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北京高等教育在“十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全国率先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同时,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使得广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性大大增加,高校间的可替代性日益提高。由此,如何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拓展和深化人才培养途径,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作用和贡献力,成为摆在北京高校面前的一个现实而重大的课题。近年来,首都师范大学通过不断明确专业建设目标、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强化专业建设质量,在巩固和凸显办学特色、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推进学校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定规划,健全责任制,构建“三级一体”专业建设领导体系
高校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离不开专业建设的内涵深化。“十五”期间,学校的专业发展非常迅速,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21个专业、31个专业方向,共有除农、医、军事以外9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47个、专业方向63个,初步搭建了“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发展框架。与此同时,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拥有市级品牌建设专业9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1个,其中美术学、小学教育、音乐教育等专业(方向)在相关专业网站分别排名全国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一批专业跻身全国前5%,并初步涌现了世界历史、比较文学等特色专业。
基于建设国内一流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目标,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精品求提高”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理念,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专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这其中,明确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确定专业发展的整体布局,成为学校首先着手解决的重大工作。
为了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主体,切实保障并推动专业建设有序、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增强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与发展现状,为突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性,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规范建设、突出特色、资源共享为原则,以大力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为重点,以不断加大规范建设力度、政策引导力度与经费支持力度为工作思路,专门研究、制定了《首都师范大学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首都师范大学“十一五”时期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对优先发展、重点扶持哪些专业,如何培育专业特色,如何定位专业建设的原则等做了清晰的规划。在把现有专业分为“重点专业”、“传统专业”、“新建专业”进行分类建设的基础上,学校明确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传统专业与新建专业相融合、基础专业与应用专业相沟通、单科性专业与交叉性专业相兼容,具有艺术类专业优势的综合性大学本科专业体系的总目标,从而使全校专业建设的分类体系更加明确,专业建设方向得到具体规范。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学校从管理机制入手,通过强化专业建设责任制度,构建了校、院(系)、专业“三级一体”的专业建设领导体系:专门成立了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按照“分类建设、分层指导”原则,统筹全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工作,其中学校党政一把手作为全校专业建设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的专业规划、建设与发展;各院(系)党政一把手为本单位各专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在各专业设置专业负责人,作为本专业建设直接责任人,负责在充分明确本专业建设定位与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措施并实施专业建设的工作任务。
“三级一体”专业建设领导体系、专业负责人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进一步健全了学校的专业建设责任制度,而且形成了党政与教学部门齐抓共管专业建设、全校上下一起努力推进专业发展的可喜局面。目前,全校各个专业和专业方向都制定了自身建设的实施计划,“十一五”期间还将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建设10个左右市级品牌建设专业、新建5个~6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二、抓课程,打造精品,努力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强化专业发展的质量目标,必须找准具体的切入点。为此,学校紧紧抓住各类优质课程以及精品课程的建设,把树立精品意识、深化课程改革作为推动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构建校级、市级、国家级课程建设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动员每一位任课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这一方式,有效地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入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行列之中。
根据对不同专业的建设要求和目标,学校对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进一步明确了“研究专业定位,合理设置课程,抓实抓牢基础课,调整规范方向课”这一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相同步的工作原则。每年,学校都投入大量专项经费,全面支持教师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深入开展不同类型的课程建设。迄今,学校已完成近600门校级课程建设,其中122门课程经验收评审达到优秀水平,同时建设了校级精品课程28门。在实施校级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学校还积极支持、鼓励教师申报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学校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市级精品课程13门,2007年又有5门课程被北京市推荐参评国家级精品课程。
随着学校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活动的有效转化,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努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学校根据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特点,以项目制方式,在市属高校中率先实施了“探究式本科课程”的建设,并通过制定《首都师范大学探究式本科课程建设办法》,明确了在“十一五”期间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全校每个专业建设两三门探究式本科课程的目标。目前,学校已有来自不同专业的60多门课程申报了探究式本科课程建设,对促进教学改革、提升专业教育品质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如今,在首都师范大学,一个包括校级、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及探究式本科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本科生外籍教师课程在内的多层次、多方面、多类型的课程建设体系已基本形成,从而为在实现专业内涵建设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建团队,强力量,切实保障专业长足发展
新的形势下,如何通过走内涵建设的道路,不断赢得专业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已成为高校的重要发展战略,而师资力量的培养、教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有效地组织起一支教学、科研“两头硬”的优秀教师队伍,则是实现专业内涵建设、保障专业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学校在没有可资借鉴的成熟经验的情况下,从2007年起,在北京地区高校中率先实施了校级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意见》,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以二级学科为基础,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3年为一个建设周期。目前,学校已通过项目制方式,在若干重点建设专业正式组建了5个校级本科教学团队,整合了近80名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及教辅人员,整个“十一五”期间将建设10个左右这样的教学团队。
在开展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在选聘高水平教师担任团队带头人的基础上,充分强调了不同专业的互动合作,力图通过团队建设,构建“化个体优秀力量为整体优势力量”的平台。为此,学校从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多方面对现有教师资源进行整合,强化了团队内部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相互促进与提高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学校着眼专业特色的培育,鼓励团队成员把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主动参与社会竞争。如规定团队成员均须承担或参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且承担市级或市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不少于两项;团队成员所授课程均须有完整的教学档案、学生评估成绩不低于所在院(系、部)的平均水平,其中优秀课程不少于30%;建设期间须有新建市级或市级以上精品课程一至两门;所有课程均需参加、完成课件建设并开展网上教学;新编市级精品教材一至两部,并力争获得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等。
