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n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英语课堂中融入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学,不仅给传统的英语课堂增添了乐趣,也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格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理解。在渗透文化意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给学生较强的文化体验感,这主要依靠教师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在课堂中创新运用不同的文化体验活动,丰富文化体验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
  【作者简介】陈学春,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文武砂中学。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性语言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语言使用方法,还要了解该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初中英语仁爱版教材中,每个主题单元所用素材都能体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元素,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世界文化的同时也能形成一定的文化品格。
  一、 初中英语教学渗透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 顺应世界教学发展趋势。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并不会随着全球化趋势而改变。在文化交流中,如果不了解他国文化或是禁忌,很可能会造成他人误解甚至是冲突,因而培养人们的文化敏感性已经迫在眉睫。如今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之中,如美国将“文化素养”作为21世纪培养学生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日本的教学中则融入了“文化传承”板块,可见中国的教育也需紧跟世界教学发展的趋势,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努力探索将“文化意識”融入英语教学之中。
  2.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置身于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初中教育培养的学生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世界多元文化,同时还能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在渗透文化意识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对外来文化有所认知的同时也在帮学生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理解中国文化特色与形成原因,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进而更好地传承文化。
  3.弥补学生文化体验缺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将侧重点放在学生使用语言技能训练的层面,而忽视了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学生在面对文化交流时经常手足无措。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英语教学增加课堂的体验感,更好地发挥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价值的作用,使学生能借助英语拓宽眼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途径
  1. 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提高教学主动性。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英语课堂中文化意识教学的有效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文化意识培养的认知还是不够清晰。一些教师在交谈中表示受到课时的限制,只能将绝大部分课堂时间分配给语言技能讲解,对文化意识的渗透并不多。也有些教师表示虽然知道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思维,但自己却很难在教材中挖掘到文化元素并加以运用。
  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是教师必备的技能,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方式集思广益。例如在对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Unit3 Topic2 Section B进行集体备课的时候,许多教师只是将重点放在单词、语法、听力上,但忽略了该部分体现的文化差异——体态语差异。在共同讨论之下,教师们共梳理出十多种不同民族不同的体态语,例如竖起大拇指在西方国家是搭顺风车的意思,但在我们国家是点赞的意思。为了让学生们理解这些体态语的含义,教师还将体态语和各国文化相联系,他们从网上找到各种与体态语相关的图例来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体态语差异,丰富了教材的内容。
  2. 拓展不同体验方法,增强文化体验感。课堂体验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环节,课堂中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到的文化体验方法是不同的。例如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运用“诱发体验”的方式唤醒学生的文化记忆,或者激发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兴趣。在授课环节,可利用“亲历体验”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或是组织学生做游戏来进一步理解文化,习得文化技能。在最后总结环节,可利用“升华体验”的方法反思文化教学中的不足,以促进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引入不同的体验教学法,其目的是为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以提高互动参与度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感悟。无论采取何种体验教学法,教师都需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尤其是要调动班级中英语能力较弱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活跃整个课堂气氛,带来真正的体验式教学。
  例如,在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8 Topic1 Section C阅读课导入环节中,未意识到文化差异对比的教师选择的课前导入方式比较简单,直接以“气候”作为导入主题,简单明了地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地区的气候特征,虽然也能达到课前导入的效果,但未能向学生揭示国家因气候不同体现在文化交流层面的差异。而有文化渗透意识的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先让学生进行一个情境模拟,每组学生两两对话,模拟陌生人初次见面打招呼的场景,许多小组都采用了“你去哪儿”“吃饭了吗”等中国人见面的传统开场白。为对比中英打招呼文化的差别,教师播放了一些英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影视剧片段,片段中的人物无一例外都在谈论天气,例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Today is a rainy day”等,学生在观看后对中西方人们打招呼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好奇,进而开始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英国与中国在气候、礼节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这样的课程导入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感受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达到文化培养和语言学习有效统一。
  3. 引入丰富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多元性。在课堂中适量引入文化资源是增强学生课堂体验感的基础,学生对文化的体验与认知不仅仅来源于书本教材,也来源于对实物的感知。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资源来充实课堂文化教学的多元性,提高文化体验的深度与广度。常见的文化资源有文化产品和文化案例两种,前者是通过实物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接触到中西方的文化产品,如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对比,以此来深入研究两者背后体现的文化差异。后者则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在应对外来文化时能正确分辨并完成文化交流。   文化产品是最直观的文化资源,在课堂时间、空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引入文化实物,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文化。例如在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7的单元教学中,本单元内容多涉及文娱项目和体育活动,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了西方音乐如古典音乐(classic music)、民谣(folk music)、爵士乐(jazz),也为学生播放了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如《梁祝》《金蛇狂舞》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文化案例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最直观的体现,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案例,有助于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在一节以“中西文化与动物”为主题的英语课堂交流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课下准备好素材,调查不同动物在不同国家所代表的含义,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交流分享。有位学生提到了“孔雀(peacock)”,在西方文化中,“peacock”的寓意带有贬义色彩,指代爱慕虚荣的人。但在中国,孔雀却是吉祥和平的象征。这位学生还从外文网站中找到了一句带有“peacock”的表述“He is a proud person like a peacock”,由此来证明这个词语在英美国家有负面的寓意。
