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记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jun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在武汉上学的时候,想学画。辅导员傅卓把我介绍给尹老师作学生。那是冬天的事。尹老师家住在美术院。每个周三晚上,吃过晚饭,我就去他家学画。先要坐十五路车到大东门,然后步行十五分钟到他家。他给我讲讲要骨法用笔、入木三分之类的道理。但并没有示范。我也没有动手的机会。我觉得这样学不出什么东西来,去了两次,就不去了。
  1988年六、七月份快放暑假的时候,四年级有个姓闻的女孩子,跟李忠是同乡。她对我说可以给介绍一个老师。我就跟她去拜访老师。老师住在洪山区文化馆,离学校不远,步行大概要二十分钟。那天下了很大的雨,走在路上,积水快漫过了脚面。老师叫孔繁玉,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头。闻说,他最近才死了老伴,自己得了喉癌,刚动过手术,将喉管切掉了一块。他的几个儿子不跟他住在一起。他一个人住在文化馆里。
  我们见到他时,他笑一笑跟我握手。我看见他脖子上有个小洞,是用来呼吸的。他不能正常发声,说话是气声,别人听不清楚就用笔写。他看了我带去的一幅画,说,这不行,要从头学起。
  九月份,开学了。我买了点纸、笔、颜料、墨,还有一张画毽,装在书包里去找他。闻送给我一支她曾用过的狼毫笔,她要毕业了,用不着这东西了。孔繁玉住在文化馆四楼楼梯边的一个房间里。孔原来是文化馆的馆长,退休后不愿与孩子们住在一起,文化馆就给他和老伴一间小屋。现在老伴去世,小屋只有他一个人住。屋里有一张木床、一张画桌、几样简单的柜子和几把椅子。墙上挂了一张小品画,稻穗上的几只蝈蝈。我觉得这是他画得最好的几幅画之一。孔繁玉每天都要在这张画桌上画几幅画,他是个很勤奋的人。学生们不在屋里画,在屋子外面画。一上楼梯是个很宽敞的过道,足有二三十平方米。靠墙摆了三张乒乓球桌,作为学生的画桌。墙上拉了一根细绳,通常是将老师的画夹在绳子上,学生照着临习。孔有二十几名学生,但是学生们的空余时间并不集中在一起,因此每次到那里的只有两三个学生,三张乒乓球桌足够用了。
  孔见我来,拿出一本学生花名册,说,每个月交20元学费。我交了,他就在我名字后面画个勾。他那里准备了很多罐头瓶子和瓷盘。我用罐头瓶子接了水,洗干净瓷盘,将纸摆好。孔就提笔画了一幅墨竹。我在旁边看得非常仔细。在这之前,我从来没亲眼看别人示范过,比较珍惜这个机会。连他如何调墨,先画什么,后画什么,画了几片竹叶,怎样组织的,我都一一记住。画完,他放下笔走开了。我把画挂在绳子上,开始临摩。我至少临了二十几遍,完全按照他作画的顺序画。说也奇怪,他没有给我讲用笔的理念,上来就画。我也没讲究用笔的要领,上来就临。画到后来,自然就懂了。这以后,我只要有空,就背着书包到他那里画画,他那里方便。
  孔是河南人。孔擅长花鸟画,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据孔说,他的老师里有潘天寿。平心而论,我实在看不出他有这样深的资历。因为杭州艺专四十年代的毕业生现在大多是全国知名画家了。而他,还蛰居在武汉洪山区文化馆的一间小屋里。不过他很勤奋,每天要画两张画。春天迎春花开了,他画迎春花;桃花开了,他画桃花;牡丹开了,他画牡丹;再往后就画夹竹桃、荷花、仙人掌、月季、紫藤、蜀葵、梅花……,一年过去了,画也画了一圈。画完竹子,就学画梅花。后来我就只学画牡丹,别的不学了。我去得很勤,每周要去三四次。只要没课我就去,大学里课程又是比较少的。周六、周日下午也去。我去得勤,进步并不快,主要是没有认真下功夫。刚开始还挺认真。后来我觉得他的画太死板,就不照他的画了,临他的画,也要变一变风格。我去的勤,主要因他那里画画方便。所以跟他学画两年,没有好好打下基础,落得现在还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想起来,真有点后悔。我总是得不到的东西很想得到,得到手里了又不珍惜。
