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你我同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uowei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印度诗人泰戈尔驰骋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艺理念等方面,创造出不朽的传世之作。仅以他的创作中篇幅最为短小的散文诗而言,就可见其深厚宽广。从数量上看,沉沉十三卷,洋洋近千篇。从内容来说,远自《吠陀》《奥义书》的古奥哲理,近至近代西欧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印度遭受殖民统治的满目疮痍和印度人民的不屈抗争,都蕴含其中。特别是绵亘印度几千年的文明史、脉脉不绝的宗教观念,以及泰戈尔本人特色鲜明而又极具代表性的泛神论思想,更是显而易见。
  捧读泰戈尔的散文诗,我们能感悟到那深沉广博的爱——这爱,与你我同在。
  一、纯洁宁静的童稚之爱
  在《新月集》中,泰戈尔以清新淡雅的诗句描写儿童的生活和思想,揭示儿童只能朦胧感受却无法清晰表述的内心秘密。在他的笔下,儿童世界犹如一弯新月,洁白宁静,晶莹秀美。诗人则如摇篮边慈祥的母亲,关爱地俯视着,轻柔地抚摸着,幽婉地吟唱着。那幽微的歌声,饱含深沉关注和热切希望,在静谧的夜空中飘荡。
  孩子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是想要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他渴望“被妈妈亲爱的手臂拥抱”,因为他知道:“有无穷的快乐藏在妈妈的心的小小一隅里。(《新月集·孩童之道》)”诗中,孩子来到人世的目的,被泰戈尔描述成为了乞求母爱。尽管许多成年人因生活的驱使而终日奔波,早已淡忘了孩提时期的感受,难以像泰戈尔这样体会这童心的纯净,但人们仍然可以随时觉察到儿童需要呵护,需要关爱,孩子的世界,是充满爱的世界。
  《新月集》引领我们进入儿童的世界,使我们同孩子一起游戏,一同幻想。我们同孩子一起追问:花儿为什么那样殷红?草儿为什么这般碧绿?为什么潺潺小溪总是往低处流淌?为什么黄灿灿的向日葵老是仰望太阳?大海深处可有人类居住?高山背后是什么模样?我们用细沙修建城堡,让海浪一次次将它们冲毁;我们用枯枝搭筑高楼,任罡风一阵阵把他们卷扬。我们忘却了尘世的烦扰,也忘却了我们自身,不由自主地分享着儿童的快乐,分担着他们的疑惑,伴和着清脆悦耳的童音,在茂密的山林间,在洁净的沙滩上,为今天,为将来,为弥漫在童心世界里那爱的晨雾,无拘无束,放声歌唱。
  这是一个童稚的世界,这是一个理想的天国。在这儿,没有尘埃,没有污秽,没有邪恶,没有成人世界的猜忌欺诈、贪婪残暴,惟有质朴和纯真,更有着神奇美丽、稚气盎然的幻想;孩子想象自己是云朵,是波浪,他亲昵地对妈妈说:
  我做云,你做月亮。
  我用两只手遮盖着你,我们的屋顶就是青碧的天空。……
  我是波浪,你是陌生的岸。
  我奔流而进,进,进,笑哈哈地撞碎在你的膝盖上。(《新月集·云与波》)
  童稚之爱是那么轻盈,像薄雾混和晨曦弥漫在林间;是那么晶莹,似露珠在草尖上闪耀。无边的母爱浸润着稚嫩的爱的心田,绽开了朵朵瞻波伽,凝聚成一片片爱的云。泰戈尔愿融入这欢乐的爱的世界,他由衷地叹息:“我愿我能在我孩子自己世界的中心,占一角清净地。(《新月集·孩子的世界》)”他更愿世人像他一样,不受雇于帝王,不受雇于富翁,不受雇于美妇。他要世人回到爱的阳光下,弃绝尘世的买卖,弃绝权势、财富和情欲,遨游在爱的海洋里。他要人们遥望“黑沉沉的大地”上“夜晚的灯”,倾听“母亲的心”,凝视“年轻轻的生命”,细心品味母亲和孩子的“满心欢乐”,深刻感悟“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
  泰戈尔看到,在成人的世界里,大地凄凉而又荒芜,遍布重重陷阱,社会邪恶而又污浊,浸染着斑斑血泪。但是,他更看到,每一个成年人都经由孩童而长大,他们尽管目睹过人间的惨烈,体验过尘世的喧嚣,早已身心交瘁、伤痕累累,但在心灵深处的一隅,总隐藏着那一份童心。泰戈尔意欲以儿童柔嫩的爱去触动这小小的角落,让它苏醒。他的《新月集》,就是要用新月的清辉播洒这柔美的爱,去温暖成年人逐渐冰凉的心。他谆谆嘱咐着新月般清纯的孩子:
