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的温暖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biao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沧桑,抹平了历史的痕迹,原本温馨的东西,因为忙碌,被渐渐遗忘。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某一日,某件事的印象,某一景的触动又让我启开了记忆的封条。于是,热腾腾、雾蒙蒙、热热闹闹的景象以及与锅炉有关的一切一切,便浮现了出来,那是流连忘返的眷顾和无穷无尽的回味……
  
  洗澡堂
  
  洗澡堂,那时叫职工澡堂,和厂里的锅炉房并排而立,这样设计应该是为了送水方便的缘故。澡堂内男女室一墙之隔,天热每天开,冷天分单双号,拿着厂里发的洗澡票可以免费,一个瘦瘦的女人坐在门口收票,没票的就得交一毛钱了。厚厚的门帘后面是一个很大的房间,水泥本色,有三米多高,这就是更衣室。横竖三大溜长条椅依墙而放,通风不好,只屋子上方一扇很小的天窗,冷气从缺了玻璃的窗户里直往屋内灌,热气也从那里往外冒,冷暖交汇就常常是一团雾气。而浴室里总是会弥漫着一种气味,那种气味通常被称为“澡堂子味”。
  没有储物柜,进来的人们就把衣服直接堆在椅子上或装进盆子里放好,或者挂在墙上的钉子上,印象中从没听说过拿错,或者丢东西之类的事件发生。脱完衣服转身进到里面的小门就到了澡堂的核心部分,这澡堂的四壁是贴了瓷砖的,地上还铺了马赛克,原本应是很干净的颜色,因为长期使用以及水锈的作用,变成了生锈的暖气管子的那种老黄色。
   洗浴室里雾气缭绕,热气熏人,人声鼎沸,哗哗的水声和着大人的呵斥声、小孩的哭声在水蒸汽里成了嗡嗡的噪音。洗澡的人出出进进,二十多个蓬头下,白花花的肉体在哗哗的流水声里抬胳膊撩腿的,大家都赤裸相对,将生命初始的最本真状态公诸于众。空气中充斥着浓郁的香皂和洗发精的味道,呛得人喘不过气。少不更事,不懂得欣赏,看谁都一个样。呆久了,耳膜子发懵。
   女人们去澡堂不仅带上孩子,还会带上个盆子和肥皂。其实小孩子是不喜欢跟大人一起的,因为她们总会强力地把他们的脑袋按在滚烫的莲蓬头下,并且还把皮肤搓得发红,甚至于掉下来一层皮才甘休。但是没有反抗的余地,只好乖乖地被其折磨。然后父母们就让那些洗干净了的小的孩子光着身子在里面玩,她们则开始洗换下来的衣服和弄干净自己,碰到熟人还相互搓背、聊些家长里短。那时水没现在金贵,尤其是澡堂的水,根本没限制。人不多的时候有些人干脆把自家的盆子往水笼头下一放,让水流进盆里又溢在地上。小孩子很乐意挤在白晃晃的身体里玩水、玩泡沫,也有些会受不了憋闷吵着闹着要出去,这时候当妈妈的一定没什么好脸了,多半会大声地对孩子说:“闹什么闹,我(衣服)还没洗完呢!”
