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时代基层党组织信息化教育培训模式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j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信息化教育也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需要探索基层党组织信息化教育培训的新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基层党组织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对党组织信息化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信息化教育培训的方法。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现阶段基层党组织在信息化教育培训中面临诸多问题,所以需要优化信息化教育培训方案,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信息化教育培训;大数据;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8-00-02
  一、基层党组织信息化教育培训的意义
  在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建的重要目标,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在数字化时代,基层党建信息化是坚持党全面领导的必然选择。并且信息化技术作为目前关键的支柱型资源,在整个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着重要意义,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引擎,而党建的旗帜作用可以引导社会的前进方向,所以两者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面对新的环境,党建应该主动结合信息化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条件[2]。与传统的党建方法相比,基层党建信息化教育培训提供了一条新的党建路径,可以立足于基层的实际情况,有效拓展新的教育培训模式,例如从大数据资源库中调取优秀的党建案例,并分享党建资料等,这些措施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是实现党员干部提高站位、增强本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建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层党建信息化教育培训的现状
  (一)信息化教育培训初见成效
  目前信息化技术对基层党建培训教育的积极影响已经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可,并且各地区也正在积极开展基层党建信息化培训教育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以高校为例,高校利用自身的技术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在基层党建培训中积极打造“智慧党建”平台,该平台依托“互联网+”模式,能够在网络上实现党建工作的全面覆盖,包括组织、宣传、统战等,通过该平台,广大党员干部可以随时开展“三会一课”等培训内容;也包含党员培训教育中的一些基础教育功能,如上传学习资料、分享党建学习体会、手机全程参与等,充分彰显信息化手段在党建中的优势与作用。
  (二)基层党建信息化教育培训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基层党建信息化培训的优点已经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但是结合更多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基层党建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依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很多基层党员干部已经适应了传统的培训教育模式,并由此形成了相对固化的思维架构,不认可信息化手段的教育效果;或者对新技术的理解能力较弱,无法熟练使用网络技术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影响了信息化教育培训效果。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在目前信息化教育培训中,网络的安全性依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数据、网站的保护机制不健全,可能造成党建培训信息丢失等,引发严重后果[3]。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基层党建信息化培训在实施阶段依然会面临诸多因素的限制,成为制约教育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目前基层党组织在信息化教育培训中缺乏大数据平台的支持,相关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有限,很多现代化的教育培训理念得不到有效的应用与推广,不利于提高培训教育效果。
  三、新时代基层党组织信息化教育培训的思路研究
  (一)建设信息化平台,为教育培训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在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培训中,建立信息化平台是其中的第一步,而为了满足信息化教育培训的基本需求,相关人员应该探索大数据平台的构建思路,依托大数据技术完成信息教育培训。一方面,相关人员可以运用相对成熟的新媒体平台技术,将“学习强国”“贯彻十九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上传到大数据平台上,依托该平台向广大党员干部传递学习资源,最终成为党员随时接受教育的平台。同时通过该大数据平台,也可以统计党员干部学习知识情况,如浏览平台的时间、各种学习资源的下载情况等,为有效管理提供依据。
  (二)确定基层党员培训的着力点
  第一,依托大数据技术整合培训资源。一方面要建立完整的培训课程体系,将理论学习与基层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除了党的理论、党性修养课程外,还应该结合党中央的会议精神开设多个模块,并将其中的知识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如“共同体”知识、“一带一路”知识等,满足基层党员干部个性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需要采用开放办学的方法,实现基层党建与各级职能部門的有效衔接,强化与高校教师之间的配合,在网络平台上打造教学基地,满足信息化教育培训对师资力量的需求。
  第二,精准培训。在党员信息化教育培训中应该正确认识到不同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差异,所以依托大数据平台应该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党员干部做出分类。例如,在精准培训过程中,可以将党建的基础资料、拓展资料、核心资料分别放置在不同的文件夹中,方便党员干部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下载资料,提高培训效率[4]。
  (三)打造长效的信息化培训教育架构
  基层党建工作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的特征,所以在信息化培训教育中,相关人员必须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并尝试通过信息网络化手段来打造长效的培训机制。其中基层党组织应该联合组织单位、宣传单位制定信息培训教育规划,并将其纳入党校的班级教育架构中,严格按照党校的教育计划开展工作,实现基层党员培训工作的长效性。同时,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记录党员的培训内容、时间、次数等,针对上述指标不达标的情况进行集中处置,这样有助于激发党员干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后由支部以及群众代表等对党员信息化教育培训效果做书面评估与考核,并将最终考核结果与评先选优结合在一起,充分激发党员干部的学习动力。   (四)实现信息化教育培训的“可视化”管理
  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上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因此相关人员需要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可视化”优势,并将其作为指导下一阶段培训教育的关键。例如,某地区在基层党建中建设了信息培训平台,该平台中设有“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以及“三会一课”等功能板块,这些板块主要以党总支、党支部为单位设置权限,各项活动主要由数据通过平台发起,其他党员干部通过该平台能够完成签到,并组织活动交流等;而单位组织可以通过对党员干部在网络平台上的表现进行跟踪、监督,及时处理平台上存在的问题,保障党组织信息化教育培训目标的实现。
  与常规培训模式相比,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培训教育平台能够真实反映党员干部的学习情况,是“可视化”学习的重要体现。一是该方法实现了数字化描述以及信息化呈现的功能,降低了党员干部获取信息的难度;二是能够提供翔实的轨迹信息,充分规范了基层党建的相关流程,使信息化培训教育变得更加开放、透明。