  我的孩子,让你的生命到他们当中去,如一线镇定而纯洁之光,使他们愉悦而沉默。
  我的孩子,去,去站在他们愤怒的心中,把你的和善的眼光落在它们上面,好像那傍晚的宽宏大量的和平,覆盖着日间的骚扰一样。
  我的出席人,让他们望着你的脸,因此能够知道一切事物意义;让他们爱你,因此他们能够相爱。(《新月集·孩子天使》)
  用儿童纯洁宁静的爱去唤醒成人沉睡已久的爱心,用和平宁静去覆盖争斗喧哗,这就是《新月集》的真谛之所在。
  二、温馨美妙的恋人之爱
  如果说,随着岁月的流逝,童年的欢快神奇会渐渐淡忘,只偶尔在成人心中激起一片涟漪,那么,哪怕历经沧桑,爱情的温馨美妙却总能在成年人心中掀起排空巨浪,让人刻骨铭心。在《园丁集》中,泰戈尔以出神入化的诗句描述恋人心灵深处的感受,揭示爱情世界的隐秘,“让爱恋融入记忆”。
  在泰戈尔笔下,爱情世界犹如至高无上的女王所拥有的世上最美丽的花园,柔和的春风徐徐吹来,清凉的夜露悄悄落下,繁花盛开,花瓣上露珠滚滚欲坠。泰戈尔本人则委弃女王赐予的宝剑,不再做新的征讨,不企望建树丰功伟绩,只请求当一个辛勤的园丁,用心泉中汩汩涌出的爱的清流,浇灌出姹紫嫣红的奇花异草。
  在《园丁集》里,诗人用美轮美奂的诗句纺织成芬芳鲜艳的花环,献给相亲相爱、相思相念的情侣;在霞光映红的村落里,在夜色葱郁的篱笆旁,在月光斑驳的榕树下,在印着汲水姑娘湿漉漉脚印的河岸上,明亮的双眸闪烁着羞怯,妖艳的双唇绽放出妩媚,清脆的脚镯蕴含绵绵情意,丁零的环佩透露脉脉温馨;初恋的羞涩、幽会的颤栗,新婚的喜悦、思念的酸楚,相依相偎的甘甜、相亲相爱的欢娱,欲罢不能而肝肠寸断、生离死别而撕心裂肺……所有这一切,不可能用眼看见,不可能用耳听见,只能用我们的心去体会、去感悟。
  《园丁集》描述的爱情是那么质朴,那么纯真。在这里,“没有超越现实的神秘;没有对不可能的事物的强求;没有藏在魅力背后的阴影;也没有在深处的探索”,它决绝了狡黠和欺诈,摒弃了贪婪和占有,放逐了庸俗和情欲。它平凡而又奇妙,温馨而又潔净,“像歌曲一样单纯。(《园丁集·16》)”   《园丁集》歌颂的爱情是那么美好和崇高。在这里,没有猜疑,没有忌恨,不掺杂世俗的利害关系。爱恋的人儿心心相印,奉献出真诚的爱,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奉献出生命:
  心就是为了交给别人,伴随着一滴眼泪和一支歌曲,我的爱人。(《园丁集·27》)
  让你的爱伴我一生,就像音乐永远伴着竖琴。最终,我将用我的生命,连同你的爱情,奉还给你。(《渡口·55》)
  《园丁集》赞美的爱情是那么深沉和隽永。在这里,泰戈尔用饱含哲理、令人悦服的诗句告诉我们:爱情可以改变人生,使生活如艳阳般灿烂,似星空般宁静;爱情可以改造世界,“得到爱情的世界,就像一切森林闻到春天的气息,都披上了鲜花绿叶而欢欣鼓舞。(《渡口·67》)”
  三、恬静和谐的自然之爱
  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不能不惊叹大自然对人类的偏爱:给予人类以清泉和食粮,供人类生长繁衍;赐予人类以智慧和思想,使人类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惋惜人类的以怨报德;自称大地的主人,要做王中之王,肆意攫取,疯狂掠夺,并且仅为一己私利就互相残杀,使生灵涂炭,江河淌血。
  泰戈尔“从万物的愁苦中”听见了“永恒母亲的呻吟”。他看到“当人是兽时,他比兽还坏”。出于“因为我爱这片土地”,也出于“世界以它的痛苦和我接吻,而要求歌声做报酬”,泰戈尔创作了《飞鸟集》和《游思集》。他要用他的歌声“如一柄利刃,直刺入市井喧扰的中心”,以警醒世人,引导世人进入“一个蜜蜂嗡鸣、鸟儿啁啾的世界”“这个阳光熙和的绿的世界”。他呼唤人们带着爱去与大自然相会,“看着摇曳的树枝,相念着万物的伟大”,倾听“天空俯身在地平线上,对着大地低声细语”。他深沉地诉说自己面对大自然时的真切感受:
  我的思想随着这些闪耀的绿叶而闪耀着,我的心灵接触这目光也唱了起来;我的生命因为偕了万物一同浮泛在空间的蔚蓝、时间的墨黑之中,正在快乐呢。(《飞鸟集·150》)