  孔有很多学生。我每次去,都碰见一两个生面孔。相互握手之后就吹牛,或是抒发自己对艺术的所谓见解。在孔那里很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孔从来不管我们,他只是在我们问他问题,或请他示范指正时,才行使一下老师的权力。我们不叫他,他或者看一看学生画画,或者去画自己的画。这样,他那里的艺术气氛反倒浓厚。我无拘无束,又认识了一些朋友。有个武汉工业大学毕业的小伙子,叫什么名字现在记不起来了。长一脸络腮胡子,很有些艺术气质。人也落拓不羁,大大咧咧。有一次他对孔说,我中午酒喝多了,我要躺一会儿。说着就在孔的那张木床上躺下去了。孔笑着说,躺吧,躺吧。那样子好像小伙是他儿子似的。孔也喜欢我,可能因为去得勤。他偶尔叫我帮他买点菜或面条什么的,我都爽快地完成了任务。孔自己做饭吃,有时候路远的学生不回去,就由学生做饭,一起吃。孔其实白天并不寂寞,他那里总有学生说啊笑的。到了晚上,剩他一个人躺在木床上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孤单。不过这一点我不清楚了,因为我晚上从不呆在那里。逢年过节,学生们都要买点点心去看他。这时,孔总是很高兴。有一年中秋,我买了两个月饼送他。他非要削个苹果给我吃,我推辞不过,还是吃了。
  有一次我画牡丹,刚起了个头,就觉得不太好。问孔该怎么办?孔接过笔修改了起来,改着改着,好像画兴上来了,一口气把这幅画画完了。是一张四尺大画。画完在旁边题了款,写“郭涛同学惠存”的字样。这幅画我现在还留着。孔的画我一共保存了五张。两张牡丹是题了款的。还有三张小画是他作的示范,让我临习的课稿。其中一幅就是先前说过的第一幅竹子。其他两幅,一幅梅、一幅兰。三幅都没有落款。
  去得多了,那条路我都走熟了。出寝室,走过中文系宿舍楼,走过食堂,下坡,出学校后门,就进了武汉工学院。路两旁是大树。走到十字路口,右拐下坡,左拐走过篮球场,出了武工大门是武珞路。沿路下坡,快到街道,就是洪山区文化馆。这条路上的春夏秋冬,风雪雨晴,我都见过了。去得多了,那地方也熟了,好像是自己家里一样。有时孔不在,我就自己画。碰到有别的学生去,就吹牛。有一次碰到络腮胡子,我们俩就到房顶上去坐着吹。孔在房顶上种了很多盆花。当时是秋天,有上百盆菊花开了。那天下午的阳光很足。我们一边看花,一边晒太阳,一边吹牛,消磨了一个下午。有一段时间孔到山东治病一两个月,主要是练习发声。我照常还是去他那里画画。那段时间只有我一个在那里画。时间长了,也觉得无聊,就给他山东治病的地方去了一封信。不久,他回信说治病挺愉快,每天练发声像唱歌。还说到曲阜玩了一趟。
  我学画期间,孔在南方,大概是佛山,举办了一次画展。那是他的一名学生联系的。那名学生毕业后,分在了佛山。我看见孔将裱好的画,一幅一幅往木箱子里放,足有五六十幅。络腮胡子说,老师年纪大了,想举办一个像样一点的展览。孔的南方之行,效果如何,我不得而知。后来孔在文化馆搞了一次展览,我倒是看见了。那是我第一次比较全面地看见他的作品。也是最后一次。因为之后他再也没有举办展览。展览结束后,有位学生将他的作品翻拍成照片。我买了一套。
  1990春天,三月份,外面正下雨。有人给我一张讣告,上面写着“孔繁玉先生不幸去逝……”,那是礼拜一的晚上。讣告上说,他是周日去逝的。我上周六去他那里,他还有说有笑的。说死就死了,人的生死也就这样。
  第二天,我去他那里。小屋里已经快搬空了。墙上的小品画也不见了。屋里有几个人在说话。其中一人戴着贝蕾帽,据说是现任馆长。他说“老孔是个好人……”,说着就流下泪来。从他们谈话里,我得知老师死于脑溢血,死得很快,死前还在画画。我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尸体火化那天,去了很多人,大概所有的学生都去了。所有的仪式过后,大家就各自走了,以后再没有联系。我们这些学生就像是老师这棵树上的猴子。树倒了,猴子就散了。
  一年以后,我大學毕业分回了十堰。
  1993年“十·一”,我回武汉参加母校九十五周年校庆。这天中午正好又走过文化馆门口,我忍不住想进去看一看。馆里一个人也没有。我慢慢走上四楼。孔曾经住过的小屋已锁死,那三张乒乓球桌还在。桌腿布满蜘蛛网,桌面上落满了灰尘。墙角还散落着几只空罐头瓶。我走到桌前,发现靠墙的桌角居然还有一管旧颜料。我拿起来捏一捏,已经干枯了。
  那以后,我再没有去过文化馆。
其他文献
蔡老师的笑    蔡老师是我初中的班主任,他在我脑海里总是三十五六岁年纪,中等身材,方脸浓眉,蓄着既不是分头也不是平头的很自然的短发,穿一套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颜色就像现今流行的水洗布。  入校不久,同校而高两级的堂兄告诉我:你们蔡老师可厉害了,同学中早有传言:“不怕王老师吼,就怕蔡老师笑。”这王老师厉害是全校出名的,他生气时大吼一声足以震断当阳桥,蔡老师怎么就比他还可怕呢?蔡老师在学生面前不苟
期刊
