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为何18次更改国号?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h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号即国名,它是一个国家的标识,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必须保持稳定性。在中国历史上,一般只有改朝换代的时候才能改变国号,以表明一个新的朝代取代了另一个朝代。国号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特点,因而采用什么国号,必须深思熟虑,慎重对待。
  
  辽朝曾多次改复国号
  
  辽朝有些例外,在它存在的209年中(916~1125年),曾多次改复国号。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国家,最初是以族名契丹作为国名,这是顺理成章的。这种现象很多,例如渤海族建立的国家称渤海国,又如蒙古族最初建立的国家称蒙古国,到了忽必烈时代才改蒙古国为元朝。
  根据史书的记载,辽太宗耶律德光当了皇帝之后,曾于会同元年(938年)改国号为大辽。此后不久,在会同四年八月以前,又恢复了契丹国号。会同十年(947年),辽太宗改元大同,与此同时又将契丹国改为大辽国。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又恢复了大契丹国号。
  清代学者赵翼最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在《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中,两次指出了辽朝改复国号,提出“耶律氏两改而中复”,即两次改契丹为大辽,不久又两次恢复了契丹国号。赵翼只是根据史书的记载来考证辽朝改复国号问题,是很不全面的。从辽代的石刻资料(即辽代的碑志)来看,辽朝至少9改9复,即改变了18次。除太宗以外,在辽穆宗、辽景宗、辽圣宗、辽兴宗、辽道宗时代,均有改复国号之举,只有辽太宗和天祚帝不见有改复国号的记录。换句话说,除了建国者辽太宗和丧国者天祚帝以外,其他皇帝在位期间都曾改复国号,时而称契丹,时而称大辽。
  
  辽朝不是以辽水得名
  
  如此频繁地改复国号,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少见的。那么,辽朝为什么多次改复国号呢?这需要从“契丹”和“辽”的字义说起。
  《金史》记载:“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尚白,于是国号大金。”后世学者据此记载,最初认为“辽”字是指宾铁而言。
  20世纪30年代,冯家异指出《金史》中“辽以宾铁为号”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契丹”具有宾铁之意,“以宾铁为号”是指契丹而言,史书以宾铁之意解释“辽”是不正确的。他又提出,“辽”是以辽水得名。冯家舁这一发现非常重要,纠正了《金史》的误说,具有重要的贡献。冯家舁提出,辽朝是从辽水、辽河得名,这一说法曾被许多学者采纳接受,几乎成为定论。
  然而仔细考察辽朝初年的地理条件,辽朝以辽水得名一说也是难以成立的。
  辽太祖、辽太宗时代,属于辽朝初年。当时辽朝腹心地区的河流有二;一是今西拉木伦河(又称潢河),第二条河流是今日的老哈河,简称老河,辽代时老哈河又称作“土河”,系契丹语之音译。
  契丹人是鲜卑人的后裔,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是其发祥地。不过在辽代时,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各有其名,都不叫辽河。因为当时契丹人的地理知识有限,他们不知道潢河和土河是辽河的上源。辽河之名,在《辽史》中出现比较晚,直到辽圣宗开泰九年(1020年)、太平八年(1028年),才始见平地松林有辽河源的记载。说明直到辽代中期,契丹人才知道平地松林(今克什克腾旗境内)是辽河的发源地。
  辽水之名在战国时代即见于记载,燕国的辽西、辽东郡即以辽水得名。不过辽初之际,辽河(西辽河、东辽河会合以后称作辽河)并不在辽朝的腹心地区,而是在东丹国境内。东丹国辖境即渤海国旧地,其国王为辽太祖长子耶律倍,建元甘露,设有中台省、左右大相、左右次相和文武百官,名义上受契丹国节制,实际是半独立的政权。耶律倍去世以后。以其叔父安端主东丹国,封明王,直到辽圣宗即位后,才“省置中公省官”,金毓黼认为直到这时东丹国被废除。前后存在了57年。
  由于辽水在东丹国境内,不在辽朝的腹心地区,因此,辽朝以辽水得名一说既不符合事实,又不合情理,是不能成立的。
  