  泰戈尔把大自然奉为与人类同等的具有生命的实体。在他笔下,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溪流,都具有生命,都蕴含灵魂。“阳光亲吻着森林害羞的阴影(《游思集·Ⅱ28》)”“明月和那湖泊的闪烁的宁静在交换眼皮”“群鸟的欢歌在向静谥求爱(《游思集·Ⅱ33》)”狗和小鹿“正在用完全陌生的言语竭力表达爱慕之情(《游思集·Ⅲ20》)”“世界已在早晨敞开了它的光明之心(《飞鸟集·149》)”。他认为,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大自然的生命,人才能真正认识生命的本质,才有确切感受生命的节律;只有投身入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找到通向“无尽际的幸福之海的道路(《爱者之贻·35》)”。
  泰戈尔找到了这条道路,他来到无尽际的幸福之海的沙滩上,用他的“心之碗”浸入爱的海洋,使他的心之碗“充满了爱(《飞鸟集·170》)”。他满载而归,欣喜异常,“像一头麝鹿一样在林荫中奔走,为着自己的香气而发狂(《园丁集·15》)”。他把海岸的珍宝带回人间,“把小小的礼物留给我所爱的人——大的礼物,都留给一切的人(《飞鸟集·178》)”。这“大的礼物”,就是爱。
  泰戈尔让我们感悟到,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本来就是一体,大自然无限的生命通过人有限的生命而得以表现,人有限的生命存在于大自然无限的生命之中。与大自然融洽相处,坦然面对,人的心会纯净,会充盈着爱意,会体察到安怡:“展现在我眼前的大千世界是如此的纯朴,在我与这位永恒的陌生人邂逅相遇之际,它使我的心田充满了挚爱和亲切的安怡。(《游思集·Ⅲ2》)”
  四、浸透哲理的生命之爱
  泰戈尔在散文诗中所抒写的情怀,无论是对新月般纯净的儿童的爱怜,还是对繁花般妖艳的恋人的赞美,以及那如飞鸟眷念山林、游子思归故里般对大自然的迷恋,都是对生命之爱的歌咏。就连他虔诚地奉献给神的《吉檀迦利》,说到底,也是在静寂的冥坐里,面对心中的神所吟唱的“生命的献歌(《吉檀迦利》)”。
  泰戈尔对生命之爱的歌咏,凝聚着印度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浸透了深邃而又浅显的哲理。婆罗门教的经典《奥义书》记载了古代印度人民对爱的理解,泰戈尔对此加以阐发,他说:“世界是从爱而生的,是靠爱维系的,是向爱运动的,是进入爱里的。宇宙之创造便是爱,人生之目的也是爱。”由古印度哲人释伽牟尼开创的佛教,其基本要义也是慈悲为怀,普爱众生。泰戈尔出身在宗教意识浓烈的梵社领袖家庭,生活在以宗教意识为特色的印度文化氛围中,从小受宗教意识的熏陶。他说:“这刚强的慈悲已经紧密地交织在我的生命里。(《吉檀迦利·14》)”他畅饮印度宗教文化酿制的醇厚琼浆,陶醉于生命之爱的烈酒,吟唱生命之爱的赞歌:“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园丁集·283》)”
  泰戈尔向世人昭示,爱不是虚无,不会凭空产生,“爱,在这光明与黑暗循环的战争舞蹈的中心诞生(《游思集·Ⅱ28》)”。爱需要帮助,需要人们用一切乃至生命去维护。他对神说:“用你的生命把爱的灯点上罢。(《吉檀迦利·27》)”他要我们用生命把爱的灯点亮,用光明驱走黑暗,使爱顺利诞生,茁壮成长,直至扩展到“整个世界和无限的空间(《游思集·Ⅰ27》)”。
  在浸濡印度文化精华的同时,泰戈尔也深受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在散文诗中一再地呼唤欧罗巴的God(上帝)。他认为,爱是人生之本,暴力是万恶之源:“上帝的巨大权威是在柔和的轻风里,而不是在狂风暴雨之中。(《飞鸟集·151》)”他反对暴力,宣扬博爱,主张“非暴力抗恶”。因此,他没有投身入如火如荼的抗暴斗争,而宁可用自己饱醮情感的笔墨,泼洒浸透哲理的诗句,以启迪、教诲、劝导世人。他说:“我要从我的心中驱走一切的罪恶,使我的爱开花。(《吉檀迦利·4》)”这被驱走的“一切罪恶”,绝不是隐藏在泰戈尔的心里的,而是蛰伏在世界各个角落。它们透过泰戈尔的眼,直刺泰戈尔的心,使他永远无法平静。而能驱逐这一切的,惟有爱的花朵。他要用自己的爱去唤醒世人的爱心:“我们醒了,却知道我们原来是相亲相爱的。(《飞鸟集·9》)”
