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习方式有效性的探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lai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早在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 “现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今天我就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做法。
  
  一.教师转变角色,培养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教育观把学生当成了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使学生丧失了个性,制约了他们潜能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七年级第一单元《古代寓言二则》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学生一下就来了劲,有的说:“既然是寓言,我认为重要的是学习它的寓意。”立即又有人补充…… 接下去,我又进一步引导:“既然大家确定了三项任务,那么你们打算怎样又快又好的完成这些任务呢?”从而再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要有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发散性思维不能轻易否定,应因势利导,与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思维中出现的问题,寻找到最佳答案,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样一来给教师提出的第二个要求就是要精心备课,既要多角度思考问题,也要尽可能预先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克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
  
  二.在实践中互动,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教师应在实践活动中,让主体去合作、交往,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社会化进程。
  (1)坚持异质分组原则,合理分组。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既能发挥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又能促进各组间的公平竞争。
  (2)充分发挥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为了有效,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要精心设计,也要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示与评估时,全程把握。尤其是在学生合作学习之时,必须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合作学习能顺利展开。
  
  三.营造探究氛围,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方式怎样做到有效呢?
  (一)提供探究机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尽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尤其是探究材料。在学完《金色花》后,教师提出:“文中有句话,老师觉得与主题有矛盾,第8节中‘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为什么要说他是‘坏孩子’,能否用‘你到哪里去了,我的小宝贝?’来代替原话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最后大家得到一个结论:贬义词,也能表达喜欢的感情。可到底能否替换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文中的母亲为什么要叫他“坏孩子”呢?你认为这孩子“坏”在哪儿呢?生活中,大人往往是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这样笑骂孩子?学生立即思考,给出第二个结论:孩子没犯原则性错误,调皮、捣蛋而又天真可爱时,往往会引起人爱恨交加的责骂。进而,学生们一致认为,最好不要换。因为“坏孩子”既能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疼爱,也能反映文中孩子调皮、活泼的天性。
  (二)营造探究氛围
  有效的探究必须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特别是要精心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如在探究《“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哈尔威船长在船沉没之前,有没有办法自救,为什么不自救?”时,学生们首先肯定“哈尔威船长是可以自救的,如抱一块木板、一个空桶即可逃生。“那他为什么不自救呢?”我问,有一名学生突然大叫一句:“他是畏罪自杀!”大家哄笑起来。我压住内心的不满,提问他道:“你是如何知道的呢?”学生毫不犹豫的回答到:“因为‘诺曼底’号在他的驾驶下遇难沉没了。”支持他的声音渐渐多了。我灵机一动,大声说到:“静一静,各位,现在有人状告哈尔威船长失职,本法庭正式受理此案,请问有谁愿意充当哈尔威船长的辩护律师,为哈尔威船长清洗冤屈?”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我索性将中立的学生组成陪审团,其他学生一分成两大律师团,给他们3—5分钟各自收集材料,气氛空前热烈……
  (三)拓展探究渠道
  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有效的探究除了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课本知识,也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进生活,利用各种途径来提高他们探究的能力。例如在七年级的“民俗风情”单元,学生畅谈本地风俗习惯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这种风俗习惯产生的缘由及至今存在的意义。而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很难当堂解决。我就允许学生通过网络、图书室和回家询问大人等途径来完成任务,明天交流。
  以上这些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黄丹,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其他文献
所谓“情境作文”,就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以及作文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对学生进行的作文训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也人心之一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学说,阐明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  教学中,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
在大纲指导下的文言文教学,总的情况是重“教”,而“教”的重点又是过细、过难地教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对文章内容作面面俱到的分析。就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教学重点多、难,负担过重,学不懂,吃不透,教学重点多数“煮不熟”,学生吃“夹生饭”,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畏难厌学情绪,且多数学生掉队。例如《马说》结尾随:“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两个“其”字的用法定要让学生掌握,确有难度,如何处理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创新灵感的激发,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对这种时代要求,积极地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为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使学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时代,要想有所建树,“兼济天下”,“治国平天下”,天下寒士们大多都必须走那条寒窗苦读,及第入仕艰辛多舛的路。及第者自是得意,但机率小之又小,多数文人穷其一生,寒窗苦读也未能将名字写在皇榜上,没有取得这张门票,谈何“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呢?所以,多数文人是“不得志”的。就是有了这张门票,也常常因种种原因被贬被流放,不被重用。所以在那个心怀天下为己任的价
笔者有幸参加了2007年度湖北省语文优质课课堂教学大赛,大赛涌现出了如《沁园春·雪》等大批精品课例,这些课例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反映出湖北语文的教改成果。“一花一世界”,在这里,笔者撷取课堂大赛中的几个细节来谈谈自己观摩本次大赛的收获与思考。  之一:《沁园春·雪》教学片段  师:认读了生字和多音字,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要求流利、字音正确。  (生读)  师:这位同学不仅读得正
那一刻,我走过特拉法加广场  风很大,鸽子从云端冲向地面  喂它们的玉米,黄得像我的皮肤  异乡,在围剿我的孤独  我告诉鸽群,不要搅拌月光  打扰我迎风而落的泪  这一次,不是湘西的小米椒辣的  不是川东的红花椒呛的  是中秋,东伦敦的月亮照见了  洞庭湖那座名楼的影子  照见了,巴陵古城父母头顶的晚霜  我漂泊得太远了  只能从不露声色的梦境  打马回乡。只能把血缘的闸门拧开  顺着血流的方向
这是一部衡量人物心理记忆的作品。尽管小说叙事起步于一个青涩少年的懵懂内心,但随着故事进程的发展,少年对于哲学和生活关系的思考却开始悄然退隐,取而代之的,则是小说女主人公内心风景的不断绽放。几乎可以肯定,那些马基雅弗利式的哲学片段,不过是作家虚晃一枪的叙事伎俩。而小说真正的叙事方向,实与女主人公“她”复杂暧昧的内心之旅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述女主人公纠结缠绕的生命记忆时,作家并未执持于单刀直入式的
从字面上分析“语文”的“语”:左面一个“言”,右面一个“吾”,就是用口说话的意思,“文”就是作文。可见语文教学的两大功能——教会学生说话,教给学生写作文。说到这里,有人会感到好笑,说话我从小就会,还用学吗,其实,说话与会说话是两码事,“说话”说明你具有了这方面的功能,“会说话”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难怪有人说,说话需要你一辈子,并且是活到老学到老,到老还学不到呢。而作文呢?是把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想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明确地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要求语文教师正确地处理好学生基率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重视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也越来越注重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的沟通关系,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而学生恰恰在这个方面显示出来的情况令人
《收获》杂志2007年第2期刊载的晓苏小说《我们应该感谢谁》,是一篇不可多得反映当前中国社会底层有关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社会风尚的好作品。  作品通过我们常见的一件事、两组人,揭示了一种传统美德的延续,一种夹杂着私欲的和谐。晓苏在作品中用大众最常见的事情和最能接受的场景描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赡养老人,感恩尽孝,是我们每个子女成人后思考最多的问题,谈论最多的话题,类似的场景睁眼就可以看到,张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