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沧桑,抹平了历史的痕迹,原本温馨的东西,因为忙碌,被渐渐遗忘。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某一日,某件事的印象,某一景的触动又让我启开了记忆的封条。于是,热腾腾、雾蒙蒙、热热闹闹的景象以及与锅炉有关的一切一切,便浮现了出来,那是流连忘返的眷顾和无穷无尽的回味……
洗澡堂
洗澡堂,那时叫职工澡堂,和厂里的锅炉房并排而立,这样设计应该是为了送水方便的缘故。澡堂内男女室一墙之隔,天热每天开,冷天分单双号,拿着厂里发的洗澡票可以免费,一个瘦瘦的女人坐在门口收票,没票的就得交一毛钱了。厚厚的门帘后面是一个很大的房间,水泥本色,有三米多高,这就是更衣室。横竖三大溜长条椅依墙而放,通风不好,只屋子上方一扇很小的天窗,冷气从缺了玻璃的窗户里直往屋内灌,热气也从那里往外冒,冷暖交汇就常常是一团雾气。而浴室里总是会弥漫着一种气味,那种气味通常被称为“澡堂子味”。
没有储物柜,进来的人们就把衣服直接堆在椅子上或装进盆子里放好,或者挂在墙上的钉子上,印象中从没听说过拿错,或者丢东西之类的事件发生。脱完衣服转身进到里面的小门就到了澡堂的核心部分,这澡堂的四壁是贴了瓷砖的,地上还铺了马赛克,原本应是很干净的颜色,因为长期使用以及水锈的作用,变成了生锈的暖气管子的那种老黄色。
洗浴室里雾气缭绕,热气熏人,人声鼎沸,哗哗的水声和着大人的呵斥声、小孩的哭声在水蒸汽里成了嗡嗡的噪音。洗澡的人出出进进,二十多个蓬头下,白花花的肉体在哗哗的流水声里抬胳膊撩腿的,大家都赤裸相对,将生命初始的最本真状态公诸于众。空气中充斥着浓郁的香皂和洗发精的味道,呛得人喘不过气。少不更事,不懂得欣赏,看谁都一个样。呆久了,耳膜子发懵。
女人们去澡堂不仅带上孩子,还会带上个盆子和肥皂。其实小孩子是不喜欢跟大人一起的,因为她们总会强力地把他们的脑袋按在滚烫的莲蓬头下,并且还把皮肤搓得发红,甚至于掉下来一层皮才甘休。但是没有反抗的余地,只好乖乖地被其折磨。然后父母们就让那些洗干净了的小的孩子光着身子在里面玩,她们则开始洗换下来的衣服和弄干净自己,碰到熟人还相互搓背、聊些家长里短。那时水没现在金贵,尤其是澡堂的水,根本没限制。人不多的时候有些人干脆把自家的盆子往水笼头下一放,让水流进盆里又溢在地上。小孩子很乐意挤在白晃晃的身体里玩水、玩泡沫,也有些会受不了憋闷吵着闹着要出去,这时候当妈妈的一定没什么好脸了,多半会大声地对孩子说:“闹什么闹,我(衣服)还没洗完呢!”
