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生命之光

来源 :科学中国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bqn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SKLID)于2005年3月22日经科技部批准正式成立且进入建设时期,2011年1月7日通过评估,其依托单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生命筑墙
  SKLID紧密围绕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大需求,以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传染病预防控制现场工作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入手,密切结合现场,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发展技术平台和网络化技术。实验室的目标是建设成为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发展中心,为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核心技术和理论指导,能够在重大传染病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国家排忧解难。
  SKLID是我国唯一的一个直接为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直接从事我国传染病应急事件调查处置、直接服务于传染病现场调查工作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除了要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外,还要承担中国CDC下达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任务,应对传染病重大事件。在我国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重要传染病病原体变异和进化研究、新发传染病的发生机理研究、重要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支撑技术研究、未知病原体检测和鉴定技术体系研究等。研究病原体的种类最多,包括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的主要病种及其病原体,如鼠疫、霍乱、艾滋病、炭疽、流脑、朊病毒病、痢疾等,以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如朊病毒、HIV、无形体、猪链球菌等。近年来发现和命名了140余种新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实验室成立以来,为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应对工作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如H5N1、H7N9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C群流脑暴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西尼罗病毒等,获得主管部门、社会和国际组织的好评。同时,还发现和阐明了一些传染病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在Lancet、PNAS、e-life、Autophagy、Plos Pathogen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
  四大研究方向
  1.重要传染病病原体变异和进化研究
  病原微生物在与宿主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发生不断的变异和进化,包括病原体对人群的适应、毒力的增强、产生新的优势流行株等,导致流行范围的扩大和强度的增加。因此,研究病原体的变异和进化,发现新的分子识别标志,对于了解优势菌毒株变迁进化规律和发展趋势、预测疫情发展、设计预防控制策略,是非常重要的。重点实验室在分子水平上对流感病毒、艾滋病毒、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O157:H7、SARS冠状病毒等重要病原体,进行长跨度、大范围、远视野、高通量的进化研究,系统地分析不同流行期、不同地域、不同疫源地、不同宿主的菌毒株的特点,探讨流行菌毒株间的亲缘关系、致病性基因的差异,分析菌毒株变异的特征,研究进化趋势。同时,研究也将利用环境和地理信息,结合易感人群、媒介生物分布等有关信息,将生物信息学和地理信息分析手段有机结合,用于进行我国重要传染病病原体的进化研究,并应用于传染病暴发的鉴定、传染源的追溯、传播链的确认、扩散范围的判断、发现新的流行菌毒株,以及为疫苗设计和应用提供信息。
  2.新发传染病的发生机理研究
  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不可预知性和突发性,病死率高,危害性大,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恐慌。从病原学的角度,新病原的出现往往又蕴含了一定的必然性。基因的水平转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突变和环境选择压力,以及生态变化等因素,往往会导致具有新的致病能力和传播特征的菌毒株。SARS-CoV、大肠杆菌O157:H7等的出现,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研究细菌毒力岛、噬菌体等可移动遗传因子在微生物间的转移过程、范围和趋势,分析病原微生物毒力基因的形成、演变过程,监测细菌毒力岛和毒力基因水平转移的动态,探索新的病原微生物出现的可能机制,有助于了解、诊断、控制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
  3.重要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支撑技术研究
  传染病控制的最高境界是预防,是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扩散。了解传染病流行状况和规律,掌握先进的检测诊断技术,拥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及免疫制品,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3个最重要的手段。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方法,如蛋白组学、功能基因组学方法,为全国传染病和病原微生物监测网络提供技术支撑,可以及时监测我国重要传染病及其相关病原体的分布和变异趋势,对一些可能再发或新出现的传染病提供有效预警,从而能够及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在预防控制措施中,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发展安全、高效的基因工程疫苗和具有保护性的人源抗体,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或把危害程度降到最低。预防控制传染病首先需要了解传染病的发生,确定流行的规模,传染病的诊断、检测和鉴定技术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未知病原体检测和鉴定技术体系研究
  主要解决应对未来的世界性新发传染病的诊断问题。在我国报告的传染病暴发疫情中,许多没有病原学证据,被定为不明原因性疫情,留下了难解之谜。缺乏分离和发现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技术平台和方法,或者分离到了疑似病原性微生物,却无法及时鉴定。因此,应该发展先进、敏感、高通量的技术手段,解决新发传染病的病原学诊断问题。研究内容包括发展以生物芯片为基础的未知病毒的高通量快速筛查、分离和鉴定技术体系研究,建立包括2000多个种的细菌16S rRNA基因数据库,发展非培养性病原性细菌鉴定系统。在发生新发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能够很快将未知病毒鉴定到属的水平,缩小范围,继而分离和鉴定病毒;能够对临床标本直接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的克隆、测序、分析,使用序列信息,进行筛查、鉴定和分析。目标是发现新的病原性微生物,使我们国家在应对新发传染病的病原学诊断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重视学术交流
  2019年12月18日,由SKLID主办的“2019年青年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重点实验室青年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共2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青年学术交流会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每年举办一次,是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
  重点实验室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做了重要讲话,充分强调了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实验室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验室的未来。指出疾控的青年工作者们承担的角色不仅是学生,更是疾控工作的重要力量,是核心的科技竞争力。