  (五)基于信息技术打造数据共享机制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大数据技术,其主要特征就是有更强的信息传递能力,所以基于这一特征,在党组织信息化教育培训模式下,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构筑基层党员干部学习与实践的平台。例如,党校可以与基层地区建立相互联系,架起桥梁,为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实践提供平台,实现双方的共同育人,最终有效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共赢。
  同时,传统的高效党建主要以单向输出为主,各种党建信息的持续能力不足,传播范围窄,这也是影响党建教育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当前的党建工作更加重视各类信息的传递与活动,方便基层党组织的教育培训中落实“请进来”与“走出去”战略。例如,基层党组织为了能够强化信息传递效果,则可以在与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等达成合作协议,由上述组织定期更新与党建有关的信息,如先进人物事迹、党建历史等,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让全体党员干部接收更全面的当前资料。或者与地区间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合作,允许党员干部远程观摩新的生产技术与设备,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之处,坚定信念,这也符合基层党建教育培训的要求。
  四、结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基层党组织信息化教育培训模式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为了能够适应这种变化,要求相关人员能够深入学习,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影响,不断增强基层党建培训工作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党员干部培训效果的重要助力,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效率,为全面增强党员干部工作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雷韬.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20.
  [2]杜翠叶.关于党员教育培训中突出政治训练的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12):45-50.
  [3]林静.高校学生党员体验式培训模式探析——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8(5):71-75.
  [4]黄德焱,胡颖,涂双滨.基于乡村振兴的闽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考[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2-15.
  (責任编辑:张咏梅)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在传统教学下产生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需要理论提出需要能支配人的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大学生的需要入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1]。把握好大学生的主流需要,以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实现自我全面发展,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基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协同理论在物理、化学、天文学及数学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其独特的理论视角,为教育工作稳步推进提供新的契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应以协同理论为载体,将其内在逻辑及中心思想融入思政教育体系,提高高校多元化思政教育能力,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更好地满足现有基础教学需求,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知识输出与教育实践培养能力,为后续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及教育体系优化做好铺垫。  关键词:协同理论
摘 要: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愈发丰富多彩,特别是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相互结合,更为人们提供了十足的便利。对于大学生来讲,互联网已成为形影不离的伙伴,不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互联网都会参与其中。互联网虽好,但也有诸多危害。就网络舆论而言,容易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价值取向、个性心理等带来影响,如果是正确的网络舆论,将会起到积极作用,若是错误的舆论,将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说,面对褒贬不
摘 要:青年亚文化是在青年群体中生成且不断发展的,与社会主流文化存在明显差异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集合。这一文化体系是多元文化互相影响与冲击下产生的客观产物,不仅是青年群体对社会各类矛盾的真实反应,也是青年群体基本特点的集中体现,更是诸多媒介不断推动的必然结果。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同时发挥着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所以,重新审视思政教育面临的影响因素,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重视教育环境建
摘 要:无论何时何地,文化和精神始终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建立起文化自信是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可。而红色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底蕴和动力,更应被大力宣传和弘扬。本文将目光集中于文化自信下的红色文化教育,分析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教育的问题,讨论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可以让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开展得更加顺利,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产生引导和塑造。  关键词:高校教育;红色文化;思
摘 要:新四军文化蕴含丰厚的革命奉献精神,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人文历史发展的沉淀,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将新四军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怀,锻炼学生奋斗意志,健全学生品质、品格,促进学生全面性发展,从而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价值。因此,本文立足于新四军文化的时代内涵,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学生成长两方面分析新四军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意义,
摘 要:大学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本文调查分析得出:民办高校大学生整体生涯适应力水平良好,但受出生年月、户籍所在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影响,在年级分布上呈“U”型,大一和大四对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自信和生涯好奇明顯高于大二和大四,农村学生的生涯适应力较城镇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有差距,独生子女的生涯好奇、生涯自信、生涯控制和生涯关注都高于非独生子女。针对以上影响因素,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通过开展思想
摘 要:“精准思政”是为增强高校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追踪为基本要求的新型教育工作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大数据助推“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借助数据分析以精准识别,强化育人针对性;利用大数据的实时性,整合教育资源;基于大数据平台助力“三全育人”管理与服务体系。旨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育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大数据;精准思政;实效性;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