  4. 建立文化评价机制,巩固课堂的成果。在文化体验教学中,评价机制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反映了学生对课堂文化感知活动的不同理解,有助于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课程临近结尾时应组织开展评价交流活动,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中的文化体验感。从评价内容来看,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度;(2)学生在课堂文化体验中的参与度,即行为表现,包括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疑问等;(3)学生是否具备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例如,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八年级下册Unit7 “Food Festival”中介绍了中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们对这种差异已经有所了解,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在课堂临近尾声的时候為学生布置了几道小题目,如下图所示:
  教师希望通过以上小测试来判断学生是否从本节课学习中掌握了不同国家饮食文化的差异。翻阅收上来的答案,教师发现80%的学生能回答正确,但也有极个别学生出现了错误。在课后,教师向这些学生了解了回答错误的原因,根据学生需求调整了下节课的教学方案。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离不开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英语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而是从文化角度寻找教学切入点,将文化多元性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在体验文化中不断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从而形成自己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满宝振.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方法[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000(021):122-123.
  [2]刘文媛.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学英语文化教学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020(003):51-54.
  [3]蔡振.初中英语文化教育思想渗透策略[J].读写算,2018(1).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推进,独立学院正处于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高校实施各项改革,着力建设新型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仅要实施金课标准的课堂英语教学目标,还要在独立学院转型发展期探索更具应用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炼大学英语课程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英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来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究,积极参与到知识的主动建构中,这样才能对知识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体现“从做中学”以及“以
[案例]  期待 新学年开学第一天。四(2)班新任班主任王老师和全班同学约定:一切从零开始,人人平等,两星期后将根据各人的表现,采用民主投票的方式,重新选配班干部。顿时教室沸腾了,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竞争 开学后前两周。全班每个同学都在努力地表现着自己,其中尤以小安和小北的表现最为突出。女生小安,三年级班长。她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能力强。开学来她整天围着王老师,给她介绍班级情况、同学情
【摘要】在实际的生活当中,绝大多数高中生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知,不能准确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清楚社会当中的职业分类,不能充分掌握相关职业对工作人员的整体要求,导致高中生对未来缺乏完整的规划,在进行填报志愿时无所适从,甚至会随意进行填报。由于各种方面的限制,学生不能理性结合自身状况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教师和学校的指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应脱离现实,需要提供必要的职业规划引导,使学生在
【摘要】高职英语是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对于英语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情景教学法的科学应用能够为学生更好地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英语教学知识,提高英语素质。基于此,本文就对目前高职英语情景教学法运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重点对情景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高职;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曾慧瑜,女,汉族,广东广
【摘要】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并非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和在一定的经验背景下,在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手段,主动进行探索和发现,并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而英语拓展型作业正是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发散学生思维、深入话题理解、强化语言表达的一种作业形式,是以课内知识为支架的进一步创造和构建,其设计理念和构建主义理论的核心精神不谋而合。本文笔者将以此为切入点
【摘要】英语教育是为我国培养具有跨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才而服务的,所以新课改切实整合了听、说、读、写教学活动,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最重要的一个课程任务,以期可以进入一个理实一体的教学改革局面。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中小学英语教师便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全面优化学生的语言习惯与应用思维,促使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而保证学生可以实现长远发展。本文将从开发丰富的英语语言资源、组织多元的英语综合实践
【摘要】产教融合是当前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英语人才培养给高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说明产教融合对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经实践表明,产教融合对高校英语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基于此,对产教融合视域下的英语课程体系的研究必将十分重要。  【关键词】产教融合;英语人才;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范亚东(1991.10.01-),女,汉族,河北石家庄新
【摘要】英语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将英语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是所有教师所思考的问题。为了能够加强生活经验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应在教学中吸纳大量的生活案例,促进教学与生活的融合。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入手,探索生活经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生活经验;运用方法  【作者简介】秦少梅,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外国语学校。   小学是学生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如何在
【摘要】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事关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对我国和世界各国友好交流起到了奠基作用,同时,还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就针对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发现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模式传统化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传统文化提出了大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改变传统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