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社会管理创新方式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qg1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大社会”计划是英国首相卡梅伦提出的社会改革计划,该计划于2010年7月正式启动,是政府转变管理方式的全新尝试,目的是向当地社区、慈善机构和公众下放更多权力和资金,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从而建立一个更大、更好的社会。
  2012年4月10日,英国上议院议员韦鸣恩爵士接受《当代世界》杂志社记者专访,围绕“大社会”的由来、主旨思想及推动进程,介绍了英国社会管理创新方式的基本做法,并对中国的社会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以下是访谈实录。
  
  记者:阁下被卡梅伦首相委任为政府顾问,专门就“大社会”计划提供决策咨询,您甚至被外界称为“大社会先生”,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大社会”的由来?
  韦鸣恩:实际上“大社会”思想一直是保守党政府的一部分,保守党认为要想让社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不仅取决于政府,还取决于公众。2010年英国大选之前,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英国,公众参与社会活动的空间有限,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脱离了公众的参与,同时在英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债务问题,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政府过于庞大,费用超支造成的,以上两点引发了“大社会”计划的讨论。
  
  记者:“大社会”是一项规模庞大的计划,涉及的领域众多,英国政府是如何推进的?
  韦鸣恩:实际上“大社会”的思想,更像是一个主导思想和原则,其主旨就是让更多的非政府行为体能够参与政府的服务提供。
  “大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把一些中央的机制对公众开放,这就像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一样。在互联网发展初始阶段,像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这些人,他们通过使用校园的电脑,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大社会”计划有一些具体的实行主体,如社区的组织者、国家服务局等等,这些主体通过提供一些服务,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其中。“大社会”计划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例如在教育、医疗等方面逐渐向公众开放,让更多的人受益,这是推行“大社会”的一个主要目的。
  “大社会”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中间层的发展。如果说第一阶段就像开发电脑主板一样,那么下一个发展阶段就像开发电脑服务器。在英国,我们在城市层面推行“大社会”计划,比如由当地民众选举市长。另外我们也推崇一些社会型的企业,使他们成为中央和地方之間的桥梁,就像发展学校链的时候,单个学校并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是使相关学校间形成链条,现在我们就比较注意培养很多有社会意识的企业家。
  第三阶段就像是现在互联网发展的阶段,有iPad等一系列非常先进的电脑工具,这些电脑工具所具有的各种应用软件,使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去实现他们对社会的参与。这样,在最高层面上,政府可以下放给公众更多的信息,在中间层面,就像服务器一样拥有高级技术支持,在最底层面,人们拥有很多应用的工具。在这种社会结构下,假设一个人想建立一所法语学校,他就可以集中社区内所有对法语感兴趣的人;另外如果一些退休的人想帮助其他人寻求工作,便会在此构架下直接执行,还能够得到政府的拨款。所以说,“大社会”计划从各个方面为人们参与社会提供了很多便利。
  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加快这些变革的发生,这需要很强的执行能力。再拿电脑来举例,我们需要时刻对网络进行升级,从web1.0升级到web2.0 。在减贫这样的非政府莫属领域,就需要政府做出强有力的决定。所以“大社会”计划的实行将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过程,十分复杂,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一些地方,也许传统的政府还会继续存在,而在另外一些领域,则需要更多的、更新的社会参与。
  
  记者:您个人在推进“大社会”计划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韦鸣恩: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大社会”计划的实现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还需要很多的努力,我们都认为“大社会”的实现至少可能需要3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它的实现难度不亚于在四五十年代英国所实行福利制度改革的难度,也许它的难度和广度可以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相比。我希望“大社会”理想能够实现,因为英国社会的老龄化在不断加剧,英国的紧缩政策也在不断落实,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找到一个全新的公民参与社会的方式,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去提供所有的服务,否则英国将会是下一个希腊。因为在希腊,人们指望政府去做所有的事情,这样只会导致政府债台高筑。对于这两种选择,我非常清楚自己更喜欢哪一种。
  
