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够提高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度,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同时,有助于党员干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基于此,文章以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基本要义为切入点,对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进行分析,希望促进我国文化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形成的文化精髓,并蕴含丰富的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广泛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独特的“习式風格”,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运用研究,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1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的基本要义
首先,习近平对古文典籍具有深入的研究,是一位饱读诗书并且善于运用传统文化智慧的领导人,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且在治国理政中被大量应用,他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宣传上,要落到实处,有效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另外,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要加强实践,不断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用蕴含着传统文化智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凝聚力。
其次,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不断“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弘扬中国精神,推进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习近平“引经据典”、“讲故事”,形成独特的执政风格,推进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变,在推进文化强国战略方面,和前几位领导人的文化战略思想一脉相承,都坚持文化发展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彰显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民本思想”,都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大价值。
2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
2.1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
2016年,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引用了《诗经》的名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阐明创新在一个国家民族改革发展中的价值。“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展现出精炼的变易思想和创新意识。同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研讨班上,习近平引用传统“不日新者日必退”的传统文化智慧,指明改革创新是发展的生命源泉,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革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变革精神,各个历史时期都具有代表性的“变法”,无论是“商鞅变法”还是“王安石变法”,中华民族在追求和谐稳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这些改革变法立足于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国家实际,一大批农业改革的措施至今仍旧适用,改革中蕴含的思想对于解决我国当下面临的突出问题有重大价值。
2.2习近平政治思想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
习近平主席主要强调“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并推进以德治国,在建党95周年纪念会上,习主席提出干部要以德修身,注意自身的品行,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为政以德。另外,《之江新语》中多次提到“政德”,先“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要不断读书,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知行合一,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习近平系列讲话中也多次提到要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效应,用彰显道德正能量的榜样,引导社会的道德判断力,文艺发展也能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发挥彰显“德治”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力量。
2.3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
2017年,习主席在答记者问时提出:“我们的文化自信,首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革命建设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九大也提出了要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并坚持对先进文化的引领,提高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为新时期文化治国理政奠定基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当下时代国际间的斗争复杂而激烈,文化领域内的博弈越来越成为重要领域,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愈演愈烈,若要想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加大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创造转化,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获得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权。
2.4习近平社会理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
习主席在党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坚持人民利益的至高地位,让改革成果惠及全部人民。”在16年G20杭州峰会上,习主席社会历史新起点,要进一步促进公平共享,增进民生福祉,体现出习主席关心社会民生建设,在实践中明确要不断为人民谋福祉,民众是国家堡垒的建造者,发挥群众在国家建设中的力量作用。另外,“安民之道”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在实际行动上做到为民解决忧虑、去民之患,只有这样,人民生活才能安定,生产活动才有保障。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的重要思想渊源,希望国家各个阶层的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习主席治国理政思想,发挥模范作用,提高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形成的文化精髓,并蕴含丰富的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广泛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独特的“习式風格”,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运用研究,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1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的基本要义
首先,习近平对古文典籍具有深入的研究,是一位饱读诗书并且善于运用传统文化智慧的领导人,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且在治国理政中被大量应用,他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宣传上,要落到实处,有效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另外,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要加强实践,不断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用蕴含着传统文化智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凝聚力。
其次,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不断“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弘扬中国精神,推进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习近平“引经据典”、“讲故事”,形成独特的执政风格,推进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变,在推进文化强国战略方面,和前几位领导人的文化战略思想一脉相承,都坚持文化发展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彰显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民本思想”,都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大价值。
2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
2.1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
2016年,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引用了《诗经》的名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阐明创新在一个国家民族改革发展中的价值。“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展现出精炼的变易思想和创新意识。同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研讨班上,习近平引用传统“不日新者日必退”的传统文化智慧,指明改革创新是发展的生命源泉,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革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变革精神,各个历史时期都具有代表性的“变法”,无论是“商鞅变法”还是“王安石变法”,中华民族在追求和谐稳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这些改革变法立足于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国家实际,一大批农业改革的措施至今仍旧适用,改革中蕴含的思想对于解决我国当下面临的突出问题有重大价值。
2.2习近平政治思想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
习近平主席主要强调“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并推进以德治国,在建党95周年纪念会上,习主席提出干部要以德修身,注意自身的品行,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为政以德。另外,《之江新语》中多次提到“政德”,先“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要不断读书,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知行合一,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习近平系列讲话中也多次提到要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效应,用彰显道德正能量的榜样,引导社会的道德判断力,文艺发展也能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发挥彰显“德治”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力量。
2.3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
2017年,习主席在答记者问时提出:“我们的文化自信,首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革命建设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九大也提出了要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并坚持对先进文化的引领,提高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为新时期文化治国理政奠定基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当下时代国际间的斗争复杂而激烈,文化领域内的博弈越来越成为重要领域,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愈演愈烈,若要想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加大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创造转化,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获得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权。
2.4习近平社会理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
习主席在党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坚持人民利益的至高地位,让改革成果惠及全部人民。”在16年G20杭州峰会上,习主席社会历史新起点,要进一步促进公平共享,增进民生福祉,体现出习主席关心社会民生建设,在实践中明确要不断为人民谋福祉,民众是国家堡垒的建造者,发挥群众在国家建设中的力量作用。另外,“安民之道”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在实际行动上做到为民解决忧虑、去民之患,只有这样,人民生活才能安定,生产活动才有保障。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的重要思想渊源,希望国家各个阶层的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习主席治国理政思想,发挥模范作用,提高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