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草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来源 :中国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e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通过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的收集整理,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蓝草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经考证可知蓝草最早以果实入药即蓝实,基原为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明清以后蓝实应用较少,至今临床已不再使用;魏晋时期药用部位扩展至茎叶,且多以取汁入药;唐代以来基原扩展至十字花科菘蓝Isatisindigoiica、爵床科马蓝(板蓝)Baphicacanthus cusia、豆科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菊科植物吴蓝等;宋代扩展至根,始现“板蓝根”,并逐步成为蓝类药材的主流药用部位,其主流基原为马蓝B.cusia,自清代将十字花科菘蓝逐步做为了正品板蓝根,而马蓝B.cusia则成为南板蓝根.青黛最早是从国外进口用来画眉的矿物染料,后作药用,又名青蛤粉,因发现其与蓝草的提取物功效一致,而将国产靛花亦命名为青黛,持续至今.大青叶历代主流均为马鞭草科大青属植物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的干燥茎叶,然自清代以来,逐步将菘蓝Isatis indigotica、蓼蓝P.tinctorium等蓝草的茎叶混入作为替代,并逐步成为主流.
其他文献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半夏泻心汤治疗结肠癌的分子机制.结合TCMSP数据库、《中国药典》与文献获取半夏泻心汤中7味中药相关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
探讨双丹胶囊联合5-氟尿嘧啶(5-FU)对肝癌细胞Huh-7及荷瘤小鼠协同抗肿瘤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考察双丹胶囊联合5-FU对Huh-7细胞活力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蛋白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