甲组也再加1人。”如果不允许加人呢?矛盾激化了,有学生站起来用手比画着说:“把每组几个人拍球数匀乎。”这一“匀乎”,表明学生已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教师便水到渠成地引入“平均数”。这时,还沉浸在兴奋中的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并乐意去思考、解决它。这样的安排,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学习内容“游戏化”, 可以激發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热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例如《克与千克》一课小组竞赛活动,每组都有一包绿豆、一瓶矿泉水、一本新华字典。各组先估计出这些物品有多重,并将估计结果填入表格中,然后用秤称。看哪一组估得最准?这种竞赛游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的意识,还培养了他们的估算能力和交流的习惯。
  寓学于乐活动是数学游戏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又能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行程应用题”中的相遇问题的拓展内容时,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进行实地模拟演示:设定A、B两地.让甲、乙两位学生进行表演,老师发出指令,学生同时行走,老师再让几位学生用秒表为他们计时,要求其中学生仔细观察两位同学的演示过程,思考行程中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变化,并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再找出等量关系式。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里的难点.若只是简单在黑板上画图讲解,学生可能印象模糊。而通过把学生带到操场演习,让学生亲身感受,自己画图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易于理解知识难点。
  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爱是教师改造工作的源泉,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源泉。在他人评价中,自然地流露出评价者真情的评价,更能使被评价者感受到评价的魅力,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启迪着被评价者的心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方式更多地采用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改革原有的单调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与思考空间,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合作精神,使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激趣,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状态,并能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接受学习这一繁重的任务,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中所蕴藏的智力因素和趣味性。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为学生创造更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设计更有趣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积极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御窑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通过体育教学中德、智、体、美的相互渗透,促进体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运用科学的手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从而达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目的。小学生可塑性强,能够快速地学习新的事物。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去渗透美育,可以让他们终身受益,影响他们的一生,为发展全民健身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学生体质,实现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途径
《青藏光芒》,马丽华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青藏光芒》是一本厚重的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成立于1973年,其研究对象就是"一座座山川相连"的青藏高原。无论是"打开地球动力学的钥匙在青藏高原",还是"全世界的植物学家,眼睛都盯着这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青藏研究从一个地域性认知活动,逐步攀过了土壤学、动物学、植物学、水文、化石、地热能源、历史气候学、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边的云彩。这是20世纪30年代民国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经典名句,我们耳熟能详,它早已深深渗透到我们的文学血脉里,让
是党和国家的声音。这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顺应这一趋势,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造就创新人才作为面对新世纪的价值趋向。为此,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如下探讨:  一、营造创造性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勇气  教师要营造一种环境和土壤,让创新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境和土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目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我校是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为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于2013年下半年申报了苏州市规划办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本人重点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方面作了一些实践与反思,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弥补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
《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听、说、读、写四个技能提出了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其中在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二级“写”的目标描述中明确要求:“小学生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指导应该是能够相得益彰的,课内的阅读可以给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的更好借鉴与指导,课外阅读反过来又是对课内阅读的更好延伸与补充,这是我们的共识。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引领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够更具广度、深度,更具有个性,从而真正能够实现自主化的阅读。  阅读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最重要途径,学生从海量的阅读中认识世界、感受生活、学会思考、懂得生活。小学语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不断更新转变,构建高效教学课堂已经日渐成为广大老师的追求。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的教学效率观还没有从根本上更新。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有些教师难以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还是停留在“教”的层面而对“学”重视不够,更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为此作者谈谈在多年的教学中探索打造高效物理课堂的做法和实践体会。  所谓“高效物理课堂”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