  正如泰戈尔所说:“冬天已经过去,白天渐渐变长。(《游思集·Ⅲ200》)”“我的一切幻想会燃烧成快乐的光明,我的一切愿望都将结成爱的果实。(《吉檀迦利·73》)”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当我死时,世界呀,请在你的沉默中,替我留着“我已经爱过了”这句话吧。(《飞鸟集·325》)
  我们参拜了泰戈尔笔下那博大深远、恬静美丽的爱之圣地,聆听了那爱的福音,终于明了:“生命因为付出了爱,而更为富足。(《飞鸟集·222》)”我们在心中默默地祈祷:愿——这爱,永远与你我同在。
  [作者通聯:贵州凯里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张华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学体式。其不论以记人为主,还是以记事为主,都要求交代明白,详略得当,线索分明。这就说明“记”要之于“叙”,“叙”就是叙述,而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表达方式,是各类文章写作的基础。叙述就是作者在文章或作品中对人事件、环境所作的交待、介绍和说明。客观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活动过程、变化情况,主要依靠叙述进行交代和介绍,于是,叙说和交代就成了叙
当读到《<指南录>后序》第六段末句——“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并由此读罢其后的第七段,我清晰地感知到伟岸的人物那“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永远发光”的形象,感知到思想的先驱那“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的精神,更感知到编者将它列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第一版块“烈士的抉择”第一篇,以旨在理解“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
在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有一颗耀眼的明珠,那就是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文的教学承担着上承传统文化、下启现代智慧的作用。长期以来,高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更多的将任务锁定在字、词、句的翻译与理解上,而这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学生掌握古诗文知识的需要,同时也瞄准了应试的需要。应当说面向考试评价是必须的,但是只面向考试又是不够的,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来到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大门之前,如何在古诗文的教学中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一些微型课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分别从课程设计、学生活动、导语、板书等方面对微型课的教学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结合教学评价标准对微型课的讲授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關键词 微型课;课程设计;学生活动  微型课的特点在“微”,授课时间一般是15分钟,答辩5分钟,常常在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职评晋升、能力评估等方面以其方便快捷而备受青睐。近期听了一些老师的微型课,很有感触。在此分享