一、定规划,健全责任制,构建“三级一体”专业建设领导体系
高校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离不开专业建设的内涵深化。“十五”期间,学校的专业发展非常迅速,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21个专业、31个专业方向,共有除农、医、军事以外9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47个、专业方向63个,初步搭建了“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发展框架。与此同时,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拥有市级品牌建设专业9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1个,其中美术学、小学教育、音乐教育等专业(方向)在相关专业网站分别排名全国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一批专业跻身全国前5%,并初步涌现了世界历史、比较文学等特色专业。
基于建设国内一流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目标,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精品求提高”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理念,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专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这其中,明确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确定专业发展的整体布局,成为学校首先着手解决的重大工作。
为了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主体,切实保障并推动专业建设有序、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增强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与发展现状,为突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性,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规范建设、突出特色、资源共享为原则,以大力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为重点,以不断加大规范建设力度、政策引导力度与经费支持力度为工作思路,专门研究、制定了《首都师范大学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首都师范大学“十一五”时期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对优先发展、重点扶持哪些专业,如何培育专业特色,如何定位专业建设的原则等做了清晰的规划。在把现有专业分为“重点专业”、“传统专业”、“新建专业”进行分类建设的基础上,学校明确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传统专业与新建专业相融合、基础专业与应用专业相沟通、单科性专业与交叉性专业相兼容,具有艺术类专业优势的综合性大学本科专业体系的总目标,从而使全校专业建设的分类体系更加明确,专业建设方向得到具体规范。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学校从管理机制入手,通过强化专业建设责任制度,构建了校、院(系)、专业“三级一体”的专业建设领导体系:专门成立了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按照“分类建设、分层指导”原则,统筹全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工作,其中学校党政一把手作为全校专业建设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的专业规划、建设与发展;各院(系)党政一把手为本单位各专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在各专业设置专业负责人,作为本专业建设直接责任人,负责在充分明确本专业建设定位与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措施并实施专业建设的工作任务。
“三级一体”专业建设领导体系、专业负责人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进一步健全了学校的专业建设责任制度,而且形成了党政与教学部门齐抓共管专业建设、全校上下一起努力推进专业发展的可喜局面。目前,全校各个专业和专业方向都制定了自身建设的实施计划,“十一五”期间还将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建设10个左右市级品牌建设专业、新建5个~6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二、抓课程,打造精品,努力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强化专业发展的质量目标,必须找准具体的切入点。为此,学校紧紧抓住各类优质课程以及精品课程的建设,把树立精品意识、深化课程改革作为推动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构建校级、市级、国家级课程建设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动员每一位任课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这一方式,有效地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入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行列之中。
根据对不同专业的建设要求和目标,学校对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进一步明确了“研究专业定位,合理设置课程,抓实抓牢基础课,调整规范方向课”这一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相同步的工作原则。每年,学校都投入大量专项经费,全面支持教师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深入开展不同类型的课程建设。迄今,学校已完成近600门校级课程建设,其中122门课程经验收评审达到优秀水平,同时建设了校级精品课程28门。在实施校级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学校还积极支持、鼓励教师申报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学校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市级精品课程13门,2007年又有5门课程被北京市推荐参评国家级精品课程。
随着学校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活动的有效转化,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努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学校根据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特点,以项目制方式,在市属高校中率先实施了“探究式本科课程”的建设,并通过制定《首都师范大学探究式本科课程建设办法》,明确了在“十一五”期间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全校每个专业建设两三门探究式本科课程的目标。目前,学校已有来自不同专业的60多门课程申报了探究式本科课程建设,对促进教学改革、提升专业教育品质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如今,在首都师范大学,一个包括校级、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及探究式本科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本科生外籍教师课程在内的多层次、多方面、多类型的课程建设体系已基本形成,从而为在实现专业内涵建设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建团队,强力量,切实保障专业长足发展
新的形势下,如何通过走内涵建设的道路,不断赢得专业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已成为高校的重要发展战略,而师资力量的培养、教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有效地组织起一支教学、科研“两头硬”的优秀教师队伍,则是实现专业内涵建设、保障专业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学校在没有可资借鉴的成熟经验的情况下,从2007年起,在北京地区高校中率先实施了校级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意见》,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以二级学科为基础,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3年为一个建设周期。目前,学校已通过项目制方式,在若干重点建设专业正式组建了5个校级本科教学团队,整合了近80名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及教辅人员,整个“十一五”期间将建设10个左右这样的教学团队。
在开展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在选聘高水平教师担任团队带头人的基础上,充分强调了不同专业的互动合作,力图通过团队建设,构建“化个体优秀力量为整体优势力量”的平台。为此,学校从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多方面对现有教师资源进行整合,强化了团队内部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相互促进与提高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学校着眼专业特色的培育,鼓励团队成员把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主动参与社会竞争。如规定团队成员均须承担或参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且承担市级或市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不少于两项;团队成员所授课程均须有完整的教学档案、学生评估成绩不低于所在院(系、部)的平均水平,其中优秀课程不少于30%;建设期间须有新建市级或市级以上精品课程一至两门;所有课程均需参加、完成课件建设并开展网上教学;新编市级精品教材一至两部,并力争获得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