  “辽”寓以扩张疆城之意
  
  那么,辽朝如果不是以辽河得名,又是因何而得名的呢?这需要从“辽”字的本义说起。
  《说文解字》对“辽”字的注释是“远也”,对“远”字的解释是“辽也”,可知辽、远二字是同义词。《康熙字典》也取这种解释。并引屈原《楚辞·九歌》“山修远其辽辽兮”作为证明。
  辽太宗先后两次改契丹为大辽,都是取辽远之义,与其扩大疆域的动机和政治形势有关。
  阴山和燕山以南中原地区的富庶和所积累的财富,对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的契丹贵族来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就是一个特别爱慕中原文明的契丹上层贵族,其皇后述律氏却相反,她是一个爱恋草原文明的保守派,自称“我有羊马之富,西楼足以娱乐”,不愿意起兵南下中原。当阿保机从王郁口中得知镇州(今河北正定)“金帛山积,燕姬赵女,罗绮盈廷”以后,欢呼雀跃,喜形于色,对述律皇后说:“张文礼(按:当时为戍守镇州的后唐将领)有金玉百万,留待皇后,可共取之。”可知阿保机南下中原的目的是掠夺中原的财富,这也是激励契丹士兵南下打仗的最好办法。
  辽太祖早就想南下中原,可是担心渤海人会袭其后,因此,阿保机急于灭亡渤海,断其后患。不过阿保机在灭亡渤海的当年就病死于扶余府,其子耶律德光继位以后,仍把南下中原作为国策。天显十三年(938年),辽太宗率兵南下,后晋献出燕云十六州,石敬瑭当了“儿皇帝”。燕云十六州即今河北北部(包括北京市)和山西北部,使契丹的势力由北方塞外扩张到了阴山、燕山之南。契丹的腹心地区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燕云十六州对契丹人来说属于辽远的地方。于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在高兴之余,立即将国号契丹改为大辽,以适应其领土的扩大。
  辽太宗耶律德光第二次改契丹为大辽,也与其扩大领土有关。石敬瑭病死以后,其子石重贵继位,在许多大臣的影响下,不愿意给契丹人当傀儡,结果引起了辽太宗的不满,第二次挥师南下,打败了后晋的军队,占领了后晋的都城汴京(今开封),石重贵向契丹投降,后晋被耶律德光灭亡了。
  契丹人占领了后晋的全部领土,其势力扩展到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对于契丹人来说,这里是更加辽远的地方,因此,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将年号改为大同,将国号改为大辽。辽朝使用大同年号,是因为吞并了后晋的领土,辽与后晋混同为一而言。
  
  “辽”体现了契丹人的政治理念
  
  契丹为什么要改国号为大辽?大辽使用不久为什么又恢复了契丹国号?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当契丹南下中原时,一般都改国号为大辽,当南下战争结束以后,政治形势又回到了常态,因此又恢复了大契丹的国号。国号大辽体现了契丹人对外扩张的思想和决心,与辽朝皇帝的政治主张息息相关。以“辽”为国号寄托了契丹人的理想和信念,体现了契丹贵族的政治抱负和决心,对于振奋契丹人的勇猛好战精神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契丹文字的碑刻墓志中,涉及到国号者有两种情形。其一是只称大辽国或大契丹国;其二是大辽,大契丹同时并用。“辽、契丹”或“契丹、辽”同时出现。被称作“双国号”,是一种很特殊的现象,在汉文字的碑刻墓志中是见不到的。
  “大中央辽契丹国”或“大中央契丹辽国”,都含有3重意思。其一是说辽朝是以契丹人为主体的国家,皇帝是契丹人;其二是说这个国家的居民不限于契丹人,因为它占领了阴山、燕山以南的汉族中原地区;其三反映出契丹人自认为其国家是天下居中,是世界的统治中心。这三者结合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有人认为“双国号”既表现了契丹人对契丹国号的留恋,又照顾了汉族人的情绪。此说虽有一定道理,然而没有说中要害。实际上“双国号”集中表现了契丹统治者的政治理念和要求,即把这个国家变成既包括北方草原地区,又包括燕山以南农耕地区的疆域辽阔的中央大国。这才是契丹统治者的真实意图。这个意图既要让契丹人明白,又要让汉族人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其统治万邦的目的。
  
