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肺结核疾病的防控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镇肺结核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肺结核疾病防控干预措施,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防控干预措施后,患者在疾病认知、查痰监测、系统管理、治疗依从性指标上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肺结核发病率高、传播性强,对人体危害程度大。通过加强防控措施进行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促进病情恢复。
【关键词】 肺结核 防控措施 应用效果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以肺结核最为常见。我国肺结核患者数量居全球第二位,因此疾病防控工作意义重大[1]。为了进一步探究该疾病的防控措施及效果,本文选取本镇内肺结核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社区内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肺结核患者102例,其中男性60例,占比58.2%;女性42例,占比41.2%。年龄在12—83岁之间,平均年龄(50.7±19.88)岁。对患者实施肺结核疾病防控干预措施,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
1.2 防控方法
1.2.1 完善管理制度
按照我国结核病防治指南的规定,制定并完善防控管理制度。落实疫情监测,掌握疫情的发展变化[2]。如果在学校等人口密集场所发现肺结核患者,及时报告疾控中心,调查流行病,筛查接触人员。本镇内的患者开展家庭筛查,避免发生聚集性疫情,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
1.2.2 实施健康教育
重视肺结核的健康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不是走过场和形式主义。重点工作放在患者和家属身上,保证随访教育时间在10分钟以上,使其了解肺结核的发生机制、治疗方案、日常预防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指导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到不随地吐痰、不对人说话,减少病原菌的传播。一旦出现治疗问题,及时告知责任医生。
1.2.3 开展病情追踪,镇内加强和疾控中心的联系,通过网络技术做好肺结核患者的追踪工作[3]。镇内的医生接到患者的追踪通知后,能够尽快和患者联系,健康教育后督促患者入院就诊,并将动态治疗结果报告给疾控中心。
1.2.4 加强病情治疗
医院对肺结核患者作出确诊后,要求镇内的指定医生作为责任医生实施规范治疗管理,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促进防控工作的顺利实施。尤其要指导患者如何正确治疗,加强服药监督,确保患者能够全程规则治疗。
1.2.5 工作技能培训
要提高镇医生的专业水平,每年定期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病情复查等。通过培训来提高社区医生监察患者治疗的重要性认识,能够更好地控制传染源,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软件,其中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05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结核防控效果
实施防控干预措施后,患者在疾病认知、查痰监测、系统管理、治疗依从性指标上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肺结核是常见的呼吸系统传染疾病,会引起低热、乏力、消瘦、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表现,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需要长期规则治疗才能够治愈。目前对该疾病的控制,主要是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4]。在乡镇内,必须依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方案,提高人们的疾病认知,指导督促患者科学治疗,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积极预防肺结核,减少疾病发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102例患者实施防控措施干预后,疾病认知、查痰监测、系统管理、治疗依从性均得到明显提升,和干预前差异明显。综上,肺结核发病率高、传播性强,对人体危害程度大。通过加强防控措施进行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促进病情恢复。
参考文献
[1]姜邦忠. 加强社区管理 提高肺结核疾病防控效果[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02(11):1218-1220.
[2]鲁玉平,孙焕然. 社区内82例肺结核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09(15):63-64.
[3]梁珏,李蜀,杨秀琏,等. 提高社区肺结核患者社会支持的护理干预[J]. 广东医学,2012,24(10):1586-1589.
[4]宋涛,梁志强. 社区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护理学报,2011,15(06):7-8.
【关键词】 肺结核 防控措施 应用效果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以肺结核最为常见。我国肺结核患者数量居全球第二位,因此疾病防控工作意义重大[1]。为了进一步探究该疾病的防控措施及效果,本文选取本镇内肺结核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社区内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肺结核患者102例,其中男性60例,占比58.2%;女性42例,占比41.2%。年龄在12—83岁之间,平均年龄(50.7±19.88)岁。对患者实施肺结核疾病防控干预措施,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
1.2 防控方法
1.2.1 完善管理制度
按照我国结核病防治指南的规定,制定并完善防控管理制度。落实疫情监测,掌握疫情的发展变化[2]。如果在学校等人口密集场所发现肺结核患者,及时报告疾控中心,调查流行病,筛查接触人员。本镇内的患者开展家庭筛查,避免发生聚集性疫情,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
1.2.2 实施健康教育
重视肺结核的健康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不是走过场和形式主义。重点工作放在患者和家属身上,保证随访教育时间在10分钟以上,使其了解肺结核的发生机制、治疗方案、日常预防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指导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到不随地吐痰、不对人说话,减少病原菌的传播。一旦出现治疗问题,及时告知责任医生。
1.2.3 开展病情追踪,镇内加强和疾控中心的联系,通过网络技术做好肺结核患者的追踪工作[3]。镇内的医生接到患者的追踪通知后,能够尽快和患者联系,健康教育后督促患者入院就诊,并将动态治疗结果报告给疾控中心。
1.2.4 加强病情治疗
医院对肺结核患者作出确诊后,要求镇内的指定医生作为责任医生实施规范治疗管理,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促进防控工作的顺利实施。尤其要指导患者如何正确治疗,加强服药监督,确保患者能够全程规则治疗。
1.2.5 工作技能培训
要提高镇医生的专业水平,每年定期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病情复查等。通过培训来提高社区医生监察患者治疗的重要性认识,能够更好地控制传染源,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软件,其中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05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结核防控效果
实施防控干预措施后,患者在疾病认知、查痰监测、系统管理、治疗依从性指标上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肺结核是常见的呼吸系统传染疾病,会引起低热、乏力、消瘦、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表现,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需要长期规则治疗才能够治愈。目前对该疾病的控制,主要是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4]。在乡镇内,必须依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方案,提高人们的疾病认知,指导督促患者科学治疗,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积极预防肺结核,减少疾病发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102例患者实施防控措施干预后,疾病认知、查痰监测、系统管理、治疗依从性均得到明显提升,和干预前差异明显。综上,肺结核发病率高、传播性强,对人体危害程度大。通过加强防控措施进行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促进病情恢复。
参考文献
[1]姜邦忠. 加强社区管理 提高肺结核疾病防控效果[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02(11):1218-1220.
[2]鲁玉平,孙焕然. 社区内82例肺结核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09(15):63-64.
[3]梁珏,李蜀,杨秀琏,等. 提高社区肺结核患者社会支持的护理干预[J]. 广东医学,2012,24(10):1586-1589.
[4]宋涛,梁志强. 社区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护理学报,2011,15(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