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认识语文教案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qiao0624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某些学校(尤其农村学校)在教学检查中存在侧重检查教师教案的现象,以是否符合统一的模式或者以教案的详略来评判教师的教学水平或态度。这种做法不符合教学实际,不利于教改,加重了广大教师的负担,同时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因学生、因教材制宜,澄清认识,站在全面提高教学水平的高度上看待问题。
  关键词:教案检查;模式化;教案详略;教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3-0047-02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研员,在近几年的“下乡调研”“推门听课”等各种活动中,我发现在不少初中学校(尤其是农村)领导和一线教师对教案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多数学校检查教学总要对教师的教案进行集中检查,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态度的重要依据。殊不知,这种检查无法保证对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原因有二:一是检查者总是用一种模式化的意识来评判教案,只要不符合这种模式就不被认可;二是检查者认为,教案上所体现的对教材的分析越细越好,或者文字写得越多越好,即为认真,否则极易引起误解。依我对教学理论的浅显研究和学习,认为这种认识不符合语文教学实际,亟待改善。
  一、关于教案模式问题
  走进许多学校,我们通常发现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用的教案都有统一的模式,但是“文无定法”,教学也一样,要从实际出发。教学上的每一个具体内容或每一具体情况都表现为不同的个体。同时,教材内容不同,特点不同,难易不同,教法当然也不相同。一名合格的教师,只要他深谙教学之道,对不同教材的处理当然会富于变化,而不会囿于某种固定的框框。同时,同一教材,教师不同,知识结构与擅长不同,教学也自会有别,而反映不同的教案设计也必会各不相同。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而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教学方案相同有时是必要的,有时不同也是必要的。因为教学本身应允许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创造,有所创新。这不仅不会妨碍教学,反而能有效刺激和促进教学。
  当然,这并非是对教案怎么写不需要提出规范要求,而是说这种要求应该是一些原则性的东西,而不是包教一切的具体模式。我们的目的是卓有成效地进行教学,因此,教案采取何种形式应不拘一格。那种把复杂的教学程式化的思想是一种只承认一般,不承认个别;只承认共性,不承认个性的僵化思想的反映。而教学设计恰恰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生制宜,因材设计,灵活施教。正如吕淑湘先生所言:“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所以,那些以模式作为评价教案,尤其是评价教学水平的做法是不妥的。
  二、关于教案的详略问题
  教案的详略同样也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即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而非越详越好。当详而略,则略中流于疏漏;当略而详,则详中不免繁琐。所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在同样能说明问题的前提下,总是以扼要为好。因为同是一定的内容,当其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以后,从结果看,学生总是很难记住缺乏概括的苛细的分析,倒是那些精要而醒目的东西才会让学生经久难忘。如有的老师讲鲁迅的《药》,最后围绕“药”这一贯穿全文四部分的线索概括为四个字:“买”“吃”“谈”“果”;将《项链》一课的情节总结为“借”“失”“还”三个字等。此类教案在反映对教材的分析上虽寥寥数字,却能以简驭繁,将复杂的课文揭示得一清二楚,谁能说这样的教案不是好教案呢?试想如果换成大量的文字说明,结果必会是另一番情景。何况对教材分析扼要的教案,不仅有利于理解与记忆,也能为学生活动(动手、动脑、动口)赢得足够的时间,使“少讲多练”变为现实。而那种对教材不分轻重、逐层解析的教案只能导致“满堂灌”,使学生置于被听讲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从教案的设计方面,精要远胜于详尽,从这个意义上说,盲目地提倡和称道分析苛细的教案也是不妥的。
  当然,这需要建立在对课文作全面、透彻的分析基础上,需要教师对课文有高度的认识与概括能力,并不是随便可以做到的。教学贵在胸有成竹,当一个老师对教材的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后,即使他的构思不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同样可以在教学中稳操胜券,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教师教学中都可以完全不要教案,而是说有无文字教案,特别是分析偏细的教案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熟悉教材和教法,提升自身的功底。如果不是这样,即使再详尽的教案也难以在教学中达到预期效果。据此,那种以文字多寡来判定教案和教学态度优劣的做法是不符合语文教学实际的,也是缺乏说服力的。
  不少教师为使教案能在检查中过关,使个人的教学得到认可,总是以检查者认定的模式来考虑如何评价和设计自己的教案,同时极力从文字上扩充,这就使本应严肃的教学成为一项毫无意义的应付检查的活动。这种做法给教师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这种情况也并非一时一地所有。以什么标准检查评价教师的教案,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关系到广大教师能不能在新形势下获得彻底解放,从而能不能为教学注入新生机的大问题。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有必要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模糊意识。
