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有“问题”,即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问题,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否则,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那么,在高级技工学校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创设实践探究的问题情境
如让学生运用利息、统计、概率、函数等相关数学知识,对银行的利率变化的基本状况进行简单的数学分析,从而对理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虽然,学生提出来的见解不一定都正确,或是说有多高明。但是,作为教师,看重的不应仅仅是结果,更应注重的是学生在情境中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更懂得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其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创设关联的问题情境
以高级技工学校《圆锥曲线》这一章的教学为例,讲椭圆这节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关联的问题情境:
问题1: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什么?
问题2: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将会是什么曲线?
问题3:在这一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吗?
问题4:这个条件与与圆满足的几何条件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通过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形成定义,由学生熟悉的圆的定义出发去探讨动点的变化规律:椭圆上的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为定值,由学生观察并概括,教师补充,整理成定义,简洁明了,为接下来根据椭圆的定义,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探究椭圆的几何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趣味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解“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假设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三个臭皮匠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
再例如在讲“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从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童年的趣事引入并同时提问:a.求1 2 3 ???+100之和。部分学生能较快得出5050的结论。接着教师再要求用n去代替100,把上述问题推广为:b.求前n个自然数的和,即=1+2+3+???+n。这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在启发学生总结思维规律后,又提出一个一般性问题:c.若公差为d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又该怎样求?从而得出一般规律。教师此时还可以趁热打铁地举出一个应用于实际的例子:d.某种机器每天要付维修费,若在买回来以后的第t天,应付的维修费为(t 500)元(买回的当天以t=0计算)。买机器时所花的费用为50万元,问买回后的第几天报废最合算?(即每天的平均费用最小)。这个最优化问题,通过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确定目标函数式是关键,要求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去分析、判断一个事物,促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奇妙而有趣的数学世界。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探究性学习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学中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才能激发学习动机,积极探究,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实践探究的问题情境
如让学生运用利息、统计、概率、函数等相关数学知识,对银行的利率变化的基本状况进行简单的数学分析,从而对理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虽然,学生提出来的见解不一定都正确,或是说有多高明。但是,作为教师,看重的不应仅仅是结果,更应注重的是学生在情境中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更懂得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其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创设关联的问题情境
以高级技工学校《圆锥曲线》这一章的教学为例,讲椭圆这节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关联的问题情境:
问题1: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什么?
问题2: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将会是什么曲线?
问题3:在这一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吗?
问题4:这个条件与与圆满足的几何条件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通过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形成定义,由学生熟悉的圆的定义出发去探讨动点的变化规律:椭圆上的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为定值,由学生观察并概括,教师补充,整理成定义,简洁明了,为接下来根据椭圆的定义,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探究椭圆的几何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趣味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解“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假设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三个臭皮匠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
再例如在讲“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从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童年的趣事引入并同时提问:a.求1 2 3 ???+100之和。部分学生能较快得出5050的结论。接着教师再要求用n去代替100,把上述问题推广为:b.求前n个自然数的和,即=1+2+3+???+n。这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在启发学生总结思维规律后,又提出一个一般性问题:c.若公差为d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又该怎样求?从而得出一般规律。教师此时还可以趁热打铁地举出一个应用于实际的例子:d.某种机器每天要付维修费,若在买回来以后的第t天,应付的维修费为(t 500)元(买回的当天以t=0计算)。买机器时所花的费用为50万元,问买回后的第几天报废最合算?(即每天的平均费用最小)。这个最优化问题,通过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确定目标函数式是关键,要求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去分析、判断一个事物,促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奇妙而有趣的数学世界。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探究性学习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学中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才能激发学习动机,积极探究,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