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市“慈善文化进校园” 项目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敬的各位领导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
  大家上午好!
  在这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大好季节,我们来到历史悠久、锦绣繁华的英雄城市临沂,参加“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启动仪式。在此,我谨代表中华慈善总会宫蒲光会长,向辛苦组织活动的临沂市委、市政府、临沂市教育局、临沂市慈善总会等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社会各界给予中华慈善总会的充分信任和对慈善事业的大力支持致以崇高的敬意。
  昨天下午参观了沂蒙革命纪念馆、东苗庄社区、孤贫儿童志愿服务团、兰山区养老服务中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的感到,临沂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蓝天白云、山水相映、绿荫华盖,大美临沂无限风光,是镶嵌在鲁南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临沂是一座大义的城市,数千年来沂蒙儿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忠孝仁义品格,新中国走到今天有我们临沂的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临沂是一座文明的城市,走在临沂的大街小巷,文明和谐新风扑面而来,去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排名第一。临沂是一座温暖的城市,在这片充满爱的土地上,时刻传递着温暖和幸福,有2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高居全国第一。
  多年来,在临沂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临沂市慈善总会团结带领全市慈善组织,初心不改,奋发有为,统筹推进慈善助力抗击疫情、抗洪抢险、脱贫攻坚等大项工作,以强烈的责任担当书写了一份有温度、有力量、有情怀的慈善答卷。特别是2020年以来,临沂市慈善总会积极拓展事业发展空间,围绕“助老、助学、助医、助困、助孤、助残”,组织开展“慈善情暖万家”、慈善助学晚会等20余场大型慈善救助活动,精心组织实施23个慈善救助项目。全年累计募捐款物4.3亿元,发放救助款物4.15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6万余人次;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募捐并拨付款物1.5亿元,为抗击疫情贡献了慈善力量,这种规模在全国地级市是不多见的。
  慈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慈善文化是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用。现代慈善事业通过培育和传播慈善文化,引导人们自觉树立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道德风尚,在社会中形成浓郁的人文关怀,进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学校学生中播种善念,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品格,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慈善法》明确规定:“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民政部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纲要》中指出:“加强慈善学科建设,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指导学校在德育课程中传授公益慈善知识,培育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慈善意识,并纳入学生素质评估中;坚持慈善教育从娃娃抓起,以学校、社区为主要载体,将慈善文化融入课堂,挂入社区宣传栏,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教育活动,对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进行公益慈善教育,培育青少年树立现代慈善理念。”
  今天我们启动的“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是从2011年开始,由中华慈善总会启动,联合各地慈善会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的全国性慈善文化普及项目。这项活动历经十年的实践与探索,在各地慈善组织和教育部门的精心组织下,慈善文化教育从先行试点到全面覆盖,目前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近万所中小学校已采用《慈善读本》作为德育教育教材,惠及中小学生千余万人。各地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着眼长远,讲究科学,打破灌输和说教的传统思想教育模式,设计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慈善文化主題活动,摸索出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推广方案和激励机制,弘扬慈善精神,播撒爱心种子,培养青少年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项目开展学校广大师生的普遍好评。
  这次“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能够顺利启动,得益于临沂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怀,得益于临沂市教育局和慈善总会等单位的精心组织,得益于临沂市社会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我们中华慈善总会作为该项目的合作方,对于临沂市高度重视慈善文化传播,勇于探索青少年慈善文化教育途径的做法,表示由衷的赞赏并将给予积极的配合。在此,我提四点建议:一是合力抓好落实。对于临沂市“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我们将重点关注并指定专人负责跟踪问效。同时也希望临沂市委、市政府相关单位和部门一如既往地给予关照和支持,切实把这个好项目做好。二是注重结合渗透。要尊重教育规律,加强学习计划设计和统筹安排,将慈善文化学习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与全党全国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利用五四、六一、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慈善主题活动。三是积极创新实践。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不断增强慈善教育效果,争取在慈善文化教育方面蹚出条新路子,为全国中小学校树立新标杆。四是加强宣传推广。总会将通过自有媒体及官方网站对该项目持续关注报道,通过国内主流媒体、宣传网络进行推介,呼吁社会关注参与。也希望临沂方面要加强宣传造势,吸纳社会各方力量,确实让慈善文化走进校园,播撒慈善爱心。