  【责任编辑 纪敏】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我们的美术课上,有大量艺术作品不断被展示和欣赏,但是很多河北省本土的民间传统工艺,如剪纸、年画、皮影等却很少被提及,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基于此,以蔚县剪纸为例,探讨传统工艺文化如何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探寻蔚县剪纸等民间技艺对我们现代教育的影响,这有利于美术课堂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也有利于践行新课标要求等。  关键词:蔚县剪纸;传统工艺;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
摘 要:把理念转化为行动,是个大工程。它相当于将科学发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尽管广大教师认识层面的问题基本解决,但操作层面的问题还很多。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为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提供了研讨的示例。  关键词:高中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7-0058-02    2010年8月1
1  星期天的早晨,父亲站在门口涮完牙,一进屋,正迎面遇上小妹扛着锄头下地去,她的手里还拿着家里的半导体收音机。小妹锄地喜欢把收音机放在几米远的地方,一边锄地,一边听里面一男一女讲授英语。小妹是个中学生,虽然营养不良,但掩饰不了她青春身体的生长。小妹是个懂事的孩子,每个星期回来,都泡在田地里,尽可能多地帮家里做点事。小妹是村里惟一在上中学的女孩子,许多人就不屑,认为在女孩子身上花钱是白搭。可母亲不
仿佛刚啄食完红宝石一般,它的嘴  坚硬、鲜红,从很久以前  飞过草原,就学会了一种婴儿般的叫声  身躯仍保持着黑色  只嘴,永远都像燃烧着  但从它的嘴里,也许仍能  找到一些完整的东西,一些未被烧毁的东西  散发着一种荒凉的味道  一只只红嘴鸦飞旋在村镇上空  放弃了属于个人的词语,在鸣叫  下面雪闪耀着平靜的光芒
摘 要:高中英语语法教学通常单调乏味,整个教学过程仍停留在教师讲解语法知识点,然后学生做练习巩固的层面上,教学活动设计单一、趣味性不强,语法教学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未能将所学语法知识准确、灵活地运用到写作及口语表达中。而将语法教学与写作有效结合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则可以有效改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乏味枯燥,从而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定语从句;语法教学;英语写作  中
摘 要:家长QQ群在加强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的沟通联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为此,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建群之前先“立规”,平时群里多“发声”,遇到问题要“亮剑”,使家长QQ群更好地发挥沟通、交流、学习、分享的功能,促进家校携手,共同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家长QQ群 家校交流 立规 发声 亮剑  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合力。
摘 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利用水平。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很难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结合具体课例,剖析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文字音像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误区,探讨并阐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文字音像资源的原则,这些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效都是有切实推动作用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文字音像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尚存在一些偏颇,我们应从课程的性质、目标、特点及其课堂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努力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策略;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8-0042-02    有效教学的实施需要许多条件,如社会的教育环境、学校的教学条件、教育者的素质、学生的知识水平等,也有许许多多
早先腊梅暗香浮动  一片葉子落了  过会早樱羞羞答答  又一片叶子落了  偌大的森林冬去春来  两片叶子落了下来  一片墨绿,一片嫩青  两片叶子落了下来  岁月静好,森林无恙  两片叶子落了下来  森林里落下两片叶子  这两片特别的叶子呀  像羽毛掉进了农家小院  像陨石砸在瞭望哨肩头  责任编辑 吴佳燕
摘 要:校长对教育的理解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式样,自觉的校长办自觉的教育。践行自觉的教育,校长要具有“教育家办学”的情怀;要成为办学思想的领导者;要学会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校长;感悟;办自觉教育;情怀与思路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21-03  2013年4月10~13日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和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