  于是,每天傍晚,家属区的道路上总有洗过澡或正去洗澡的人走在路上,熟人间打过招呼后多会问句:人多不多?水好不好?而不管是男人还是孩子,脸上一律红扑扑的,很可爱的样子。女人们则披散着湿头发,趿拉着拖鞋,手里端着盛满衣服的盆子,清清爽爽,神态慵懒而清亮。
  之后我们家有了间二室一厅的房子。聪明的老爸找来一个废旧的汽油桶,他把这个桶用钢绳固定在厕所的顶部,并做了个简陋的升降器,桶底装了一个控制水流的阀门,于是,我们家拥有自主产权的"沐浴器"便诞生了,我们洗澡的速度也明显加快,因为里面的热水都是父亲一担担挑回来的。
  什么时候远离的洗澡堂呢,就像自己是什么时候长大的一样,一直没有去留意,只是突然发现这些不知何时就变得很遥远了。
  
  蒸饭炉
  
  蒸饭炉正对着锅炉房,位于洗澡堂右侧。底部有一根巨大的管子和锅炉房接在一起,它实际上不能称作炉子。这是一座用水泥砌成的方型台子,边上一圈浅浅的凹槽。中空,长宽约在五米上下。一个厚重的像盖子样的大木板上裹着厚厚的棉布,木板上方是根长长的门闩,放下时正好扣在凹槽上,把方形台罩得严丝合缝。
  那时家里做饭都烧的是柴禾,还都只是一个锅,焖饭就炒不了菜,炒菜就焖不了饭,除非另生煤炉。这又要耗去不少时间,厂里为了方便职工,就修建了这座蒸饭炉。
  每天清晨,父母们就把淘洗好了的米放在锅子里,上班的时候就拎着顺带搁在了厂门口的这个蒸饭炉里。
  锅炉房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我们小孩,常常约了一起去看烧锅炉,远远地看工人按下电钮,锅炉启动了,伴随着巨大的隆隆声,长长的烟囱开始像蒸气机一样大口冒烟。一锹锹燃煤被工人送进炉膛,激起嚣张与热情的烈焰,跳跃着,升腾着,光华四射,充满眩目的诱惑,像难得一见的礼花,火焰舔舐着锅底,温度渐渐升高,沸腾的水蒸汽顺着管子涌进蒸饭炉以及食堂,不甘心被禁锢的蒸汽,在炉子四周咆哮着,翻腾着,团起冲天的雪白的气浪,缭绕不散的水汽让劳累的人有一种很踏实的感觉。
  下班时,巨大的盖子被掀起,台子里面的饭香随汽体四溢,肚子越发叫得欢实。那些大大小小,各式各样,高高低低的钢精锅,饭盒,搪瓷缸、铝锅等器具都整齐地排列着,等待主人的认领。为了拿取方便,很多人会带上一个两头带钩的铁丝弯成的简单提具,用这个钩子把饭锅两头把手一钩,就这么拎著回家了。下班路上,几百号人端着饭盒,锅子之类的盛具往家赶,场面可称得上壮观了。
   也有拿错的时候,蒸饭炉里不乏有样式颜色相同,没有做记号的锅子,遇到这种情况时主人一般打开盖子,看看饭量,确认一下。偶有一次,中午吃父亲提回家的米饭,每人还不到一碗,就见底了,父亲连叫稀奇,说是跟以前一样的米量。仔细辨认,此锅非彼锅,估计是哪户人口少的人家的吧。第二天,父亲装了同样的米量送去蒸饭炉,拿的时候就留了心,找回了我们家的饭锅,对方是个实在人,放了足够的米,剩下不少。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没人讲究什么营养,合口之类的,饱肚就行,幸好米是不缺的,而蒸饭炉蒸出来的饭粘香、软烂,透熟,香味浓郁,就着咸菜都能吃上个几碗。
  这个蒸炉不光可以蒸饭,还可以蒸鸡蛋糕和下面条,所有肉类带汤的食物也都来者不拒,最难忘的是80年老家来人那次,给我们带了只自家养的母鸡,父亲就用锅子装了放进蒸饭炉,隔水蒸出来的鸡,肉嫩汤鲜,上面还浮着一层厚厚的黄油,那带着甜腥的香气就像一条条的勾馋虫,刺激着我们的嗅觉、味觉,转而化为满嘴的"哈拉滋",让人止不住一下下的咽口水……
  蒸饭炉只是80年代的一个符号,虽然遥远,却仍旧清晰如故。现在的鸡汤也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天天都可以喝到,只是,再也没有以前的感觉了。
  
  热水房
  
