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复”叙事的小说阅读内容重构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47863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重复”的叙事技巧在经典的小说作品中常常出现。“重复”往往不仅拓展了作品的时空,而且能帮助读者进行审美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体式,注重“重复”的叙事特点,进而有效地对小说内容进行重构。本文结合2021年高考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题选取的《石门阵》一文,谈一谈“重复”叙事的艺术特点和多样化的艺术效果,以及如何有效重构小说类文本的内容。
  关键词 “重复”叙事;小说;内容重构
   阅读是读者、文本、作者三者之间产生心灵交流的过程。接受美学指出文本是读者进行再创造,获得审美体验的载体。小说作为一种特殊文学体式,它运用虚构的笔法,建立多元的与他人交流的场域,进而拓展多元的含义空间。在这其中,作者往往采用“重复”的叙事来增加故事的曲折性、人物的丰富性、主旨的深刻性。
  “重复”叙事是在文学作品中把要叙述的内容多次进行叙述。它一般包括事件的重复、话语的重复等,这种手法拓展了作品的结构,丰富了作品的意义。在现代小说和经典的影视作品中,“重复”叙事往往被成功地加以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叙事学理论,引导学生抓住“重复”的叙事技巧,帮助学生构建小说的阅读图式,重构小说阅读内容。下面,笔者从2021年新高考语文试卷I中选取的《石门阵》这篇小说说开去,具体从结构、描写、语言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重复”的叙事技巧在小说类文本中的具体运用以及表达效果。
  一、抓住结构重复,体悟叙事张力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在情节结构上采用重复的手法。在反复出现相类似的情节中,强化作品的典型的结构方式,从而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傳统小说《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中“三打”的结构,看似“重复”,实则让小说情节更加地厚重饱满。
  首先,画出小说情节图,发现“重复”。经典的作品往往在情节设置上跌宕起伏,“重复”的叙事技巧也隐藏其中。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会理清故事情节,绘制情节脉络图,从而发现“重复”的手法,体会作品结构的跌宕起伏。比如,2021年新高考I卷《石门阵》延续了2019年全国高考Ⅰ卷阿城的小说《赵一曼》的命题方式,两篇作品同属于革命文化主题的作品。但是这篇小说比《赵一曼》的叙事技巧更为复杂。主要体现在,整篇小说作者采用了一种“套中套”的结构模式。小说运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事结构,采用分层讲述的形式叙述故事情节。在考试过程中,考生需要画出情节图,理清大故事、小故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学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故事:王木匠讲故事——石门阵摆退鬼子兵;小故事:胡老三的口说故事——农民救国击退日本鬼子。小说大故事取材于小故事,小故事暗藏在大故事之中。同时,小说为了避免平铺直叙,在叙事结构上又多次重复事件。具体如下:王木匠将《三国》石门阵(引子)——王木匠百姓击退日本鬼子,胡老三叙述“苏家峪、洪子店木门被烧”。由此,从开篇的设置故事悬念,到主体部分延展跌宕,再到结尾处重复之语,小说运用重复叙事的技巧,让故事更加真实,情节更加起伏跌宕。
  其次,体悟重复的结构的延宕效果。小说为了
  拉长故事的节奏,往往故意采用“重复”的手法,放缓故事的叙述速度,增加故事内涵的深度。《石门阵》这篇小说故事情节、人物都相对来说较为简单,通过一个平民人物王木匠讲述众人布阵退却日本兵的故事。由于采用了“重复”的叙事技巧,作品在阅读上显出了波澜起伏,彰显了叙事的力度。比如,作品没有直接叙述“石门阵”的故事,而从《三国演义》说起,有效地延宕了故事情节;主体部分穿插胡老三讲述的故事,拖延了小说情节的高潮;结尾处不直接说百姓众志成城、齐心合力抗敌,而是重复王木匠的手,细化了故事的枝节。这些“重复”的情节设置,故弄玄虚,强化了故事的前奏,遮蔽了作品直白的价值取向。这种艺术手法在课内文本中也常常出现,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重复的艺术结构,体悟出作品背后的深层内涵。比如,《祝福》中通过三种形式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让故事情节不断递增、高潮迭起。具体表现为:1.“我”讲祥林嫂的故事;2.卫老婆子讲祥林嫂的故事;3.祥林嫂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三者之间不断地交叉,内容互相补充、互相印证,让情节在跌宕起伏中向前发展。
  二、抓住描写重复,丰富叙事内容
  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会在人物的刻画中反复使用“重复”,增加人物的典型性,丰富文中的叙事内容。在阅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的重复,细细品味,体悟作品的精妙。
  首先,抓住人物描写“重复”,体悟人物的神韵。小说作品往往借助典型的人物形象,表达出作品的深意。在这当中,作者一般会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运用“重复”的描写,来突显人物。《石门阵》这篇小说无论是个体“王木匠”,还是群体的“听众”,作者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重复”的描写。比如:
  1.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2.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可见,这两处描写看似“重复”描写王木匠的“手”,但是存在典型的差异。学生需要根据两处“重复”描写,找出在文本中的具体位置,从而落实它们的艺术效果。通读作品,学生可以得知:第一处意在交代王木匠的身份,描写用笔很简,重点是表现王木匠的“手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故事的真实性。第二处重在指出王木匠这双手不仅仅是干木匠手艺的,更重要是还可以保家卫国,从而升华主题,使小说意味深长。同时,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还多次描写了听众听故事的面孔,具体如下:
  说到了这里……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可见,作者重复描写众人的面孔,故意从故事叙述中淡出。这些都是为了舒缓故事的节奏,为叙述故事蓄势。比如,《边城》中二老对翠翠说的“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喊救命”;《祝福》中鲁四老爷“皱眉”的行为;《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两次对“读书”问题的回答等,都采用了此类手法。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的“重复”,学会分析其艺术效果,同时学会巧妙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注重意象“重复”,开掘叙事深度
  所谓的“意象”重复是指在作品中多次涉及意象,进而构成作品的线索。经典的作品往往赋予意象以特殊的含义,从而达到突显作品主题的作用。在阅读的时候,学生需要善于捕捉“重复”的意象,抽丝剥茧,剖析出内涵。
  紧扣“重复”意象,体悟深层意。文学作品中多次使用“重复”的意象,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独具匠心地创造。在阅读中,教师需要抓住“重复”意象,求同存异,体悟深层的意蕴。《石门阵》中多出现“石门”这一意象,凸显出小说的主题。学生可以需要梳理出文中重复的门,分门归类,进而从不同层面解读其含义。具体为:家门→以石门阵方式来斗争→保大门(国门)。作品中反复出现“门”,由家门到国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彰显出人民坚决抗日的家国情怀。重复的意象让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密,主旨更加多元化。