于是,每天傍晚,家属区的道路上总有洗过澡或正去洗澡的人走在路上,熟人间打过招呼后多会问句:人多不多?水好不好?而不管是男人还是孩子,脸上一律红扑扑的,很可爱的样子。女人们则披散着湿头发,趿拉着拖鞋,手里端着盛满衣服的盆子,清清爽爽,神态慵懒而清亮。
之后我们家有了间二室一厅的房子。聪明的老爸找来一个废旧的汽油桶,他把这个桶用钢绳固定在厕所的顶部,并做了个简陋的升降器,桶底装了一个控制水流的阀门,于是,我们家拥有自主产权的"沐浴器"便诞生了,我们洗澡的速度也明显加快,因为里面的热水都是父亲一担担挑回来的。
什么时候远离的洗澡堂呢,就像自己是什么时候长大的一样,一直没有去留意,只是突然发现这些不知何时就变得很遥远了。
蒸饭炉
蒸饭炉正对着锅炉房,位于洗澡堂右侧。底部有一根巨大的管子和锅炉房接在一起,它实际上不能称作炉子。这是一座用水泥砌成的方型台子,边上一圈浅浅的凹槽。中空,长宽约在五米上下。一个厚重的像盖子样的大木板上裹着厚厚的棉布,木板上方是根长长的门闩,放下时正好扣在凹槽上,把方形台罩得严丝合缝。
那时家里做饭都烧的是柴禾,还都只是一个锅,焖饭就炒不了菜,炒菜就焖不了饭,除非另生煤炉。这又要耗去不少时间,厂里为了方便职工,就修建了这座蒸饭炉。
每天清晨,父母们就把淘洗好了的米放在锅子里,上班的时候就拎着顺带搁在了厂门口的这个蒸饭炉里。
锅炉房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我们小孩,常常约了一起去看烧锅炉,远远地看工人按下电钮,锅炉启动了,伴随着巨大的隆隆声,长长的烟囱开始像蒸气机一样大口冒烟。一锹锹燃煤被工人送进炉膛,激起嚣张与热情的烈焰,跳跃着,升腾着,光华四射,充满眩目的诱惑,像难得一见的礼花,火焰舔舐着锅底,温度渐渐升高,沸腾的水蒸汽顺着管子涌进蒸饭炉以及食堂,不甘心被禁锢的蒸汽,在炉子四周咆哮着,翻腾着,团起冲天的雪白的气浪,缭绕不散的水汽让劳累的人有一种很踏实的感觉。
下班时,巨大的盖子被掀起,台子里面的饭香随汽体四溢,肚子越发叫得欢实。那些大大小小,各式各样,高高低低的钢精锅,饭盒,搪瓷缸、铝锅等器具都整齐地排列着,等待主人的认领。为了拿取方便,很多人会带上一个两头带钩的铁丝弯成的简单提具,用这个钩子把饭锅两头把手一钩,就这么拎著回家了。下班路上,几百号人端着饭盒,锅子之类的盛具往家赶,场面可称得上壮观了。
也有拿错的时候,蒸饭炉里不乏有样式颜色相同,没有做记号的锅子,遇到这种情况时主人一般打开盖子,看看饭量,确认一下。偶有一次,中午吃父亲提回家的米饭,每人还不到一碗,就见底了,父亲连叫稀奇,说是跟以前一样的米量。仔细辨认,此锅非彼锅,估计是哪户人口少的人家的吧。第二天,父亲装了同样的米量送去蒸饭炉,拿的时候就留了心,找回了我们家的饭锅,对方是个实在人,放了足够的米,剩下不少。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没人讲究什么营养,合口之类的,饱肚就行,幸好米是不缺的,而蒸饭炉蒸出来的饭粘香、软烂,透熟,香味浓郁,就着咸菜都能吃上个几碗。
这个蒸炉不光可以蒸饭,还可以蒸鸡蛋糕和下面条,所有肉类带汤的食物也都来者不拒,最难忘的是80年老家来人那次,给我们带了只自家养的母鸡,父亲就用锅子装了放进蒸饭炉,隔水蒸出来的鸡,肉嫩汤鲜,上面还浮着一层厚厚的黄油,那带着甜腥的香气就像一条条的勾馋虫,刺激着我们的嗅觉、味觉,转而化为满嘴的"哈拉滋",让人止不住一下下的咽口水……
蒸饭炉只是80年代的一个符号,虽然遥远,却仍旧清晰如故。现在的鸡汤也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天天都可以喝到,只是,再也没有以前的感觉了。
热水房
1983年家里分到新房子之后,我们就很少去厂里的洗澡房了,多是父亲担了水回家,吃完晚饭,父亲抹抹嘴,拿起扁担,两头勾着个又深又大的铁桶,就那么晃晃荡荡地出了门。之后他得了肝炎,提水的重任便落在了我和姐姐身上,家里小孩子之间斗嘴吵架是难免的,每次不管是吵也好,闹也好,只要是到了送热水时间,再大的矛盾也得暂时搁下,两个人唧唧歪歪地就那么抬着铁桶出了门。
热水房是澡堂子衍生出来的产物,在澡堂和蒸饭炉的最外侧。它不应该叫做"房"因为它其实就是一个装了四个大号水笼头的管子,水笼头下面也没有砌台子,只铺了浅浅一层水泥。它右侧是一个"打开水"的地方,尽管只有几平米,一面敞开,里面只有两个水管,每晚七点开始供水,毕竟有个屋子罩在外面,勉强算个“房子”吧。
