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构主义是当今教学领域比较盛行的理论。本文分析了高中英语状况以及学生的特点,在陈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建构主义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些运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教学;任务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08 -0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皮亚杰、布鲁纳等人以所进行的关于儿童发生认识论和有关发现学习的开创性研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给学生,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教师不可以提出一个统一建构的要求。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加工处理、建构自己的关于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之上的一系列的认知结构,对一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接受、加工和储存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在他人协助下,形成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建构主义注重学习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其次,他们注重情境的作用。再次,他们强调协作学习,交互学习,提倡师徒式的传授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与学习。
建构主义者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所学的知识和一定的任务相联系,学生的活动必须与具体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创造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和意义建构。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充当主要角色,教师要帮助和鼓舞学生进步,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的空间。在英语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一、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师力求讲得详尽和透彻,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和质疑的过程,更没有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活动。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英语学习和习得的过程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内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而学生的主体性正是通过内化和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通过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转变了师生的教学观念,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英语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大面积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和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任务型教学和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去做事,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现代的教学理论所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采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角色,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使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课堂。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崭新的教学理念挑战传统的英语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师可以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从而诱使、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视频、声音以及各种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把多媒体融入教学,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此外,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课堂气氛会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良好的情绪将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统一,构建学习共同体,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进步,共创双赢的局面。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学习者不应该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借助教育者和同伴的帮助,利用自己已有的学习知识和经验,去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并赋予意义。
在英语学习中,既要强调学习者个性的发展,又要重视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出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任务,鼓励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以任务为载体的合作性学习活动,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把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增长知识,提升技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合作关系,并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合作性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分层优化的原则,同时,还应建立公正合理、灵活多样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有效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焦虑感和挫败感。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把小组的总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同时也要对小组内各成员的参与度、积极性和创造性作出恰当的评价,在组内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竞争,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教学;任务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08 -0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皮亚杰、布鲁纳等人以所进行的关于儿童发生认识论和有关发现学习的开创性研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给学生,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教师不可以提出一个统一建构的要求。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加工处理、建构自己的关于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之上的一系列的认知结构,对一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接受、加工和储存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在他人协助下,形成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建构主义注重学习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其次,他们注重情境的作用。再次,他们强调协作学习,交互学习,提倡师徒式的传授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与学习。
建构主义者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所学的知识和一定的任务相联系,学生的活动必须与具体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创造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和意义建构。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充当主要角色,教师要帮助和鼓舞学生进步,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的空间。在英语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一、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师力求讲得详尽和透彻,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和质疑的过程,更没有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活动。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英语学习和习得的过程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内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而学生的主体性正是通过内化和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通过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转变了师生的教学观念,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英语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大面积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和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任务型教学和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去做事,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现代的教学理论所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采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角色,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使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课堂。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崭新的教学理念挑战传统的英语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师可以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从而诱使、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视频、声音以及各种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把多媒体融入教学,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此外,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课堂气氛会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良好的情绪将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统一,构建学习共同体,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进步,共创双赢的局面。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学习者不应该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借助教育者和同伴的帮助,利用自己已有的学习知识和经验,去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并赋予意义。
在英语学习中,既要强调学习者个性的发展,又要重视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出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任务,鼓励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以任务为载体的合作性学习活动,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把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增长知识,提升技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合作关系,并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合作性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分层优化的原则,同时,还应建立公正合理、灵活多样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有效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焦虑感和挫败感。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把小组的总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同时也要对小组内各成员的参与度、积极性和创造性作出恰当的评价,在组内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竞争,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