  经各课题组推荐共23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报告,评委对每位报告人进行现场指导和建议,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新思路。经过11位评委无记名投票,艾滋病组的“HIV特异性CTL过继性治疗在停药后病毒反弹恒河猴模型中的研究”报告获得一等奖;医院感染组的“我国艰难梭菌流行及遗传进化特征研究”和腹泻病组的“社区获得感染及健康人肠道沙门菌介导的耐药播散”报告获得二等奖;新病原组的“中国昆明滇池红嘴鸥携带李斯特菌的调查及其传播规律研究”、腹泻病组的“O4:K12血清型副溶血弧菌种群中的多谱系共存”和结核病组的“一个区分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新基因标识”报告获得三等奖。
  此次会议还对重点实验室的各位PI进行表彰,為获奖人所在课题组的PI颁发“最佳指导奖”,为连续3年(2017、2018、2019)有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重点实验室青年学术交流会做报告的PI颁发“最佳组织奖”,为连续两年(2018、2019)出席青年学术交流会的PI颁发“敬业PI奖”。
  此次会议交流,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增加了各课题组的相互了解,增强了各课题组之间协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了疾控工作者的科研能力。
  无论什么时代,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都事关重大。有健康的民族才有健康的国家,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下,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肩负的责任将更加重大。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迅速发展,也因此培养了一大批产业人才。然而,最近几年,随着水平井与压裂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石油的热情转向了清洁能源,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面对这一转变,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页岩气分院张烨博士团队紧跟技术难点,从石油勘探转向页岩气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在能源发展洪流中,用自己的专业为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塔河油田缘起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当
专家简介:  王建淦,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硕士生导师。2006获山东大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2013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并于当年特聘评为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新型纳米材料及能量存储与转换器件的研究。主持和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等项目。迄今为止,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ACS Nano、
当今世界经济风云变幻,市场环境不确定性越来越高,顾客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显而易见,传统的刚性管理方式成为限制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柔性管理概念,并逐步将柔性的概念提到更高的企业战略层次,希望在生产、物流、服务等多个环节中发挥柔性的作用,以柔应变,迎合市场。邓天虎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在大学期间,他逐渐对柔性研究有了深层次的发现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辟了对柔性的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  在田间地野考察的茹振钢,又一次收到了从首都北京传来的好消息——由于在小麦育种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茹振钢获得了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栉风沐雨数十载,这位坚韧不拔、执着书写小麦传奇的学者,终于用他刻尽风霜雨雪的勤劳双手,获得了来自家乡人民、社会各界的极大肯定。  “很多人说,茹教授,以前我们一直没能把您和那些品种优良的小麦挂上号,要不是这几年您接连获奖走进
工艺,常常被称为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之母”。  “雷达制造,也需要工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第十四研究所(以下简称十四所)首席专家朱建军强调了工艺之于雷达制造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如果把设计比作电影的剧本,那么工艺就是拍摄电影的脚本。电影好不好,全看制作演绎的过程好不好,而雷达制作得好不好,重在加工到做成成品的过程。“工艺就是这个实施的过程,在过程中研究实施的方法。”他说。  工艺到
2015年5月26日,《中国的军事战略》新版国防白皮书发布,首次写入了空军未来的建设发展方略——按照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要求,实现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在新形势下,构建适应信息化作战需要的空天防御力量体系,是我国空军的发展方向。  而在空军作战飞机武器系统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叫做火力控制系统,它是作战飞机使用武器的控制和指挥中心,能根据目标、飞机、武器的信息,机动地控制武器火力,打击要
他扎根航天事业15年,攻坚克难、勇创佳绩,在卫星系统设计、空间态势感知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部分成果填补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他兢兢业业、追求卓越,以党员标准践行在研任务,以党员精神守护在轨星辰;他时刻谨记国家领导人的殷殷嘱托,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航天人的航天精神,凝聚青年力量,致力于为中国的航天梦做出更多的贡献。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部长胡海鹰。  如今,胡海鹰已经
摘要:文章研究已建企业中的组织能力对提高突破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 RI)绩效的影响。这些组织能力包括开放能力(OC),整合能力(IC),自治能力(AC)与实践能力(EC)。文章提出四个研究假设,分析组织能力与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我国200家制造企业邮寄调查问卷,文章收集整理了112组相关数据。多元回归结果显示,组织能力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正相关。最后,文章提出管理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显著地改变着陆面水循环特征和水资源安全。但是,科学界对陆地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仍缺乏系统深入研究。  土壤湿度是陆地水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陆地和大气之间水汽和能量交换过程中的重要因子。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土壤湿度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也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土壤湿度观测资料极为缺乏。王国杰介绍说,近几年,国际水文与遥感学界致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很多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社会事业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针对这种状况,1986年起,国家开始推行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经过30余年持之以恒地推进,实验区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环境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型城市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团队勇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