这个开水房给职工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自家烧开水成本高,费事又劳神,尤其是冬天,一壶水放灶上,烧个半天还在哼哼,厂里的开水房早中晚都有,这多是家中十岁以上孩子的事情,一般都是人手一只。而大人就很厉害了,一只手上提两个甚至三个暖瓶的的都有,天冷时候,足够一家人简单擦洗的了。长大了的我们在历经了沧桑和磨难之后,感觉这生活就像五味瓶,酸甜苦辣都融在了那些白开水里。
我们把铁桶搁在那个特大号的热水水笼头下面,水温一般在50度之上,水笼头流速相当大,很快就装满了,我和姐姐把扁担架在肩头,同时起身,那水桶便离了地,在扁担上颤悠着。那年我十岁,姐姐大我两岁,但她从小体弱多病,个头也小我很多,看着走在前面的她细胳膊,细腿的小身板,总是不忍心,便扣住水桶上的铁环,悄悄往我这一侧移,姐姐发觉了不对劲,强烈要求换前后,走在后面的姐姐有时也会把水桶往她那边移,哪怕移动一点,我肩膀上的感觉都相当明显,于是放下水桶,两人说好不再这样了,把水桶重新固定在中间部分。最艰难的是上楼梯,我们在二楼,是那种一步登天又高又陡的台阶,直通家门口,每逢此时,我因为个头较大,一般在后面。姐姐无法再谦让,她用双臂托着扁担,一步一侧,我也是手托肩扛,慢慢地挪回家,搁下,换另外一只桶。
每到傍晚,从家属区到厂区门口热水房的路上担热水的,打开水的,来往穿梭,热火朝天,地上溢出来的水印子从来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只是像我和姐姐这样来抬水的小女孩却不是很多,所以路上不时有大人回头看我们,偶尔呵斥一句身边的男孩子,你看看人家……
前两年回老家,突然看到有一对姐妹抬着水桶行走在田垄上,连忙捅捅身边的姐姐,那对姐妹侧着脸,右手吃力地撑着肩膀上的扁担,单薄的身子不堪重负,脚步有些踉跄,身后,夕阳投下长长的影子,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童年,赶忙举起相机,想把那定格下来,姐姐仿佛看透了我的心事,笑笑说,一晃都过去那么多年了。
洗澡堂
洗澡堂,那时叫职工澡堂,和厂里的锅炉房并排而立,这样设计应该是为了送水方便的缘故。澡堂内男女室一墙之隔,天热每天开,冷天分单双号,拿着厂里发的洗澡票可以免费,一个瘦瘦的女人坐在门口收票,没票的就得交一毛钱了。厚厚的门帘后面是一个很大的房间,水泥本色,有三米多高,这就是更衣室。横竖三大溜长条椅依墙而放,通风不好,只屋子上方一扇很小的天窗,冷气从缺了玻璃的窗户里直往屋内灌,热气也从那里往外冒,冷暖交汇就常常是一团雾气。而浴室里总是会弥漫着一种气味,那种气味通常被称为“澡堂子味”。
没有储物柜,进来的人们就把衣服直接堆在椅子上或装进盆子里放好,或者挂在墙上的钉子上,印象中从没听说过拿错,或者丢东西之类的事件发生。脱完衣服转身进到里面的小门就到了澡堂的核心部分,这澡堂的四壁是贴了瓷砖的,地上还铺了马赛克,原本应是很干净的颜色,因为长期使用以及水锈的作用,变成了生锈的暖气管子的那种老黄色。
洗浴室里雾气缭绕,热气熏人,人声鼎沸,哗哗的水声和着大人的呵斥声、小孩的哭声在水蒸汽里成了嗡嗡的噪音。洗澡的人出出进进,二十多个蓬头下,白花花的肉体在哗哗的流水声里抬胳膊撩腿的,大家都赤裸相对,将生命初始的最本真状态公诸于众。空气中充斥着浓郁的香皂和洗发精的味道,呛得人喘不过气。少不更事,不懂得欣赏,看谁都一个样。呆久了,耳膜子发懵。
女人们去澡堂不仅带上孩子,还会带上个盆子和肥皂。其实小孩子是不喜欢跟大人一起的,因为她们总会强力地把他们的脑袋按在滚烫的莲蓬头下,并且还把皮肤搓得发红,甚至于掉下来一层皮才甘休。但是没有反抗的余地,只好乖乖地被其折磨。然后父母们就让那些洗干净了的小的孩子光着身子在里面玩,她们则开始洗换下来的衣服和弄干净自己,碰到熟人还相互搓背、聊些家长里短。那时水没现在金贵,尤其是澡堂的水,根本没限制。人不多的时候有些人干脆把自家的盆子往水笼头下一放,让水流进盆里又溢在地上。小孩子很乐意挤在白晃晃的身体里玩水、玩泡沫,也有些会受不了憋闷吵着闹着要出去,这时候当妈妈的一定没什么好脸了,多半会大声地对孩子说:“闹什么闹,我(衣服)还没洗完呢!”
