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哲伟:释放贫困地区“隐形财富”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ui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记者之前见过的受访者有所不同,于哲伟与其助理准时抵达约访地点后,只是简短的自我介绍和简单的几句寒暄,便“反客为主”地向记者提了一个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有关的问题,以至于原定40分钟的采访,因为这个“预热”话题展开,又向后顺延了20多分钟……
  1974年,于哲伟生于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的一个教师家庭,蒙古族。高考那年,他遵从父亲的建议报考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旗里的中学做了一名体育老师。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鼓励公职人员“下海”。“我去找校长说我要响应号召,校长头都没抬问我会‘游泳’吗?我说咱是搞体育的,没啥问题。”于哲伟说,当时的他就想和十几个同事出去闯闯,“可敢去找校长的就两个人。”
  于哲伟“下海”目的地当时有两个,一个是西安的一个农业科技园,另一个是深圳的罗湖区。
  “选择去西安,是因为兴安盟以农业为主,科技兴农是一个方向,万一混不好,还有退路。选择去深圳,就是在报纸广播上听说这里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他回忆道。
  1993年7月,只在西安逗留了两天的于哲伟登上了开往广州的列车,而后又从广州转车来到深圳。
  给货站当力工、在夜总会干过停车引导员……于哲伟告诉记者,自己成年以后就没再流过泪,但当他睡在深圳一个公园的长条椅上时,他哭了;以前在家里总是嫌父母唠唠叨叨,但为了给自己在深圳攒个固定的“窝”,他连续3年没有回家过春节;自己刚到深圳时口袋里只剩下80多块钱,几年之后,靠运营环保餐盒项目,80多块钱涨了50000倍。
  因为梦着自己的梦,所以走着自己的路。在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后,2004年于哲伟北上北京,在老乡的引荐下,与几个合伙人一起进军装备制造业领域,并接连创办了多家公司。
  直至2014年,那一只羊的出现,他的奋斗征程被记下了一条崭新的轨迹……
  重拾童年草原的味道
  2014年初夏,为了款待从南方省份来京的合作伙伴,于哲伟特意提前让老家的朋友寄来一只羊。
  席间,尽管这位合作伙伴对来自草原的味道赞不绝口,但于哲伟自己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毕竟,“这只羊已经吃不出童年的味道了”。
  “转型,搞畜牧业;养羊,重拾童年草原的味道,供北京市场,让消费者品食正宗、安全有机的羊肉……”于哲伟的这个决定一公布,公司上下一片愕然,但支持者还是占了多数。于是,公司成立工作组,由于哲伟带队赴内蒙古做市场调研。
  从北京到呼伦贝尔,从呼伦贝尔到锡林郭勒,工作组与牧民席地而坐,促膝谈心。大家一致认为,单靠牧民以家庭为单位的散养是不行的,不但数量上达不到消费需要,而且从羊肉品质上也无法保证安全有机。彼时,已在草原上兴起的牧业合作社进入了于哲伟的视线。
  这一年夏末,于哲伟成立了一家名为“爱放牧”的公司,并与呼伦贝尔、科尔沁牧业合作社达成合作协议,由“爱放牧”投资800万元先期认购10000只品质优良的羔羊交由牧业合作社管理,牧业合作社再与牧民签订养殖协议。公司每月把养殖费用按羊的数量划拨给牧业合作社,合作社再按一定的比例把钱交到牧民手里。
  而为了做好终端市场,“爱放牧”还推出并实践了“手机养羊,做都市牧羊人”的銷售模式。
  “羊在内蒙古大草原,远隔千里,企业的养殖标准、羊的生长环境,消费者以前只能听公司说,现在解决了看的问题,销售方和消费方之间的信任问题就解决了。”于哲伟说,这种模式同时也提高了牧民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良性循环,收入也越来越高。
  释放家乡的“隐形财富”
  一个偶然的机会,于哲伟家乡的父母官找到他,希望他能为兴安盟的脱贫攻坚工作。
  兴安盟位于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大兴安岭南麓山区,以农业种植为主,属于深度贫困地区,用于哲伟的话讲,如果与自己的产业相联系,唯一能看好的就是各个旗、县分布甚广的秸秆。
  “老乡们把秸秆当肥料烧在田间地头,我了解过,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而且还污染环境。但如果利用技术手段,让藏在秸秆中的隐形财富得以释放、增值,那就一定能形成产业扶贫的聚合效应。”他说。
  2016年,于哲伟创立了爱放牧(兴安盟)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以新技术为引领,形成了从农作物废弃秸秆到玉米芯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低碳“综合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格局。
  2018年初夏,也就是于哲伟回内蒙古创业的第4年,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到“爱放牧”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于哲伟向布小林介绍了万吨级秸秆综合循环利用项目在兴安盟的整体布局,并重点详细介绍了爱放牧村级秸秆造粒扶贫车间、爱放牧“百村千户—秸秆换炭肥”专项行动以及“京东爱放牧扶贫农场”项目等企业产业扶贫连接机制的三大模式。
  “深圳的打拼经历,让我相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北京的合作发展,让我明白唯有改革才能飞跃;回乡参与扶贫,则让我们懂得深度贫困地区同样也是福地和富地。”
  在于哲伟看来,凡事都在人为,关键就看各地各界有没有决心将这种“隐形财富”不打折扣、一鼓作气地释放出来。
其他文献
