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 创造性 思维 培养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养成创新思维好习惯,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
近几年的中考出现的题目,也不再是完整的课本内容的肤浅再现。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存在有不注重语文知识延伸和拓展的教学弊端,从而导致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压抑和被动的现状,最终导致课堂效率一般,学了新课程观,我们应该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其实语文教学中很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是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往往是生活中一些现象的重复再现或正在实践的产物,语文反映了现实中的生活,而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反映出语文知识的根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注意文道结合,穿插做人的道理;应注重语文知识的合理拓展与延伸,甚至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合理迁移和渗透,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巩固好所讲授的课文内容,最终取得“事倍功半”的奇效,下面就据我从教多年语文教学的实际经验,阐述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是教师首先要做到熟悉教材。熟悉教材不但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标准,更是做好知识拓展的重要前提,熟悉好教材既能把握教材的主线脉络,又能做到知识拓展的准确性和专一性,例如在教学朱自清《春》时,应该了解作者赴英留学归来之后的1933年,作者经过了一场“精神危机”,几年的留学使他改变了心境、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明白了《春》的写作时间,对于我们把握作家的思想感情脉络,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是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从而最终设计好拓展的具体目标。二是做到师生双边都准备拓展材料。课文知识的拓展应以搜集充分的相关翔实资料为基础,离开广泛的正确的第一手资料,拓展的“质”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拓展效果,拓展前教师可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文献中的资料为自己“充电”,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脑上互联网,访问相关网站和网页搜集对此次拓展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并且教师准备的材料应该是最多、最典型且最具有趣味性的,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拓展时自己的主导作用也扮演的更成功,学生在交流时尽量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材料,师生认真倾听,最后才集体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充分得以体现,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好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充分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重要特质。拓展的方式很多,可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来灵活设计,我认为拓展可以在教学时,边教学边进行,还可以在课文结束时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把拓展放在课文结束时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把课文知识进行了延伸又能琯结全文,起到巩固作用,目前新版教材都在课后的思考练习中专门设计有知识拓展的相关题型,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可较好的迎合新课标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甚至还可以采取“知识小讲座”等形式进行开展,或者以实践性为目的进行“实地小考察”,这样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他们在感受中真正体会到文中内容的真实再现,这样既能调节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又能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
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给于公平、公正、和理的评价。只要是学生自己认真搜集来的真实资料,我们都应该给于最公正的评价,在拓展的整个过程学生不但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材料,而且还要把搜集的资料与大家进行交流,达到语文资源互相共享,所以我们的评价不但要客观、公正、公平,还要带有激励性,以学生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们的最终结果,激励他们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处处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从而积累更多的知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多启发指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目的。二是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趣。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思维的不同寻常性和标新立异,使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依常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对现行教材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适当向学生交代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创设一个与教材不同的新情景,使课堂教学带有开放性和探索性,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是导入新视角,启发学生发现新因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四是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育论理认为,知识获得的过程比获得知识的结论更重要,强调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它重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是一种开放的,以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注重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和规律。一方面,教师正面介绍思考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阐明思维的过程。在提问时学生不仅要说出答案,还要讲出思路,以便教师针对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指导。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总之要教育学生学会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突破,想前人所未想,创前人所未创。认真抓好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在综合、比较、归纳、分析等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造能力,才能把学生的思维个性引导发展为创造性思维。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率先垂范,以创新的精神投入教学工作之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敢于突破教材的束缚,善于对教材的某些内容进行改革善于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第1页第8行).
[2] 朱自清《春》.
【关键词】语文 创造性 思维 培养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养成创新思维好习惯,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
近几年的中考出现的题目,也不再是完整的课本内容的肤浅再现。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存在有不注重语文知识延伸和拓展的教学弊端,从而导致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压抑和被动的现状,最终导致课堂效率一般,学了新课程观,我们应该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其实语文教学中很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是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往往是生活中一些现象的重复再现或正在实践的产物,语文反映了现实中的生活,而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反映出语文知识的根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注意文道结合,穿插做人的道理;应注重语文知识的合理拓展与延伸,甚至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合理迁移和渗透,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巩固好所讲授的课文内容,最终取得“事倍功半”的奇效,下面就据我从教多年语文教学的实际经验,阐述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是教师首先要做到熟悉教材。熟悉教材不但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标准,更是做好知识拓展的重要前提,熟悉好教材既能把握教材的主线脉络,又能做到知识拓展的准确性和专一性,例如在教学朱自清《春》时,应该了解作者赴英留学归来之后的1933年,作者经过了一场“精神危机”,几年的留学使他改变了心境、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明白了《春》的写作时间,对于我们把握作家的思想感情脉络,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是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从而最终设计好拓展的具体目标。二是做到师生双边都准备拓展材料。课文知识的拓展应以搜集充分的相关翔实资料为基础,离开广泛的正确的第一手资料,拓展的“质”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拓展效果,拓展前教师可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文献中的资料为自己“充电”,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脑上互联网,访问相关网站和网页搜集对此次拓展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并且教师准备的材料应该是最多、最典型且最具有趣味性的,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拓展时自己的主导作用也扮演的更成功,学生在交流时尽量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材料,师生认真倾听,最后才集体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充分得以体现,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好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充分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重要特质。拓展的方式很多,可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来灵活设计,我认为拓展可以在教学时,边教学边进行,还可以在课文结束时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把拓展放在课文结束时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把课文知识进行了延伸又能琯结全文,起到巩固作用,目前新版教材都在课后的思考练习中专门设计有知识拓展的相关题型,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可较好的迎合新课标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甚至还可以采取“知识小讲座”等形式进行开展,或者以实践性为目的进行“实地小考察”,这样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他们在感受中真正体会到文中内容的真实再现,这样既能调节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又能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
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给于公平、公正、和理的评价。只要是学生自己认真搜集来的真实资料,我们都应该给于最公正的评价,在拓展的整个过程学生不但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材料,而且还要把搜集的资料与大家进行交流,达到语文资源互相共享,所以我们的评价不但要客观、公正、公平,还要带有激励性,以学生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们的最终结果,激励他们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处处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从而积累更多的知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多启发指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目的。二是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趣。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思维的不同寻常性和标新立异,使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依常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对现行教材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适当向学生交代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创设一个与教材不同的新情景,使课堂教学带有开放性和探索性,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是导入新视角,启发学生发现新因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四是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育论理认为,知识获得的过程比获得知识的结论更重要,强调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它重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是一种开放的,以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注重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和规律。一方面,教师正面介绍思考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阐明思维的过程。在提问时学生不仅要说出答案,还要讲出思路,以便教师针对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指导。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总之要教育学生学会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突破,想前人所未想,创前人所未创。认真抓好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在综合、比较、归纳、分析等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造能力,才能把学生的思维个性引导发展为创造性思维。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率先垂范,以创新的精神投入教学工作之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敢于突破教材的束缚,善于对教材的某些内容进行改革善于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第1页第8行).
[2] 朱自清《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