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费伦的修辞观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作家大卫·纳史特《富足的一生》这篇文章既写出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也写出了对贫苦民众的深切同情。同时还批判了对物质过于追求的现代大众。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所产生的阅读的审美愉悦,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了怎样的人生才算是真正富足的人生。
关键词:《富足的一生》;修辞叙事;物质追求;精神追求;贫穷与富足
詹姆斯·费伦是美国著名的修辞叙事学家,他认为:“叙事可以被有效地看作是一种修辞行为:某人为了某个(某些)目的在某个场合告诉某人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费伦的修辞观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作家大卫·纳史特《富足的一生》这篇文章既写出了人生中精神追求的重要性,还写出了对贫苦民众的同情之情,也批判了对物质过于追求的现代大众,这是隐含作者通过人物传递的文化精神与读者的文化精神相碰撞的结果。通过这种碰撞,读者产生了一种愉悦的情绪,受到了感动,从而达到了一种感情的升华,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所产生的阅读的审美愉悦,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了怎样的人生才算是真正富足的人生。
文章一开始,作者用一件他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事情为我们展开了故事情节。文章是这样说的:“首次面对这个问题,是在2003年12月初,我第一次为救世军摇铃募捐的时候。当时我就站在沃尔玛商场入口处门外,对每一位向我的红壶里投入捐款的人都报以一声‘谢谢’和一个微笑。一位穿着整洁的妇人牵着她的幼子向放壶的台子走过来。她在钱包里摸着找钱时,孩子抬头看了我一眼,问我:‘你穷吗?’当时他眼里充满疑惑和好奇,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文章中的孩子问主人公“你穷吗?”,也许在孩子眼中只是单纯的认为你没有金钱那你就是贫穷的。但是一个人的一生不一定需要很多钱,也有钱买不到的东西。文章主人公是在为救世军揺铃募捐,他是为了其他的贫苦大众去乞求他人的帮助,不是为了自己能生活的更好而去做这件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无私奉献和对底层生命的同情之情。在孩子问出这个问题后,“我”边想边回答,“我比有些人拥有的多,但比其他人拥有的少。”主人公从不认为自己穷,虽然有些事实不可否认,因为他总是在收入最低的档次。但是他从没有抱怨过自己的生活,他很满足于自己的一切。他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认为自己的生活一穷二白。于是让自己也放弃了自己,最后被这个社会淘汰。文章里说:“然而,想要得到其他那么多人都有的物质的东西,对我来说,只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念头而已。”主人公不追求过多的物质上的享受,他享受当下充实而又有意义的生活。
在这个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他们拼了命的工作,只为了得到更多的报酬。他们只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却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他们就像机器一般运行,没了自我的追求,生活像设定了程序一般,没有变化,没有起伏。但是文章中的主人公并没有这样的生活着。他热爱锻炼,文章中这样写道:“我期待使人筋疲力尽的长跑,并且我也喜欢能够在这项运动中得以培养‘我能行’的态度。”锻炼对他而言是确确实实的快事,他乐意长距离步行,越走越有劲。也喜爱步行后随之产生的一种“什么都干得了”的心态。他也珍惜自己的写作才能,通过写作获得的洞察力,让他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不同的看法,而与写作朋友的交流,是主人公乐趣的主要源泉之一。因此在主人公的五十三年里,他一直精力充沛,情绪饱满。他有着年轻人一般的激情,他对生活十分热爱,这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形成对比,让我们明白了人活着并不是只为了一件事情而活,还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做。
在文章中出现过一位女士,虽然出现的次数很少,但是对主人公很重要,曾是主人公认为的在生命中非同一般的生活伴侣。她对主人公说过这样一句话:“对她而言最重要的东西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听了这话,主人公认为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能伴他终身的人,当主人公带这位女士去看他的寓所,想让她进一步走进自己的生活中时,现实却给了主人公一个巨大的打击。她所看重的东西发生了变化,破旧的寓所让这个女人退缩了,两个人的关系不久就破裂了。在一个对物资财富的追求投入如此之多心力的社会中,作者显然没有那么富有。这件事成为主人公最难以忘怀的转折点。这位女士象征着社会中大多数的人,他们只看中表面上的东西,追求的只是肤浅的事物。一个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会让他在生命的过程中错过很多精彩的风景。但是人也不能甘于平庸,毕竟没人想做一个无名之辈。在主人公看来,不专注于物质财富,对他而言相当自然。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认为他活得很富足,因为他的生命里充满着活力与故事,充实着每一件平凡而有意义的事情。