于是,每天傍晚,家属区的道路上总有洗过澡或正去洗澡的人走在路上,熟人间打过招呼后多会问句:人多不多?水好不好?而不管是男人还是孩子,脸上一律红扑扑的,很可爱的样子。女人们则披散着湿头发,趿拉着拖鞋,手里端着盛满衣服的盆子,清清爽爽,神态慵懒而清亮。
之后我们家有了间二室一厅的房子。聪明的老爸找来一个废旧的汽油桶,他把这个桶用钢绳固定在厕所的顶部,并做了个简陋的升降器,桶底装了一个控制水流的阀门,于是,我们家拥有自主产权的"沐浴器"便诞生了,我们洗澡的速度也明显加快,因为里面的热水都是父亲一担担挑回来的。
什么时候远离的洗澡堂呢,就像自己是什么时候长大的一样,一直没有去留意,只是突然发现这些不知何时就变得很遥远了。
蒸饭炉
蒸饭炉正对着锅炉房,位于洗澡堂右侧。底部有一根巨大的管子和锅炉房接在一起,它实际上不能称作炉子。这是一座用水泥砌成的方型台子,边上一圈浅浅的凹槽。中空,长宽约在五米上下。一个厚重的像盖子样的大木板上裹着厚厚的棉布,木板上方是根长长的门闩,放下时正好扣在凹槽上,把方形台罩得严丝合缝。
那时家里做饭都烧的是柴禾,还都只是一个锅,焖饭就炒不了菜,炒菜就焖不了饭,除非另生煤炉。这又要耗去不少时间,厂里为了方便职工,就修建了这座蒸饭炉。
每天清晨,父母们就把淘洗好了的米放在锅子里,上班的时候就拎着顺带搁在了厂门口的这个蒸饭炉里。
锅炉房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我们小孩,常常约了一起去看烧锅炉,远远地看工人按下电钮,锅炉启动了,伴随着巨大的隆隆声,长长的烟囱开始像蒸气机一样大口冒烟。一锹锹燃煤被工人送进炉膛,激起嚣张与热情的烈焰,跳跃着,升腾着,光华四射,充满眩目的诱惑,像难得一见的礼花,火焰舔舐着锅底,温度渐渐升高,沸腾的水蒸汽顺着管子涌进蒸饭炉以及食堂,不甘心被禁锢的蒸汽,在炉子四周咆哮着,翻腾着,团起冲天的雪白的气浪,缭绕不散的水汽让劳累的人有一种很踏实的感觉。
下班时,巨大的盖子被掀起,台子里面的饭香随汽体四溢,肚子越发叫得欢实。那些大大小小,各式各样,高高低低的钢精锅,饭盒,搪瓷缸、铝锅等器具都整齐地排列着,等待主人的认领。为了拿取方便,很多人会带上一个两头带钩的铁丝弯成的简单提具,用这个钩子把饭锅两头把手一钩,就这么拎著回家了。下班路上,几百号人端着饭盒,锅子之类的盛具往家赶,场面可称得上壮观了。
也有拿错的时候,蒸饭炉里不乏有样式颜色相同,没有做记号的锅子,遇到这种情况时主人一般打开盖子,看看饭量,确认一下。偶有一次,中午吃父亲提回家的米饭,每人还不到一碗,就见底了,父亲连叫稀奇,说是跟以前一样的米量。仔细辨认,此锅非彼锅,估计是哪户人口少的人家的吧。第二天,父亲装了同样的米量送去蒸饭炉,拿的时候就留了心,找回了我们家的饭锅,对方是个实在人,放了足够的米,剩下不少。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没人讲究什么营养,合口之类的,饱肚就行,幸好米是不缺的,而蒸饭炉蒸出来的饭粘香、软烂,透熟,香味浓郁,就着咸菜都能吃上个几碗。
这个蒸炉不光可以蒸饭,还可以蒸鸡蛋糕和下面条,所有肉类带汤的食物也都来者不拒,最难忘的是80年老家来人那次,给我们带了只自家养的母鸡,父亲就用锅子装了放进蒸饭炉,隔水蒸出来的鸡,肉嫩汤鲜,上面还浮着一层厚厚的黄油,那带着甜腥的香气就像一条条的勾馋虫,刺激着我们的嗅觉、味觉,转而化为满嘴的"哈拉滋",让人止不住一下下的咽口水……