小库尔特·冯内古特他本人亲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因而其大多数作品都以二战时期为背景,书写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痛灾难和无法磨灭的阴影。研读冯内古特的作品,会使读者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有更好的认识。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冯内古特的《茫茫黑夜》,对战争下的“价值扭曲”“自我丧失”以及“黑色幽默”进行了阐释和说明,使读者在以后的阅读中,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二战后西方世界的作品有更深的感悟。 
关于《荷塘月色》的研究文章可谓汗牛充棟,但似乎很少有人从文气这个角度来进行探究。其实,作为文章大家,朱自清的散文是很注重文气贯通、一气呵成的。  《荷塘月色》里有两处贯通文气的“忽然想起”,是很值得揣摩的:  第一处在文章第一段的开头第二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从这里来看,作者“心里”的“颇不宁静”程度可
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失意并没有消减他文学创作的动力,也许是“穷而后工”,他接连写下两篇散文佳作:《赤壁赋》与其姊妹篇《后赤壁赋》,前篇写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即农历七月十六,后一篇在“是岁十月之望”,前后篇的写作时间仅相差不长不短三个月,皆以“赤壁”为游览地点,苏轼可谓对“赤壁”情有独钟,他所去的赤壁是否为真正的“三国战场”,作者并不深加考证,只取其“赤壁”之名而寄托自己的心意,将其作为感情促发
小说因其情节性强,所以往往阅读起来很轻松,学生也喜欢读。但喜欢读是一回事,能否读懂又是另外一回事。涉世不深、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未必能准确地领悟小说的主旨、情感等,因此在解题时错误频出,甚至南辕北辙,作为教师也常常百般无奈、苦无良策。如何帮助学生读懂、读准、读透小说,精确地把握小说的真谛,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也是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必由之途。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发现采用比较阅读的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后三个单元都是经典散文,有的侧重审美鉴赏,作品中有大量的形象性的描绘,有利于学生获得美感和认识上的提高,对写作能力也会有山石攻玉之效;有的作品重视行文逻辑,讲究章法的开合照应、衔接转换,学生在梳理文脉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感情脉络;还有的文本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作家自由创作的精神。选文皆是经典佳篇,学生通过认真研读,可
担负着母语教学任务的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除了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其中。新高考改革后,学校增设各类选修课供学生走班学习,于是语文选修课也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我校开设的《京剧唱词鉴赏》选修课,不仅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和语感、联想与想象、审美鉴赏与体验、感悟欣赏与评价等方面极大地助力了语文教学,还使学生获得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