文章结尾处这样写道“临近岁末每当我系上救世军的红围裙时,我的内心会发生变化。我非但不感到经济上不自在,还开始感到一种真正的归属感。我摇铃时,人们会停下脚步,给我讲述他们的故事,讲述他们遇到困难时受到帮助对他们多么重要。我感到我与人助人这件事深深地联系在一起。在我摇铃的时候,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给我拿来热乎乎的巧克力饮料,留给我一个久不消逝的微笑。无数的路人向我表达圣诞节的祝愿,使我感到温暖。”文章中描述的小事,会让每一个人得到温暖,得到享受,這也许就是生活的真谛。用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为这个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些许帮助,你会感觉到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你的价值得到了实现,你得到了一种真正的归属感。当每个人在审视贫穷究竟意味着什么时,你应该反思自己在这个世界里你做了些什么,每个人做的事情都有两面性,它也许让你更加贫穷,也许让你得到生活中更多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满足。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金钱上的富有并不是最重要的,你的人际关系,为人处世,你的各方面的才能都将会是你一生的财富。一个人不能仅仅将富有的签标贴在你拥有金钱的多少上,物质上的充足是必要的,但是一个人精神上的满足却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不专注于物质财富,精神上的满足也能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里充满着活力与故事,她们能使平凡的事情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使平凡的生命变得高尚而又美丽。
参考文献:
[1]杨海鸥.从修辞叙事角度看《大街》之隐含作者的叙事伦理[J],2010.
[2]James Phelan. Experiencing Fiction—Judgements,Progressions and the Rhetorical Theory of Narrative[M].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7.
[3]季佩英等.New College English Integrated Course 2[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教改课题:本文是2015年怀化学院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怀院教发[2015]11号第14号)和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怀化学院为例”[湘教通(2015)291号(463)]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赵昕昳,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二年级本科生。
指导教师:
杨海鸥,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
关键词:《富足的一生》;修辞叙事;物质追求;精神追求;贫穷与富足
詹姆斯·费伦是美国著名的修辞叙事学家,他认为:“叙事可以被有效地看作是一种修辞行为:某人为了某个(某些)目的在某个场合告诉某人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费伦的修辞观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作家大卫·纳史特《富足的一生》这篇文章既写出了人生中精神追求的重要性,还写出了对贫苦民众的同情之情,也批判了对物质过于追求的现代大众,这是隐含作者通过人物传递的文化精神与读者的文化精神相碰撞的结果。通过这种碰撞,读者产生了一种愉悦的情绪,受到了感动,从而达到了一种感情的升华,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所产生的阅读的审美愉悦,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了怎样的人生才算是真正富足的人生。
文章一开始,作者用一件他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事情为我们展开了故事情节。文章是这样说的:“首次面对这个问题,是在2003年12月初,我第一次为救世军摇铃募捐的时候。当时我就站在沃尔玛商场入口处门外,对每一位向我的红壶里投入捐款的人都报以一声‘谢谢’和一个微笑。一位穿着整洁的妇人牵着她的幼子向放壶的台子走过来。她在钱包里摸着找钱时,孩子抬头看了我一眼,问我:‘你穷吗?’当时他眼里充满疑惑和好奇,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文章中的孩子问主人公“你穷吗?”,也许在孩子眼中只是单纯的认为你没有金钱那你就是贫穷的。但是一个人的一生不一定需要很多钱,也有钱买不到的东西。文章主人公是在为救世军揺铃募捐,他是为了其他的贫苦大众去乞求他人的帮助,不是为了自己能生活的更好而去做这件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无私奉献和对底层生命的同情之情。在孩子问出这个问题后,“我”边想边回答,“我比有些人拥有的多,但比其他人拥有的少。”主人公从不认为自己穷,虽然有些事实不可否认,因为他总是在收入最低的档次。但是他从没有抱怨过自己的生活,他很满足于自己的一切。他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认为自己的生活一穷二白。于是让自己也放弃了自己,最后被这个社会淘汰。文章里说:“然而,想要得到其他那么多人都有的物质的东西,对我来说,只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念头而已。”主人公不追求过多的物质上的享受,他享受当下充实而又有意义的生活。
