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要立足根本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t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纲指导下的文言文教学,总的情况是重“教”,而“教”的重点又是过细、过难地教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对文章内容作面面俱到的分析。就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教学重点多、难,负担过重,学不懂,吃不透,教学重点多数“煮不熟”,学生吃“夹生饭”,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畏难厌学情绪,且多数学生掉队。例如《马说》结尾随:“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两个“其”字的用法定要让学生掌握,确有难度,如何处理呢?如果我们把两个其字去掉,它们不影响句子内容的完整,没有实在意义,那么这两个词是语气词,只让学生作这样的了解即可,学生自然容易接受。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这虽然降低了“教”与“学”的难度,对文言文知识的教学也没作过细过死的规定,这是为教师针对不同的学情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可是一些教师教学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在不能扎实落实文言词含义的情况下,只粗略地让学生翻译文言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丢弃了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掌握文言词的含义。例如《木兰诗》中一句“朔气传金柝”译为“北方的寒气传送打更的声音”,“朔”本指北方,却有很多学生误译为“寒气”。所以在没有落实文言实词含义情况粗知句子的文意是不稳妥,不牢固的。
  因此教师在设计文言文教学预案时,要克服教学目标杂乱多或文言知识教学只做到粗知却不得而知的弊端。要坚持扎扎实实地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文言词实词的含义,以此为文言文知识教学的唯一重点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文言文夯实稳固的根基。
  事实上,阻碍学生理解文言文“钉子”是浩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语法现象数量极少且有限)。
  例如,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两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日板仲永环谒于邑人”,这两句中隶(属于),板(通“攀”,牵,引),谒(拜访),这三个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了,两句的含义也自然知晓了。
  当然现代文和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会造成学生“望文生义”。如《桃花源记》一文中的“芳草鲜美”,应译为花草鲜艳美丽,不能释为“芳香的青草味道美好”。
  另外,在预案时要突出“朗读”这一重要教学手段,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反复“读”。指导学生顺畅地朗读直至成诵。对语速、语调、节奏、重音、感情把握准确,这不仅有利于落实文言知识,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何风波,教师,现居内蒙古通辽。
其他文献
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时下“读书人口”实在太少了,在教师群体中学习浮躁心理十分严重,其特点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华而不实,教什么学什么,比什么练什么,评什么备什么。“十年磨一剑”的意识弱了,“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情况少了,恨不得一天成名成家。浮躁是一股浮浅、浮薄、浮华之
还有比语文课更精彩的课堂吗?没有。但是,精彩的语文课不应是一幕精彩的戏剧,语文老师不是门门皆通的导演,学生也不是多才多艺的演员,煞费苦心的教案也不是精致完美的剧本。一堂真正精彩的语文课,教师更应像一位谈话节目中或循循善诱、或睿智深沉、或真诚亲切的主持人,自然地掌控着课堂。  王国维说成功有三个境界,笔者认为,在课堂上挑战主持人的语文老师的课堂掌控艺术也应达到三种境界:    一、精致巧妙的《艺术人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①“心折骨惊。”(江掩《别赋》)  “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营造出浓郁的诗教环境,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哺育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诗化育人环境,营造诗香校园  诗化的校园是最富生命力和活力的校园,也是最受学生爱戴和期盼的校园。努力营造诗化的育人氛围,充分利用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点,每一面墙壁,使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墙一壁都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充分发挥橱窗、板报、广播、花草树木等警
最近读了《对“美丽教育”的反思》这篇文章,其中,作者对那个把教师劳动不以为然、口出狂言的学生,没有恼怒的批评,也没有尖刻的讽刺,而是顺水推舟来了个角色换位——向他让出三尺讲台。尽管手中有了详细的备课资料,那个学生在讲台上还是窘态百出。从此对教师甘拜下风,学生的锋芒收敛了,教师的自尊挽回了。那个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品尝到教师的辛苦,认识到自己的浅陋,从此规矩言行,认真听课……  读到这里,我深深佩服那位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与价值观的产物和表现。中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都是有“情”之物,它们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品读这些好文章,总能让人如醉如痴。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感的肥沃土壤。  《语文新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外,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要求在文本解读上“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理解和尊重多样性文化,重视文章的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著名语文教育家夏丐尊认为“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叶圣陶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语感的概念,并且强调“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繁琐化、复杂化倾向。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突出重点,削枝强干,重视积累
关于细节,文学大师们早已有许多精辟的见解。高尔基认为:“它是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契诃夫说:“它是让人看完之后,一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整个画面的琐碎细节。”  其实,细节描写的好处,我们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早就深有体会。一个人真正的内心或面貌往往在不经意的细节中展露无疑。所以,对人物的细节刻画可以使人物形象饱满立体。  同学们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应该对这两个细节难以忘怀:  范举人先走,屠户
春日情书  首先是河流,然后是低矮的灌木  落叶和水草把月亮养在湖心  然后是大海,放牧着满天的星子  涛声有时很近,有时遥远  像一个兴奋的爱人  然后是原野,蒲公英,轻快的马匹  花朵上长出越来越轻  越来越透明的翅膀  我们一同出现在春光里,提着开满鲜花的小竹篮。  悲伤  这多么让人悲伤(我的儿女),  我血液里长出来的花朵  他们将无缘看到丝瓜藤、豌豆花、黄角兰  草丛里细碎的星星  以
所谓“情境作文”,就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以及作文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对学生进行的作文训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也人心之一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学说,阐明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  教学中,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