  1983年家里分到新房子之后,我们就很少去厂里的洗澡房了,多是父亲担了水回家,吃完晚饭,父亲抹抹嘴,拿起扁担,两头勾着个又深又大的铁桶,就那么晃晃荡荡地出了门。之后他得了肝炎,提水的重任便落在了我和姐姐身上,家里小孩子之间斗嘴吵架是难免的,每次不管是吵也好,闹也好,只要是到了送热水时间,再大的矛盾也得暂时搁下,两个人唧唧歪歪地就那么抬着铁桶出了门。
   热水房是澡堂子衍生出来的产物,在澡堂和蒸饭炉的最外侧。它不应该叫做"房"因为它其实就是一个装了四个大号水笼头的管子,水笼头下面也没有砌台子,只铺了浅浅一层水泥。它右侧是一个"打开水"的地方,尽管只有几平米,一面敞开,里面只有两个水管,每晚七点开始供水,毕竟有个屋子罩在外面,勉强算个“房子”吧。
  这个开水房给职工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自家烧开水成本高,费事又劳神,尤其是冬天,一壶水放灶上,烧个半天还在哼哼,厂里的开水房早中晚都有,这多是家中十岁以上孩子的事情,一般都是人手一只。而大人就很厉害了,一只手上提两个甚至三个暖瓶的的都有,天冷时候,足够一家人简单擦洗的了。长大了的我们在历经了沧桑和磨难之后,感觉这生活就像五味瓶,酸甜苦辣都融在了那些白开水里。
  我们把铁桶搁在那个特大号的热水水笼头下面,水温一般在50度之上,水笼头流速相当大,很快就装满了,我和姐姐把扁担架在肩头,同时起身,那水桶便离了地,在扁担上颤悠着。那年我十岁,姐姐大我两岁,但她从小体弱多病,个头也小我很多,看着走在前面的她细胳膊,细腿的小身板,总是不忍心,便扣住水桶上的铁环,悄悄往我这一侧移,姐姐发觉了不对劲,强烈要求换前后,走在后面的姐姐有时也会把水桶往她那边移,哪怕移动一点,我肩膀上的感觉都相当明显,于是放下水桶,两人说好不再这样了,把水桶重新固定在中间部分。最艰难的是上楼梯,我们在二楼,是那种一步登天又高又陡的台阶,直通家门口,每逢此时,我因为个头较大,一般在后面。姐姐无法再谦让,她用双臂托着扁担,一步一侧,我也是手托肩扛,慢慢地挪回家,搁下,换另外一只桶。
  每到傍晚,从家属区到厂区门口热水房的路上担热水的,打开水的,来往穿梭,热火朝天,地上溢出来的水印子从来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只是像我和姐姐这样来抬水的小女孩却不是很多,所以路上不时有大人回头看我们,偶尔呵斥一句身边的男孩子,你看看人家……
  前两年回老家,突然看到有一对姐妹抬着水桶行走在田垄上,连忙捅捅身边的姐姐,那对姐妹侧着脸,右手吃力地撑着肩膀上的扁担,单薄的身子不堪重负,脚步有些踉跄,身后,夕阳投下长长的影子,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童年,赶忙举起相机,想把那定格下来,姐姐仿佛看透了我的心事,笑笑说,一晃都过去那么多年了。
其他文献
就这么被你的媚眼  轻轻一瞬  疲惫的心  便在你深幽的思路上  步履轻盈  伴着几位文朋诗友  坐上大巴东张西望  怀揣一腔闲情逸致和鬼胎  口无遮拦灵魂出窍   自由天性与才情  像冲出蓬蒿的秃鹫  呼啸而起盘旋而去  向着你的峰顶  我的图腾    久居城市  龟缩的心情 被养得  失血苍白弱不禁风  毫无质感的思维  在水泥森林中行走  低眉顺目婉约可人  思想的影子  不敢越雷池半步  
期刊
临江仙  (王昭君)  香溪梳妆水清静,绮窗愁望乡亲。入宫数年寂无声,应诏匈奴,丰容帝见惊。  出塞方知路艰辛,和亲始得恩宠。昭君自有千秋在,厚葬青冢,晨露泣香红。    离亭燕  (神农顶)  一路山水如画,夏日似秋潇洒。白云碧天风送爽,冰杉杜鹃情话。华中第一峰,引来游客赞夸。  箭竹蕨类密麻,岩石苔藓防滑,山路崎岖景宜人,激起游兴大发。登顶回头望,险峰已在脚下。    鹊桥仙  (风景崖)  
期刊