  责任编辑 王凯
其他文献
目前,全球变暖正在加剧的事实已经非常清楚,2007年IPCC第4次评估报告更加肯定了全球持续变暖的事实及其成因,例如,通过对北极2000~2006年的卫星照片分析表明,北极永久海冰层正以每10年7%~10%的速度减少。2005年仅4%的薄冰层(约250万平方千米)在融冰季节后恢复冰冻,2006年永久海冰层比上年同期又大幅减少14%。最近有报告说,2007年北极冰层面积达到了创纪录的最低值,今年北极
公司里的保卫和旁观者一拥而上,将“已经疯了”、不受控制的邓云光按倒在地,任凭他一个劲儿地反抗。一番控制之后,民警将邓云光强行带上车  2月3日8时42分,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莱芜区分局杨庄派出所接到指挥中心110指令,报称在某食品有限公司醉酒工人邓云光不戴口罩要进入厂内,并且打了人。民警立即驾驶警车赶往现场,没想到在现场,邓云光不仅不听民警劝阻,反而直接打掉了民警肩上挂的执法记录仪,甚至要强行跳上警
2008年春天以来,中国大面积暴发雪灾,美智囊团人士称中国的软肋就是人口众多,制造气象武器便可使中国政府与军队首尾难顾。据外国媒体报道,美军正密切关注中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从中国官方公布的情况来看,2008年雨雪天气影响范围广泛,导致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贵州、陕西等14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雪灾,全国受灾人口已近6000万,冰雪封路影响煤炭运输,许多省市缺煤断电,上海的电力用煤也只
西藏卡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遗址,距今5000~4000年。卡若遗址为研究西藏的原始文明与西藏人的起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被考古界公认为西藏地区三大原始文明遗址之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卡若人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过上了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以与其他氏族通婚来维持氏族的发展。    卡若遗址的发现    青藏高原风景优美,但人烟稀少,气候高寒,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人类居住地。然而在距今5000年前
刚刚过了小寒节气,湖南就迎来了2009年的第一场雪,全省34个县市出现雨雪冰冻天气,省气象台同时拉响了2009年首个暴雪橙色预警和2009年首个道路结冰红色预警。而此前的2008年12月3日~5日,中国大部地区遭受近年来罕见的寒潮天气。    不确定性是最大的困难    2008年1月10日~2月2日,我国大部尤其南方地区连续四次出现低温雨雪冷冻天气过程,灾害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
当前,许多研究人员试图编写计算机代码,以此来模拟大脑的功能,他们使用大量有强大处理能力的机器,但也仅能模拟大脑很小的部分。一种新的电路元件的出现,让科学家能够用一种不同于编写计算机程序的方式来模拟大脑,或模拟大脑的某种功能,构造出具有仿生功能的硬件。这种元件就是充满了科技传奇色彩的忆阻器。  早在1971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裔科学家蔡少棠就发表了题为《忆阻器:下落不明的电路元件》的论文,从理论
春节前夕,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检察院检察官对被不起诉人刘某的家属欧某等进行了新春慰问,送去了花生油、大米、牛奶等过年生活用品。  涉案人员刘某子女均为下岗工人,且女婿欧某患有淋巴癌,本以为外孙女小欧大专毕业上班后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可她突患细胞胶质瘤,这对本就贫穷的欧某一家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给手术后的外孙女小欧补充营养,2019年12月15日至21日,刘某到马尾区某水产中心先后3次盗窃了花蟹、石头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充斥着我们的视线,但是仅仅凭借肉眼或者经验,我们只能把握很小一部分的物质世界。以宏观而论,宇宙中存在我们无法看到甚至难以想象的“宏大”物质:以微观而论,我们身边就有同样既不可能看见也无法想象的“微小”物质。近代第一个站得住脚的物质结构理论,是1804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这种理论认为,形态多样、表现迥异的各种物质,是由某些极其微小、不可再分割的原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尽管在目前看来这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但一些研究结果,例如基因研究和对恐龙蛋化石的研究新结果,可能会对这一千古谜团给出新的答案。    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的结论    随着分子生物医学和基因研究的进展,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争论有了一些趋向性的结论,在大量的争论中,比较有说服力的意见是,先有蛋后有鸡。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基因学专家约翰·布鲁克菲尔德教授、
鹤,俗呼“仙鹤”,乃自然界涉禽类候鸟,头小喙长,身挺腿秀,有灰、白、黑颈、沙丘、丹顶等10余种,喜栖沼泽、滩涂、苇荡之地,好以鱼虾、昆虫、蛙蚧为食,夏季北归,冬则南翔,结群而居。在诸多鹤类中尤以丹顶鹤最为国人熟知。结缘于人类的自然之鹤,在漫长历史时段里,渐趋演化成文化之鹤,浸润于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有“仙家之骐骥”、“鹤称千岁”之信;也有“羽族之宗长”、“一品鸟”之尊;更有诸如归隐、祥瑞、忠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