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支柱。在新的教学改革中,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怎样呢?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呢?本文对此浅论几点看法。
一、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实验教学着重强调一个“会”字,即会实验内容、会设计实验、会做实验、会用实验。因此,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是实验教学的意义所在。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1.做科学知识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探究,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试验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这段表述中,我认为“做科学”蕴含三种含义:
(1)科学是“做”出来的。即学生通过对课题的主动探究体验得出一定的结论,形成知识,并初步掌握知识的联系与应用。从目前实验教学的实际来看,多是教师演示性的实验,学生很少动手,主动更无从谈起;实验的性质基本上为目的明确,步骤确定、现象固定的验证实验,实质上学生是不能自主的。这些现象与新课程基本理念是冲突的,相背离的,必须加以改变。
(2)“科学”地做。“做科学”有很多方法,不同的方法会演绎出不同的结果,如何才能判定对错呢?这就需要在过程中总结经验,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使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在新旧教学理念“转型”期间,师生往往对探究的具体方法不甚了解,不知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探究,比较茫然,这就需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不仅要“做科学”,还要“科学地做”。老师不是万能的,万能的是按照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去实践,要让学生明确科学的方法、态度是形成正确结果、知识的基础。
(3)“科学地做”与“做科学”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做科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究、优化方法,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而“科学地做”是形成正确结论的必要条件。两者之间互动循环,使学习的方式和结果互为条件,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指出:要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要求、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科学精神。鉴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我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于同一个实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尝试,所得结果也会有差异。在以前的实验教学中,实验的思路、步骤都是由工作人员、教师优化组合的,它呈现给学生的是规定的结果,教材没有说,教师不愿说,学生说不出,这样的现象不符合创新的要求。我曾让学生思考:验证煅烧过的大理石(主要成分为CaCO3)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你能设计哪些方案?学生们的结果是五花八门,有的从反应物减少的角度出发,比较煅烧前后大理石质量的改变情况;有的从验证生成物的角度出发,将煅烧后的大理石用蒸馏水反复、充分冲洗,再向洗液中通入CO2,观察是否混浊。还有一个同学提出了新的方案:将大理石粉碎,取中间和外侧比质量,投入足量稀盐酸中,收集生成的气泡,比较体积的大小,从而判定结论。这说明了创新要让学生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发散,拓展其广度。
(2)同样的实验操作,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教科书上的结论只是所得结果的一种,并非是唯一的结果。例如“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中,蜡烛可以是白色的,也可以是红色的,将石蜡切下一块,放于水中,既可以得出石蜡密度比水小的结论,还可以得出石蜡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的结论。可见,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形式发展,注重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现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阐述:
1.要跟上课程改革步伐,更新观念
现阶段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最主要的是受传统教育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教师对实验重视程度不够。实验课主要是老师说、讲、唱,学生听、记、背,效果往往也不错,所以学生屡屡高分低能,教师往往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但现在中考实验加试在许多地方已实行,笔试中学生也体会到平时做不做实验的区别。因此,实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应该是教师的观念更新。
2.要注意激发和维持实验兴趣
化学是一门理科中的“文科”,知识繁琐,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实验中存在着严谨的科学美、和谐的人文美来维持和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
3.正确面对失败
实验是需要动手操作的,不同的学生肯定有不同的操作,形成不同的结果。如何面对失败,就成了很常见的问题。
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失败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没有必要掩饰、遮盖,更不必沮丧和失望,要实事求是。
其次,失败中往往蕴含着正确的萌芽,找出失败的原因,就意味着向成功的大门近了一步。最重要的是,要从失败中培养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愈败愈战,越挫越勇,化失败为精神进步的阶梯。
4.与生活紧密相连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化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相连,化学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中的化学实验,还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随时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化学的足迹。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在化学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新教材,加强协作和交流,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水平。
一、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实验教学着重强调一个“会”字,即会实验内容、会设计实验、会做实验、会用实验。因此,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是实验教学的意义所在。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1.做科学知识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探究,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试验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这段表述中,我认为“做科学”蕴含三种含义:
(1)科学是“做”出来的。即学生通过对课题的主动探究体验得出一定的结论,形成知识,并初步掌握知识的联系与应用。从目前实验教学的实际来看,多是教师演示性的实验,学生很少动手,主动更无从谈起;实验的性质基本上为目的明确,步骤确定、现象固定的验证实验,实质上学生是不能自主的。这些现象与新课程基本理念是冲突的,相背离的,必须加以改变。
(2)“科学”地做。“做科学”有很多方法,不同的方法会演绎出不同的结果,如何才能判定对错呢?这就需要在过程中总结经验,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使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在新旧教学理念“转型”期间,师生往往对探究的具体方法不甚了解,不知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探究,比较茫然,这就需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不仅要“做科学”,还要“科学地做”。老师不是万能的,万能的是按照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去实践,要让学生明确科学的方法、态度是形成正确结果、知识的基础。
(3)“科学地做”与“做科学”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做科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究、优化方法,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而“科学地做”是形成正确结论的必要条件。两者之间互动循环,使学习的方式和结果互为条件,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指出:要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要求、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科学精神。鉴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我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于同一个实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尝试,所得结果也会有差异。在以前的实验教学中,实验的思路、步骤都是由工作人员、教师优化组合的,它呈现给学生的是规定的结果,教材没有说,教师不愿说,学生说不出,这样的现象不符合创新的要求。我曾让学生思考:验证煅烧过的大理石(主要成分为CaCO3)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你能设计哪些方案?学生们的结果是五花八门,有的从反应物减少的角度出发,比较煅烧前后大理石质量的改变情况;有的从验证生成物的角度出发,将煅烧后的大理石用蒸馏水反复、充分冲洗,再向洗液中通入CO2,观察是否混浊。还有一个同学提出了新的方案:将大理石粉碎,取中间和外侧比质量,投入足量稀盐酸中,收集生成的气泡,比较体积的大小,从而判定结论。这说明了创新要让学生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发散,拓展其广度。
(2)同样的实验操作,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教科书上的结论只是所得结果的一种,并非是唯一的结果。例如“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中,蜡烛可以是白色的,也可以是红色的,将石蜡切下一块,放于水中,既可以得出石蜡密度比水小的结论,还可以得出石蜡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的结论。可见,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形式发展,注重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现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阐述:
1.要跟上课程改革步伐,更新观念
现阶段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最主要的是受传统教育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教师对实验重视程度不够。实验课主要是老师说、讲、唱,学生听、记、背,效果往往也不错,所以学生屡屡高分低能,教师往往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但现在中考实验加试在许多地方已实行,笔试中学生也体会到平时做不做实验的区别。因此,实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应该是教师的观念更新。
2.要注意激发和维持实验兴趣
化学是一门理科中的“文科”,知识繁琐,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实验中存在着严谨的科学美、和谐的人文美来维持和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
3.正确面对失败
实验是需要动手操作的,不同的学生肯定有不同的操作,形成不同的结果。如何面对失败,就成了很常见的问题。
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失败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没有必要掩饰、遮盖,更不必沮丧和失望,要实事求是。
其次,失败中往往蕴含着正确的萌芽,找出失败的原因,就意味着向成功的大门近了一步。最重要的是,要从失败中培养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愈败愈战,越挫越勇,化失败为精神进步的阶梯。
4.与生活紧密相连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化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相连,化学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中的化学实验,还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随时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化学的足迹。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在化学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新教材,加强协作和交流,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