夜宿木鱼镇     鸟声渐稀。夜黑下来的时候,海水盖过了我的身体  暧昧的灯盏和欲望,伏在远处。像个偷窥者  不敢发出声响。风暴来临,我们短暂,如一朵浪花  或一把水沫——    离开尘世。身怀绝技的小木匠,怀抱一截黄杨木  溪岸和山路,都沉到了水底  一个败笔,让一个传说锋利又不堪一击。一截木头  一个脆弱的童话    就把一个小镇的美留了下来。我爱世界  爱这条鱼。在注满海水的黑暗里,赤身裸体
期刊
1972年5月一个晴朗的上午,我们二汽五分部的文艺宣传队,正在十堰马家河畔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赶排文艺节目。这时,一辆北京吉普车开到我们排练现场,下来两名穿着整齐的军人。一个是我们五分部分管政工的军代表姚杰,经他介绍我们得知另一名英武的军官是即将转业来二汽工作的李远泰。这位号称是在省军区文艺汇演中获得手风琴演奏第五名的年轻军人,当即给我们熟练地演奏了一段世界名曲《大刀舞曲》。给我们留
期刊
前一天目睹了熟悉朋友的去世难免好一阵的难受至极,忍不住地就掉落下泪来,又一次失眠到天亮。盛夏的清晨,我总能被窗外的风儿凉醒,没有赖床习惯的我慢慢地起床,却意外地发现一直眩晕了好几天的我竟然在失眠的清晨反而没有眩晕的感觉了。莫非是老天知道我今天要去福利院看孩子们特意允许我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感动了,因为头不晕,注定了今天又是快乐的一天!哎,活着真好!   收拾好一塑料袋的书本出发,看着袋里装着的是旧
期刊
一盏清茗、一本书……  许久没有这种闲闲的清风明月般的心情了,只可叹世事烦琐,何时才能放下一切,淬炼出如清荷一样芬芳的冰心。   终在昨日,一个盛夏午后,偷得浮生半日闲,于一幽静雅致的茶会所,静静地享受了一段清香四溢的柔軟时光。   从未像今天这样看着滚烫的开水,倒入古香古色的瓷杯中,那叶片在水中翻滚,渐渐舒展,有着深深浅浅看不厌的绿。每一片叶子都以她最美的身段,犹如蝶般,展翅旋转回荡,在经历几分
期刊
1987年在武汉上学的时候,想学画。辅导员傅卓把我介绍给尹老师作学生。那是冬天的事。尹老师家住在美术院。每个周三晚上,吃过晚饭,我就去他家学画。先要坐十五路车到大东门,然后步行十五分钟到他家。他给我讲讲要骨法用笔、入木三分之类的道理。但并没有示范。我也没有动手的机会。我觉得这样学不出什么东西来,去了两次,就不去了。  1988年六、七月份快放暑假的时候,四年级有个姓闻的女孩子,跟李忠是同乡。她对我
期刊
老了就无用了,被淘汰、丢弃、消逝是最终的命运。上班经过这里,看到停靠在铁轨上的两台老式蒸汽机车被解体、被切割,即将在这个城市了无踪影。在此之前,有许多摄影爱好者都来拍摄它最后的背影,留存作为史料。我的父亲,我,都与它打过直接或者间接的交道,因此内心对它自有着眷恋的情愫。看着它斑驳的、破旧的、苍老的容颜,看到它躯体上残留的煤灰上长着的几株茂盛的狗尾巴草,我说不清内心的感受。  四季会轮回,日月星辰有
期刊
在西去的列车之前  方向是明确的。 襄渝铁路复线  由东向西 或者相反  缘于一次幸福的鸟瞰    在西去的列车之前  刮过一阵风。人们在风中谈论  一路风景和秩序被重新安排  那是必须的。人们知道  铁轨上的巨型爬虫直来直去惯了  多少年跋涉万水千山  也不会波浪和蚯蚓的舞蹈  与此攸关。列车开行的第一步  是一路的想法和姿态  必须与轨道保持平行    在西去的列车之前  一些情景可以这样描述
期刊
黑T恤、牛仔裤,黑挎包、黑运动鞋,在三十四度的高温中,我着这样一身行头,然后,一头扎进了郁郁苍苍的神农架大山中,用心去感受,用身去体会,与神农大山第一次亲密接触。  目前到神农架林区只能坐车过去,而平时从房县走的路段正在修,碰上堵车,几个小时动弹不得,于是我们一行三十多人,走谷城、绕保康、经兴山,足足坐八个小时的车才能算是慢慢地接近了神农架。  说实话,我最怕的,就是坐车了,加上在盘山路上一转,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