在这个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他们拼了命的工作,只为了得到更多的报酬。他们只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却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他们就像机器一般运行,没了自我的追求,生活像设定了程序一般,没有变化,没有起伏。但是文章中的主人公并没有这样的生活着。他热爱锻炼,文章中这样写道:“我期待使人筋疲力尽的长跑,并且我也喜欢能够在这项运动中得以培养‘我能行’的态度。”锻炼对他而言是确确实实的快事,他乐意长距离步行,越走越有劲。也喜爱步行后随之产生的一种“什么都干得了”的心态。他也珍惜自己的写作才能,通过写作获得的洞察力,让他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不同的看法,而与写作朋友的交流,是主人公乐趣的主要源泉之一。因此在主人公的五十三年里,他一直精力充沛,情绪饱满。他有着年轻人一般的激情,他对生活十分热爱,这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形成对比,让我们明白了人活着并不是只为了一件事情而活,还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做。
在文章中出现过一位女士,虽然出现的次数很少,但是对主人公很重要,曾是主人公认为的在生命中非同一般的生活伴侣。她对主人公说过这样一句话:“对她而言最重要的东西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听了这话,主人公认为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能伴他终身的人,当主人公带这位女士去看他的寓所,想让她进一步走进自己的生活中时,现实却给了主人公一个巨大的打击。她所看重的东西发生了变化,破旧的寓所让这个女人退缩了,两个人的关系不久就破裂了。在一个对物资财富的追求投入如此之多心力的社会中,作者显然没有那么富有。这件事成为主人公最难以忘怀的转折点。这位女士象征着社会中大多数的人,他们只看中表面上的东西,追求的只是肤浅的事物。一个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会让他在生命的过程中错过很多精彩的风景。但是人也不能甘于平庸,毕竟没人想做一个无名之辈。在主人公看来,不专注于物质财富,对他而言相当自然。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认为他活得很富足,因为他的生命里充满着活力与故事,充实着每一件平凡而有意义的事情。
文章结尾处这样写道“临近岁末每当我系上救世军的红围裙时,我的内心会发生变化。我非但不感到经济上不自在,还开始感到一种真正的归属感。我摇铃时,人们会停下脚步,给我讲述他们的故事,讲述他们遇到困难时受到帮助对他们多么重要。我感到我与人助人这件事深深地联系在一起。在我摇铃的时候,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给我拿来热乎乎的巧克力饮料,留给我一个久不消逝的微笑。无数的路人向我表达圣诞节的祝愿,使我感到温暖。”文章中描述的小事,会让每一个人得到温暖,得到享受,這也许就是生活的真谛。用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为这个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些许帮助,你会感觉到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你的价值得到了实现,你得到了一种真正的归属感。当每个人在审视贫穷究竟意味着什么时,你应该反思自己在这个世界里你做了些什么,每个人做的事情都有两面性,它也许让你更加贫穷,也许让你得到生活中更多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满足。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金钱上的富有并不是最重要的,你的人际关系,为人处世,你的各方面的才能都将会是你一生的财富。一个人不能仅仅将富有的签标贴在你拥有金钱的多少上,物质上的充足是必要的,但是一个人精神上的满足却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不专注于物质财富,精神上的满足也能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里充满着活力与故事,她们能使平凡的事情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使平凡的生命变得高尚而又美丽。
参考文献:
[1]杨海鸥.从修辞叙事角度看《大街》之隐含作者的叙事伦理[J],2010.
[2]James Phelan. Experiencing Fiction—Judgements,Progressions and the Rhetorical Theory of Narrative[M].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7.
[3]季佩英等.New College English Integrated Course 2[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教改课题:本文是2015年怀化学院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怀院教发[2015]11号第14号)和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怀化学院为例”[湘教通(2015)291号(463)]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赵昕昳,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二年级本科生。
指导教师:
杨海鸥,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