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文言文可谓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入选初中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名家之作。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既能感受、领悟中华文化的智慧与精髓,又能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始终认为拓展迁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一、字词教学的拓展迁移
字词的落实是疏通文言文的前提,在字词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首先要教学生学会拓展迁移,以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1.结合成语理解词义
我们现在使用的许多成语大都源于古代诗文,所以它保存了一些古汉语的一些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文言文字词的时候,不妨联系有关的成语作为语例来理解词义。如在教学“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汤”字含义时,不妨让学生联系成语“赴汤蹈火”,让学生明白“汤”的古义就是热水。通过成语迁移法来教学文言字词,拉近了古今汉语的联系,使学生能轻松记忆文言字词,同时又能巩固成语,可谓一石二鸟。
2.同义词拓展迁移,触类旁通
在教学文言文字词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例如在疏通“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时,对于“孤”的理解是古代君王的自称,这时,不妨让学生谈谈古汉语中还有哪些字也是古代君王的自称,于是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朕”、“寡人”、“不榖”也是古代王侯的自称。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在古今异义辨析中拓展
文言文字词教学还可以通过古今词义的辨析比较,来达到巩固记忆的效果。例如“行”与“走”,通过辨析比较,让学生明白“走”的含义相当于现在的“跑”,而文言文中“行”相当于现在的“走”;在教学“盗”的含义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贼”的含义,通过比较辨析,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中“盗”的含义相当于现在的“贼”,就是“小偷”的意思,而文言文中的“贼”相当于现在的“强盗”。通过辨析拓展教学,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就变得轻松多了。
二、教学内容的拓展迁移
文言文教学不能以本为本,教一篇文言文是为了让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1.在课文探究中拓展迁移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疏通翻译的表面文章上,教师要积极倡导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兴趣,获得真知。如在教学《论语十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为什么是一件快乐的事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互相切磋学问,共同提高学业,这是人生中的一件快事。这时教师可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不妨引用《礼记》中名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来印证解释。课内外名句间的迁移,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古代文化知识的拓展迁移
文言文植根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要学好文言文必须先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因此,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可适当拓展一些古代姓氏字号、官制礼仪、天文历法之类的知识,以真正体现“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教师可抓住文章首句“崇祯五年十二月”进行课外拓展,补充介绍几种古代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然后让学生思考:这里为什么不用“干支纪年法”,偏用“年号纪年法”?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不难发现作者张岱作为明朝遗民在文中所流露的淡淡的故国之思。这样通过拓展比较,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3.相关、相近内容的拓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应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想方设法为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拓展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课内文言文时,应有意识地向有关联的课外文言文拓展迁移,筛选与课文内容相关或相近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对比阅读,以达到巩固拓展之效果。
三、教学情感的拓展迁移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字词解释、课文疏通上,文言文教学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当中。如在教学《岳阳楼记》后,同学们感受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课堂上教师可适当拓展一些古代政治家胸怀天下,心系黎民的名言警句,像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郑燮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在课外拓展中,学生的情感受到了熏陶。
课内与课外齐飞,知识与能力并重,兴趣与情感共生,文言文教学才会充满生机,语文课堂教学才会更具实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锦屏中学)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始终认为拓展迁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一、字词教学的拓展迁移
字词的落实是疏通文言文的前提,在字词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首先要教学生学会拓展迁移,以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1.结合成语理解词义
我们现在使用的许多成语大都源于古代诗文,所以它保存了一些古汉语的一些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文言文字词的时候,不妨联系有关的成语作为语例来理解词义。如在教学“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汤”字含义时,不妨让学生联系成语“赴汤蹈火”,让学生明白“汤”的古义就是热水。通过成语迁移法来教学文言字词,拉近了古今汉语的联系,使学生能轻松记忆文言字词,同时又能巩固成语,可谓一石二鸟。
2.同义词拓展迁移,触类旁通
在教学文言文字词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例如在疏通“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时,对于“孤”的理解是古代君王的自称,这时,不妨让学生谈谈古汉语中还有哪些字也是古代君王的自称,于是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朕”、“寡人”、“不榖”也是古代王侯的自称。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在古今异义辨析中拓展
文言文字词教学还可以通过古今词义的辨析比较,来达到巩固记忆的效果。例如“行”与“走”,通过辨析比较,让学生明白“走”的含义相当于现在的“跑”,而文言文中“行”相当于现在的“走”;在教学“盗”的含义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贼”的含义,通过比较辨析,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中“盗”的含义相当于现在的“贼”,就是“小偷”的意思,而文言文中的“贼”相当于现在的“强盗”。通过辨析拓展教学,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就变得轻松多了。
二、教学内容的拓展迁移
文言文教学不能以本为本,教一篇文言文是为了让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1.在课文探究中拓展迁移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疏通翻译的表面文章上,教师要积极倡导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兴趣,获得真知。如在教学《论语十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为什么是一件快乐的事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互相切磋学问,共同提高学业,这是人生中的一件快事。这时教师可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不妨引用《礼记》中名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来印证解释。课内外名句间的迁移,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古代文化知识的拓展迁移
文言文植根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要学好文言文必须先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因此,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可适当拓展一些古代姓氏字号、官制礼仪、天文历法之类的知识,以真正体现“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教师可抓住文章首句“崇祯五年十二月”进行课外拓展,补充介绍几种古代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然后让学生思考:这里为什么不用“干支纪年法”,偏用“年号纪年法”?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不难发现作者张岱作为明朝遗民在文中所流露的淡淡的故国之思。这样通过拓展比较,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3.相关、相近内容的拓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应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想方设法为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拓展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课内文言文时,应有意识地向有关联的课外文言文拓展迁移,筛选与课文内容相关或相近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对比阅读,以达到巩固拓展之效果。
三、教学情感的拓展迁移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字词解释、课文疏通上,文言文教学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当中。如在教学《岳阳楼记》后,同学们感受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课堂上教师可适当拓展一些古代政治家胸怀天下,心系黎民的名言警句,像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郑燮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在课外拓展中,学生的情感受到了熏陶。
课内与课外齐飞,知识与能力并重,兴趣与情感共生,文言文教学才会充满生机,语文课堂教学才会更具实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锦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