  慈善文化的传承和孩子爱心的养成,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奠基工程,需要集聚整体合力。我深信,有临沂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领导,有临沂市各部门、各单位的配合和支持,有临沂市中小学校全体师生的参与和努力,临沂市“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最后,祝临沂市各位领导和各界爱心人士,事业顺利,家庭幸福,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其他文献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只有在他去爱人们的时候才能成为人。”所以,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培养学生具有爱心、懂得感恩、善行善事,是学校德育工作永恒的课题。多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宝坻区高度重视慈善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结合日常工作渗透、全面推广、深入实施。  一、宝地宝坻,文化名区  宝坻,文化昌盛,民风淳朴,代有贤才,如袁了凡、李光涵;曲艺丰富,有评剧、京东大鼓……文坛精英,戏曲大家,
费世宏医生就像一个大男孩儿,纯真、认真、稳重的大男孩儿。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我是按照事先约定,于2016年10月13日下午与他见面的,就在武汉协和医院他的办公室。那一刻,他刚刚从病房大步流星地回到他的办公室。  我没有想到,见面时,他突然对我表示感谢,连连说了两声谢谢。我不禁愣了一下,紧接着便又听他说:“您这是对我们工作的重视,也是对我们工作一种支持,有力的支持!”他一双充满青春活力的眼睛,
几天前,一次旅途中读书,读到新书《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它,首先是书名吸引了我。书名引用了17世纪英国诗人福尔克·格莱维尔十四行诗中的句子,本书开篇就节选这首诗: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  …………  书的作者,是36岁的美国医生保罗·卡拉尼什
在现实社会中,人或许有着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尽管自由、平等、博爱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适价值观。但至今还是人类社会需要做出不懈努力的远大目标。但作为一个单一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这是因为,在你拥有了生命的同时,也就拥有了生命所赋予的同样的内涵和价值。所有这一切,不应因为你所处的社会阶层的高低而有所差异,这一点应该是文明社会的共识与标志。  当然,在施助者和受助者之间也是一样。首先,慈善不是
慈善新居工程启动及发展    2006年初,根据长春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总体要求,从“为最困难的人提供最有效的帮助”的慈善救助基点出发,长春市慈善会通过深入村屯和农户调查走访,针对农村困难群众最急需的住房难问题,通过评估测算用市和区两级慈善组织共同建立慈善新居项目,并于当年帮107户农村特困家庭消除泥草房,建成砖瓦结构的慈善新居107套。由此,慈善新居建设项目正式列入长春市慈善工作
寒冷的冬天,挡不住送温暖的脚步。近日,中华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张心国、中华慈善总会办公厅副主任田伯东、云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李勇、波司登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沈敏艳、慈善医疗阳光救助工程专员马芳珍一行来到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上高桥乡大寨村慰问困难群众。  昭通市大关县上高桥乡是昭通市大关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主要居住着回、彝、苗三个少数民族,也是当地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广的乡,平均海拔 1880 米,属高寒偏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大文豪。被贬黄州、杭州、惠州时,千方百计治疗瘟疫的事情,让我们深深记怀。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谪居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刚到黄州的苏轼,人皆畏避,日子十分艰难。为了解决一家老小的衣食之忧,他节衣缩食,躬耕东坡,与田夫野老相从于溪山之间。  同时,他十分注重健身防病,经常跟着老药农进山采药,广泛收集民间单方验方,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养生健体方法。  元丰五年,他的好友四川
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我看来深奥复杂。所以它才能发展成为一门学问:美学。记得在大学听美学课时,大部分时间总听得脑子昏昏沉沉,只有当一位教师搬出“柔滑的绸缎”和“挺括的涤纶”做比喻时,才因惊讶而打起了精神。说美是一种存在,一种精神,一种创造,都可以,不过这样的归纳和界定最好只在做学问时出现,倘若生活中也如此,我会觉得累。对于我,生活中的美,往往只是一种感觉,纯属私人,是无须经过逻辑和规范判定的。  
母亲今年65岁了,一直在川东乡下侍弄庄稼、喂养牲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母亲很少离开村庄,她进城的次数扳着手指都可以数清楚。不是母亲没有进城的机会,而是她怕进城——离开了土地和庄稼,离开了鸡鸣犬吠的村庄,离开了熟悉的左邻右舍,母亲在城里倍感孤独和无聊。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母亲三次进城的往事。  母亲第一次进城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未出过门的母亲第一次在成都待了一个多月。那时候,我在
最近我看了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慈善读本》,书中精美的插图和感人的故事向我展现了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在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张图片上,有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趴在前往事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而就在不远处,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的盯着这个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大餐。看到这张图片,我才知道,非洲难民的生活是多么艰难,相比起来,我们的生活简直如天堂一般。平常大家关注的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