蒸饭炉只是80年代的一个符号,虽然遥远,却仍旧清晰如故。现在的鸡汤也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天天都可以喝到,只是,再也没有以前的感觉了。
热水房
1983年家里分到新房子之后,我们就很少去厂里的洗澡房了,多是父亲担了水回家,吃完晚饭,父亲抹抹嘴,拿起扁担,两头勾着个又深又大的铁桶,就那么晃晃荡荡地出了门。之后他得了肝炎,提水的重任便落在了我和姐姐身上,家里小孩子之间斗嘴吵架是难免的,每次不管是吵也好,闹也好,只要是到了送热水时间,再大的矛盾也得暂时搁下,两个人唧唧歪歪地就那么抬着铁桶出了门。
热水房是澡堂子衍生出来的产物,在澡堂和蒸饭炉的最外侧。它不应该叫做"房"因为它其实就是一个装了四个大号水笼头的管子,水笼头下面也没有砌台子,只铺了浅浅一层水泥。它右侧是一个"打开水"的地方,尽管只有几平米,一面敞开,里面只有两个水管,每晚七点开始供水,毕竟有个屋子罩在外面,勉强算个“房子”吧。
这个开水房给职工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自家烧开水成本高,费事又劳神,尤其是冬天,一壶水放灶上,烧个半天还在哼哼,厂里的开水房早中晚都有,这多是家中十岁以上孩子的事情,一般都是人手一只。而大人就很厉害了,一只手上提两个甚至三个暖瓶的的都有,天冷时候,足够一家人简单擦洗的了。长大了的我们在历经了沧桑和磨难之后,感觉这生活就像五味瓶,酸甜苦辣都融在了那些白开水里。
我们把铁桶搁在那个特大号的热水水笼头下面,水温一般在50度之上,水笼头流速相当大,很快就装满了,我和姐姐把扁担架在肩头,同时起身,那水桶便离了地,在扁担上颤悠着。那年我十岁,姐姐大我两岁,但她从小体弱多病,个头也小我很多,看着走在前面的她细胳膊,细腿的小身板,总是不忍心,便扣住水桶上的铁环,悄悄往我这一侧移,姐姐发觉了不对劲,强烈要求换前后,走在后面的姐姐有时也会把水桶往她那边移,哪怕移动一点,我肩膀上的感觉都相当明显,于是放下水桶,两人说好不再这样了,把水桶重新固定在中间部分。最艰难的是上楼梯,我们在二楼,是那种一步登天又高又陡的台阶,直通家门口,每逢此时,我因为个头较大,一般在后面。姐姐无法再谦让,她用双臂托着扁担,一步一侧,我也是手托肩扛,慢慢地挪回家,搁下,换另外一只桶。
每到傍晚,从家属区到厂区门口热水房的路上担热水的,打开水的,来往穿梭,热火朝天,地上溢出来的水印子从来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只是像我和姐姐这样来抬水的小女孩却不是很多,所以路上不时有大人回头看我们,偶尔呵斥一句身边的男孩子,你看看人家……
前两年回老家,突然看到有一对姐妹抬着水桶行走在田垄上,连忙捅捅身边的姐姐,那对姐妹侧着脸,右手吃力地撑着肩膀上的扁担,单薄的身子不堪重负,脚步有些踉跄,身后,夕阳投下长长的影子,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童年,赶忙举起相机,想把那定格下来,姐姐仿佛看透了我的心事,笑笑说,一晃都过去那么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