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但考场上,考生往往难以应对阅读试题,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共同探讨语文阅读教学问题。
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学生阅读是一个生疑求答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他还说:“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作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从课文反映生活的方式来看,初中语文大致可以分为论说性与叙述性两大类,前者偏重于阐释和证明;后者偏重于记叙和抒发。论说性课文共同的特点在于“顺序”、“过程”所外化的“结构”。针对这特点采取从“结构”入手的阅读方法。记叙与抒发都是以“事”为主要对象或主要依托,记事的不必说,写人的必写事,小说和戏剧的情节实际上是典型化了的“事”,抒情的则一定以“事”、“物”为依托。因此,“事”也就是阅读这类课文的突破口。
二、还给学生阅读的课堂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因此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等等;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 等等;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等等。课堂教学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合作研讨应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诵读、默读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三、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个性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老师闻说便敷衍了事地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但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老师这时可不耐烦了,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我们就不必去讨论了。”这位男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学生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此可见,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
四、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已》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已只说,《孔乙已》“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定尊于一说,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风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已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这样通过学生自已质疑,自已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一句话,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离不开师生的不断探索和共同努力。
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学生阅读是一个生疑求答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他还说:“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作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从课文反映生活的方式来看,初中语文大致可以分为论说性与叙述性两大类,前者偏重于阐释和证明;后者偏重于记叙和抒发。论说性课文共同的特点在于“顺序”、“过程”所外化的“结构”。针对这特点采取从“结构”入手的阅读方法。记叙与抒发都是以“事”为主要对象或主要依托,记事的不必说,写人的必写事,小说和戏剧的情节实际上是典型化了的“事”,抒情的则一定以“事”、“物”为依托。因此,“事”也就是阅读这类课文的突破口。
二、还给学生阅读的课堂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因此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等等;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 等等;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等等。课堂教学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合作研讨应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诵读、默读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三、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个性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老师闻说便敷衍了事地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但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老师这时可不耐烦了,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我们就不必去讨论了。”这位男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学生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此可见,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
四、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已》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已只说,《孔乙已》“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定尊于一说,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风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已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这样通过学生自已质疑,自已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一句话,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离不开师生的不断探索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