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生成不能无视学生的误读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o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一方面,文本具有意义的开放性。文本是一个开放式的结构,每一个时代的读者,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历史意识对文本进行解释,而每一种解释都是文本存在的一个构成部分,它们之间具有平等的地位。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读者由于生活视野、人生阅历、审美经验等的不同,他们往往会解读出不同的结论。即使是同一个读者,面对同一文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心境的支配下,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结构的空白性。文本中的空白是“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无言邀请”,正是这种“空白”让读者在阅读、补白的过程中激发出了自己富于个性的想法。因为这些以及学生各自的经历和在这过程中形成的性格、看问题的角度,我们都必须正视,正视语文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和个性化解读。
  多元解读是在文本内涵极其丰富的前提下,不同的读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文本做出的多种合理的解读,个性化解读则强调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个人体验的差异。它们构成了阅读教学课堂不容忽视的潜在的生成之源。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大量的“误读”也被语文教师视为课堂教学的生成。所谓“误读”,即读者对文本做出的解读是脱离文本自身的规定写限制,是背离、曲解文本意义的。
  当今的语文课堂上,不乏有学生说《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没有经济头脑,没有效率意识”;说《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有胆识;说鲁智深不是见义勇为,而是知法犯法的凶手;说《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更有甚者,提出“可以用保护自然动物的眼光批判施耐庵的《武松打虎》,可以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蒲松龄写的《画皮》,可以用儒家的入世观念批判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用道家出世思想批判杜甫的《三吏》《三别》……”。然而,就是这些无中生有的、任意性的解读却被不少的老师认为是语文课堂中的生成的亮点、是创新,被给予了肯定。语文教师漠视这些误读的客观存在,对学生发表的以前没有出现过的见解一味鼓励、支持、肯定,是对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的误解。原因在于:其一,接受美学认为,文本的空白部分一方面召唤、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另一方面,“召唤结构”又暗示、乃至决定了解读的自由度和意义阐释的可能范围。所以,在承认“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会是李尔王或者奥赛罗”。其二,学生正处于向成人过渡的阶段,自身生理、心理都还没有发展成熟,思维具有活泛性和不稳定性,逻辑思维形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推理程序还不健全,理性分析又不够成熟,加之缺少社会阅历,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误读”,在盲目性、随意性支配下会走许多弯路,他们需要老师对他们的引导。其三,文本一旦选入了教科书成为语文教材,就与一般的社会文本有了显著的区别:它被赋予了教育的功能,必须承载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新课标在强调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也特别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以教科书的编者、教师和学生各有的认知经验为前提,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接近作者的原意。
  每一节语文课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个性飞扬的、却绝对不是随心所欲的,是思维驰骋的、而不是胡思乱想的。教师绝对不能一味地追求生成的精彩,而迷失方向,导致只要学生感兴趣,无论是否符合教学需要,就远离文本,让学生随意发挥、任意想象,使教学目标渐渐地消失殆尽。更不能忽视文本固有的价值取向及社会倡导的真、善、美,对错误的感受不否定、不引导而任其发散。语文课堂最终所追求的是一种有效的生成。
   (广元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动态电压恢复器是解决电压跌落的最有效装置。为了提高装置的响应速度和稳态精度.提出一种新的综合控制策略,详细分析了控制器的数学模型。基于同步坐标变换法在前馈控制和反馈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数据挖掘在各行业得到了大力的应用。基于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在后期的数据处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将WEB挖掘技术应用于课程开发与
学习情感是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重要保障,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和能力锻炼的重要内生动力。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体会,对新课程标准下如何通过有效教学手段,实现学生数学积
为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存寿命,减少能量的消耗使用,本文提出一种改进基于LEACH协议的算法(LEACH--DE)。它是首先通过簇头来收集数据,然后这些簇头之间来形成多跳的方式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