那个夏天的知了    那个夏天,是我生命中最黑暗的一个夏天。  当我信心满满地想在公司做出一番大事业时,却被突然告知我被解雇了。面对这突如其来地打击,我忽然有种要崩溃的感觉。但事已至此,我捏着公司补偿的一个月的违约金,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开始的几天我是茫然的。我试着向几家早就心仪的公司投去了简历,谁知道投出去后就再没有任何的回音。  我明白,这样坐以待毙是不行的。我上了招聘网,将我的简历海一样
期刊
手里的两个疤核桃(也称野核桃),是单位的老周到山里打来的,一一分给同事们把玩。等我知道这个消息,到他办公室要的时候,黄色纸袋里面只剩几个了。  我又在这几个核桃中细致地挑选,最终选了三颗。拿回家后,就迫不及待地用刷子沾上香香的洗涤液刷洗干净,终日拿在手上作摩擦。用核桃锻炼,静思、走路、阅读、交谈中都可进行,放在衣兜、包包里也不占地,拿在手上也不像钢球那样冷冰冰的。人的体温及手上的汗水滋养它,慢慢地
期刊
“这丫也太抠了,不就偷个萝卜吗?居然放“狗”咬我,还让我丢了48“金币”,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啊!”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晓新坐在家中电脑前嘟囔着,嗔怪格格让他在QQ“开心农场”中吃了亏。  格格和晓新是一个公司的同事,晓新喜欢格格已经很久了。他爱她的清纯美丽,格格对晓新也日久生情。两人从暗送秋波,到公开恋爱,经过了2个月的时间,一切进展顺利。不料,公司新来了一个帅哥宇,他也喜欢上了格格,不断
期刊
就这么被你的媚眼  轻轻一瞬  疲惫的心  便在你深幽的思路上  步履轻盈  伴着几位文朋诗友  坐上大巴东张西望  怀揣一腔闲情逸致和鬼胎  口无遮拦灵魂出窍   自由天性与才情  像冲出蓬蒿的秃鹫  呼啸而起盘旋而去  向着你的峰顶  我的图腾    久居城市  龟缩的心情 被养得  失血苍白弱不禁风  毫无质感的思维  在水泥森林中行走  低眉顺目婉约可人  思想的影子  不敢越雷池半步  
期刊
临江仙  (王昭君)  香溪梳妆水清静,绮窗愁望乡亲。入宫数年寂无声,应诏匈奴,丰容帝见惊。  出塞方知路艰辛,和亲始得恩宠。昭君自有千秋在,厚葬青冢,晨露泣香红。    离亭燕  (神农顶)  一路山水如画,夏日似秋潇洒。白云碧天风送爽,冰杉杜鹃情话。华中第一峰,引来游客赞夸。  箭竹蕨类密麻,岩石苔藓防滑,山路崎岖景宜人,激起游兴大发。登顶回头望,险峰已在脚下。    鹊桥仙  (风景崖)  
期刊
夜宿木鱼镇     鸟声渐稀。夜黑下来的时候,海水盖过了我的身体  暧昧的灯盏和欲望,伏在远处。像个偷窥者  不敢发出声响。风暴来临,我们短暂,如一朵浪花  或一把水沫——    离开尘世。身怀绝技的小木匠,怀抱一截黄杨木  溪岸和山路,都沉到了水底  一个败笔,让一个传说锋利又不堪一击。一截木头  一个脆弱的童话    就把一个小镇的美留了下来。我爱世界  爱这条鱼。在注满海水的黑暗里,赤身裸体
期刊
1972年5月一个晴朗的上午,我们二汽五分部的文艺宣传队,正在十堰马家河畔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赶排文艺节目。这时,一辆北京吉普车开到我们排练现场,下来两名穿着整齐的军人。一个是我们五分部分管政工的军代表姚杰,经他介绍我们得知另一名英武的军官是即将转业来二汽工作的李远泰。这位号称是在省军区文艺汇演中获得手风琴演奏第五名的年轻军人,当即给我们熟练地演奏了一段世界名曲《大刀舞曲》。给我们留
期刊
前一天目睹了熟悉朋友的去世难免好一阵的难受至极,忍不住地就掉落下泪来,又一次失眠到天亮。盛夏的清晨,我总能被窗外的风儿凉醒,没有赖床习惯的我慢慢地起床,却意外地发现一直眩晕了好几天的我竟然在失眠的清晨反而没有眩晕的感觉了。莫非是老天知道我今天要去福利院看孩子们特意允许我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感动了,因为头不晕,注定了今天又是快乐的一天!哎,活着真好!   收拾好一塑料袋的书本出发,看着袋里装着的是旧
期刊
一盏清茗、一本书……  许久没有这种闲闲的清风明月般的心情了,只可叹世事烦琐,何时才能放下一切,淬炼出如清荷一样芬芳的冰心。   终在昨日,一个盛夏午后,偷得浮生半日闲,于一幽静雅致的茶会所,静静地享受了一段清香四溢的柔軟时光。   从未像今天这样看着滚烫的开水,倒入古香古色的瓷杯中,那叶片在水中翻滚,渐渐舒展,有着深深浅浅看不厌的绿。每一片叶子都以她最美的身段,犹如蝶般,展翅旋转回荡,在经历几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