  同样,“重复”的意象在经典小说中经常被使用。《边城》中多次出现“虎耳草”这一意象;《百合花》中多次出现那条绣有百合花的被子等等。教师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抓住这些“重复”意象,分析其在叙事深度、叙事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说作为高考中常见的考查文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叙事学理论,系统梳理并且掌握小说叙事的特色,从而全面地解读作品。
  [作者通联:江苏高邮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一些微型课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分别从课程设计、学生活动、导语、板书等方面对微型课的教学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结合教学评价标准对微型课的讲授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關键词 微型课;课程设计;学生活动  微型课的特点在“微”,授课时间一般是15分钟,答辩5分钟,常常在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职评晋升、能力评估等方面以其方便快捷而备受青睐。近期听了一些老师的微型课,很有感触。在此分享
小库尔特·冯内古特他本人亲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因而其大多数作品都以二战时期为背景,书写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痛灾难和无法磨灭的阴影。研读冯内古特的作品,会使读者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有更好的认识。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冯内古特的《茫茫黑夜》,对战争下的“价值扭曲”“自我丧失”以及“黑色幽默”进行了阐释和说明,使读者在以后的阅读中,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二战后西方世界的作品有更深的感悟。 
关于《荷塘月色》的研究文章可谓汗牛充棟,但似乎很少有人从文气这个角度来进行探究。其实,作为文章大家,朱自清的散文是很注重文气贯通、一气呵成的。  《荷塘月色》里有两处贯通文气的“忽然想起”,是很值得揣摩的:  第一处在文章第一段的开头第二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从这里来看,作者“心里”的“颇不宁静”程度可
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失意并没有消减他文学创作的动力,也许是“穷而后工”,他接连写下两篇散文佳作:《赤壁赋》与其姊妹篇《后赤壁赋》,前篇写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即农历七月十六,后一篇在“是岁十月之望”,前后篇的写作时间仅相差不长不短三个月,皆以“赤壁”为游览地点,苏轼可谓对“赤壁”情有独钟,他所去的赤壁是否为真正的“三国战场”,作者并不深加考证,只取其“赤壁”之名而寄托自己的心意,将其作为感情促发
小说因其情节性强,所以往往阅读起来很轻松,学生也喜欢读。但喜欢读是一回事,能否读懂又是另外一回事。涉世不深、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未必能准确地领悟小说的主旨、情感等,因此在解题时错误频出,甚至南辕北辙,作为教师也常常百般无奈、苦无良策。如何帮助学生读懂、读准、读透小说,精确地把握小说的真谛,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也是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必由之途。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发现采用比较阅读的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后三个单元都是经典散文,有的侧重审美鉴赏,作品中有大量的形象性的描绘,有利于学生获得美感和认识上的提高,对写作能力也会有山石攻玉之效;有的作品重视行文逻辑,讲究章法的开合照应、衔接转换,学生在梳理文脉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感情脉络;还有的文本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作家自由创作的精神。选文皆是经典佳篇,学生通过认真研读,可
担负着母语教学任务的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除了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其中。新高考改革后,学校增设各类选修课供学生走班学习,于是语文选修课也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我校开设的《京剧唱词鉴赏》选修课,不仅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和语感、联想与想象、审美鉴赏与体验、感悟欣赏与评价等方面极大地助力了语文教学,还使学生获得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增强
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印度诗人泰戈尔驰骋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艺理念等方面,创造出不朽的传世之作。仅以他的创作中篇幅最为短小的散文诗而言,就可见其深厚宽广。从数量上看,沉沉十三卷,洋洋近千篇。从内容来说,远自《吠陀》《奥义书》的古奥哲理,近至近代西欧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印度遭受殖民统治的满目疮痍和印度人民的不屈抗争,都蕴含其中。特别是绵亘印度几千年的文明史、脉脉不绝
一、学科融合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要求  顾名思义,“学科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多种学科,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人们很早就发现,学科融合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因为学科融合可以让学习者获得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为创造性思维奠定重要基础;此外,多学科融合能突破单学科思维方式的束缚,形成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核心素养”概念出现之前,“学科融合”的实践早已有之。  核心素养概念从诞生开始就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知名作家、导演、制片人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该部作品在出版十二年后经历了影视翻拍,影片展示的苦难意境与内蕴的自由希望真谛使其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在人类影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影片的享誉全球源自原著本身的文学光辉。得益于作家导演编剧一体的身份,作者斯蒂芬金在处理故事情节,构造冲突对抗,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巧。本文试从写作手法方面进行剖析,一探这部小说的文学技巧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