  记者:中国也在积极进行社会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努力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您如何评价中国的社会改革实践。
  韦鸣恩: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的社会改革侧重于社会的开放、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参与度等等,这些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农村层面,有很多公民能够参与政策制定。我曾经参观过一个地方,在那里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开展贸易活动,并为改善当地福利献计献策,这些都是社会参与的表现。另外,中国有一些类似英国社区管理者的人员,他们会组织社区的人去照顾一些需要帮助的老人。所以说,在很多层面,中国的发展水平与英国不相上下,有些方面甚至比英国做得还要好。我认为,和谐社会的理念如果能够实现的话,这将会是很大的社会创新,也将为英国的社会发展提供很多的借鉴。
   (责任编辑:魏银萍)
其他文献
连日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的先进事迹在首都高教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方永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勤勉工作、努力奉献,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觉悟和优秀教师的高尚品德,他是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首都高教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方永刚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入学习者。我们党的科学理论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
2018年12月22日,由于美国白宫与国会民主党人在修建美国和墨西哥边境隔离墙等问题上分歧严重,各方未能就拨款法案达成一致,约四分之一的联邦政府机构陷入“停摆”状态,约80万联邦政府雇员被迫无薪工作或被强制休假。2019年1月16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民主党人佩洛西致信总统特朗普,提议推迟特朗普原定于1月底进行的国情咨文演讲。自1977年以来,美国总统从未在联邦政府“停摆”期间发表国情咨文演讲。
人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影响最为关切的还在于大国关系,大国关系也是决定“一带一路”倡议成败和走向的关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相关的研究非常多,单边视角多集中于中国的外交理念,而双边和多边的视角则集中于经济领域的合作前景,却很少有基于地缘政治和大国关系这两大传统视角的相关研究。人们似乎在避免将“一带一路”倡议政治化、战略化和中国化。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基于地缘概念提出的倡议,
一直想写这个小说,去年就陆陆续续写了一些片段,但直到长篇小说《藏珠记》在今年春末定稿,我才腾出手来,痛痛快快地把它一气呵成。  写的什么呢?就是一个穷人,怎样度过了短暂的一生。在物质意义上,她不是最穷的,可是她心里穷,精神上穷,这就导致了她无论多么貌似体面,都是一个穷人——小说的原标题,就是《一个穷人》。  自从开始写小说,我就很迷恋福楼拜,长篇里喜欢《包法利夫人》,短篇里喜欢《淳朴的心》,翻译者
赵嘉  报道摄影师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摄影顾问;  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技术与器材专业委员会委员;  戈尔特斯户外英雄(GORE-TEX Hero Team);  GETTY图片社签约摄影师;  《户外-OUTSIDE》杂志编委;  《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赛评委;  CCTV《最美中国》专题片摄影指导。  作为中国最畅销的摄影图书的作者,创作的书籍涉及多个领域,近年出版的书籍包括:《
我想他一定存在。  也许就在我抛弃自尊才能立足的拥挤的六号线上,也许就在我苦等五分钟红灯的东三环,也许刚才那辆闯红灯的电动车后座上西装革履的那位就是了,也许我回身看见沙县小吃里貌似清高的看着手机吃东西的那位,也是。但也或许,我还得依赖六号线,从东往西横穿城市,进入西郊有银杏树的校园才能确认是他——那是他更年轻些的时候,正踌躇满志、张口会是巴菲特与比尔·盖茨的时候。  当然现在,他也不老。在他出生的
人生究其根本,就是一次没有归途的旅行。从降生开始,就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所幸的是,我们不知道“死”哪一天到来。模糊、不确定、随机、偶然,生命终结在一片迷雾之中,这极大地缓解了我们内心的担忧和焦虑。很多时候,因为恐惧,我们有意无意忽略必然到来的死亡列车,会将我们带走。曾经生活过的这个世界,会渐渐抹掉我们留下的痕迹。对死亡的恐惧,让我们对新生命的诞生欢天喜地,既而对把生命迎接到这个世界的大夫,不吝词汇
改革开放30年沧桑巨变,中国发展成就举世公认。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我国对外开放、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其中,作为培养专业外语、外交、外贸、外事等高素质涉外人才的外语高等教育,在对外开放进程中扮演着异常突出的角色,全国专业外语院校、不少综合性大学的外国语学院(外语系)等作为实施外语高等教育教学的主体性办学机构,为推动“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双重使命作出了不可磨灭
高校BBS作为在校师生信息分享和交流的主要网络载体,在校园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2008年初进行的“北京大学校园网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用户经常访问的校内资源中,北大未名BBS高居榜首,占被访学生的86.4%。但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快捷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也使高校BBS成为可能引发校园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研究基于高校BBS使用的维护稳定机制是新时期高校管理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
《立水桥北》写于夏日的一个深夜,距真实的故事发生已经十年。  一桩集中了各种巧合的官司,像恶魔抽签,抽中我。之后,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因之放大,多年后,再回首,最大的收获是个人的成长。  我总想写这个故事,不仅仅因为它对我的折磨。  2008年至2011年,我接过无数与它相关的电话,律师的、法院的、恐吓的、求情的……每次挂断电话,我都对自己说,总有一天,风平浪静,我要把一切都写出来。  这是一个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