随着“食安城市”影响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城市投入这一创建工作,食品安全逐渐成为一个城市名片之一。  如何护卫食品安全,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始终是重要命题。2014年7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三年来,已经有67个城市纳入试点。据了解,“十三五”期间,试点城市将扩大到100个。  首批试点的15个城市已经于2016年底试点期满,并通过了省级层级初评和国家层面公示评议,将于今年6月底
一方面,租客声讨资本推高房租;另一方面,住房租赁企业也在喊冤,“根本不赚钱。”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热点城市房租迅速上涨引发各方强烈关注。据中信证券数据,2018年7月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租增速处于过去5年高位。在过去一年间,一线城市平均租金涨幅达到20%。  相较于房价,房租的上涨给刚需族带来的压力更为直接和真实。面对高歌猛进的房租,政府调控已然开启。  本轮房租上涨的原因是什么?租金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全社会宪法意识,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区,成都市锦江区依法治区办、区委宣传部、区司法局、水井坊街道办事处于12月3日在阳光新业中心联合举办了2017年“12·4”国家宪法日法治宣传活动。  活动以文艺演出、法律知识有奖问答、法律咨询等多彩多样的方式,有效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更有数名省、市书法家現场挥毫,为社区群众送去法治文化和书法艺术。此次活动加
改善農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关乎群众福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民盟四川省委主委赵振铣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虽然中央和各省份相继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央环保督察今年也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督察内容,但由于目前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没有专门、系统的法律法规支撑,地方重视不够,群众固有习惯不易改变,在农村往往由环卫小
“生活就像一杯茶,或许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经历过苦涩的人生是无趣的。”  早上7点,李宏霞准时醒来,晨练与早餐一个半小时解决。伴着西双版纳充足的阳光,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次销售的过程是在喝茶、聊天中完成的,这让李宏霞爱上了卖茶这份工作。  李宏霞在做一个茶叶品牌,忙碌是常态,晚上10点半以前能躺在床上是件奢侈的事,但在她看来,充实和忙碌也是一种享受。转折  2014年,李宏霞学茶1
多年来,在做大企业的同时,秦英林始终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积极参与到社会扶贫事业之中。  9月13日,全国脱贫攻坚评选结果通告会在北京举行。作为河南省唯一获得此次全国脱贫攻坚奖的先进典型,秦英林获得“脱贫攻坚·奉献奖”。  秦英林,牧原集团党委书记、总裁。荣获“脱贫攻坚·奉献奖”,他曾获得过中国五四青年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社会化扶贫先进个人、2016河南十大年度扶贫人物等荣誉。  多年
近期,不少城市的共享单车不约而同悄然涨价。与以往不同,共享单车涨价并未激起较大舆论涟漪。  当资本潮水缓缓退去,行业经过一轮洗牌后,有幸存活下来的共享单车企业,将如何在共享经济下半场行稳致远?涨价  最近,家住北京丰台的孙先生发现,自己经常骑的共享单车涨价了。  “我觉得涨价不会对骑车人有什么影响,有需求的不差这些钱。我距离地铁站不远不近,走路嫌累,骑车很省事儿。”孙先生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最后
近日,《中国卖盐的是畜生》一文在网上广为传播,文章以某教授的名义,指出食盐里面的抗结剂亚铁氰化钾对人体肝脏肾脏造成伤害。  文章的传播引起一些人的恐慌,毕竟食盐是生活中最常用的调味品。食盐中添加亚铁氰化钾是否安全?  就此,《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卫计委、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等机构及专家。  安全,多国在用  “亚铁氰化钾是一种常见的抗结剂,添加到食盐中是经过安全性评估的,很多国家都在用,
日前,安徽泗县黄圩镇发起了以“服务、惠民、爱党、扶真贫”为核心内容的“春潮行动”,将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有机融合,引导镇、村和各级包保干部树立比、学、赶、超、服的竞争意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达到“党建 扶贫”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  临近年关,黄圩镇刘宅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殷惠挺忙活,她把各项扶贫政策编成数来宝,让村里的扶贫宣传队过年期间给乡亲们演出。“扶贫对象陈二保,下肢残疾左手小,扶贫政策就是
花山东盟小镇到底是什么项目?它与宁侨农场职工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联?  宁明华侨农场(下称宁侨)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近日,该农场职工向《民生周刊》反映,宁侨场部因“花山东盟小镇”建设已被拆得乱七八糟,由县委书记亲自剪彩奠基的花山东盟小镇,因为手续和资金问题似乎成了烂尾工程,而由职工们集资建设的楼房建好后不允许入住,他们只能继续住在危楼里。  宁侨未来发展何去何从,数千名职工不得而知。目前,职工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