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有机的生成过程。师生的相互作用过程大致可以描述为:教师根据观察了解学生的各种相关信息,经过分析、过滤形成一种较为客观的印象;接着,教师用相应的态度(即期待)作用于学生,而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会用自我判断来解释教师的态度,从而形成相对固定的学习目标,顺应教师的期待向前发展;教师受到学生反应的反作用力,于是再次给予学生新的期待;学生不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这种关爱和期待,自然会要求自己再接再厉,其潜能也就这样持续得到挖掘。
教师的期待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只要有期待在,学生就不会感到孤独;只要有期待在,学生就觉得学习生活是充满生机的,前途也会愈加光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期待策略,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对良好班风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认为在班主任工作中,定期给学生写鼓励性评语和与学生进行激励性谈话,是一项不错的管理举措。其实,教师与学生一样,也是期待的受惠者。当教师感受到学生真诚的态度、踏实的学风、美好的品德时,会感受到教师职业的乐趣和神圣,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师生之间就这样良性互动,构成一种和谐、挚爱的共处关系,又何愁教学效率不能提高呢?事实证明,受学生钟爱的老师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师生关系处得特别融洽,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是一个好的引导者和倾听者。学生往往也懂得以良好的操行和成绩来回报自己敬佩的老师。
有的教师可能会说:“我对学生训斥、处罚都是迫不得已的,其实是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啊!”不可否认,惩罚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对某些对象是有必要的。但人都有自尊,即便是学困生,又何尝没有渴望他人尊重的愿望?教育家杜威说,对于人来讲,最基本的情感需要便是被肯定、被尊重、被重视。如果学生面对的总是冷眼、呵斥、体罚,这无疑会打击他的自尊心,降低他对自身的满意度,影响其实现目标的信心。假如学生看到的是老师亲切的笑脸,听到的是老师循循善诱的教诲,感受到的是老师殷切的期望,也许就会“不待扬鞭自奋蹄”。
从教学实践看,教师实施期待策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性。首先,教师的期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其次,教师的期待要与学生的潜能发展方向相吻合。倘若教师信口开河,对一个五音不全的女生说好好练习就能成为歌唱家,对一个厌恶写作的男生说写写日记就有希望成为作家,这是不负责任的。最后,期待的设置要有阶梯性。可望而不可即或唾手可得的期待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那种跳一跳才摘得着的果子,才有吸引力,才有期待的价值。
技巧性。一方面,要注意期待的自然性。教师的期待不应仅仅是口头空洞的鼓励,而应是心灵的感化,含而不露的“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接受熏陶,自觉地在心中构筑希望和理想,并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另一方面,要注意期待方式的多样性。教师的期待可以说是无时不可用、无处不可施,课堂上、作业本上、日记本上、试卷上,都可以留下教师殷切的期望和拳拳的爱心。
持续性。教师的期待毕竟不是万能的,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学生自身的惰性和外部环境中存在的诱惑总在考验着师生的良性互动。对此,教师切不可半途而废,即使一时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也不必灰心丧气。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领悟、接受教师的期待需要一个过程,在行动中取得成绩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立竿见影。如果教师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期待策略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综合、灵活地使用,一切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为重。
期待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确实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充分认识、合理运用期待策略,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美国著名企业家玫琳凯·艾施曾说过:你要是能使一个人感到他很重要,他就会欣喜若狂,就能发挥冲天的干劲,小猫也会变成大老虎!因此,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掌握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育艺术,让期待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
教师的期待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只要有期待在,学生就不会感到孤独;只要有期待在,学生就觉得学习生活是充满生机的,前途也会愈加光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期待策略,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对良好班风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认为在班主任工作中,定期给学生写鼓励性评语和与学生进行激励性谈话,是一项不错的管理举措。其实,教师与学生一样,也是期待的受惠者。当教师感受到学生真诚的态度、踏实的学风、美好的品德时,会感受到教师职业的乐趣和神圣,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师生之间就这样良性互动,构成一种和谐、挚爱的共处关系,又何愁教学效率不能提高呢?事实证明,受学生钟爱的老师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师生关系处得特别融洽,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是一个好的引导者和倾听者。学生往往也懂得以良好的操行和成绩来回报自己敬佩的老师。
有的教师可能会说:“我对学生训斥、处罚都是迫不得已的,其实是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啊!”不可否认,惩罚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对某些对象是有必要的。但人都有自尊,即便是学困生,又何尝没有渴望他人尊重的愿望?教育家杜威说,对于人来讲,最基本的情感需要便是被肯定、被尊重、被重视。如果学生面对的总是冷眼、呵斥、体罚,这无疑会打击他的自尊心,降低他对自身的满意度,影响其实现目标的信心。假如学生看到的是老师亲切的笑脸,听到的是老师循循善诱的教诲,感受到的是老师殷切的期望,也许就会“不待扬鞭自奋蹄”。
从教学实践看,教师实施期待策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性。首先,教师的期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其次,教师的期待要与学生的潜能发展方向相吻合。倘若教师信口开河,对一个五音不全的女生说好好练习就能成为歌唱家,对一个厌恶写作的男生说写写日记就有希望成为作家,这是不负责任的。最后,期待的设置要有阶梯性。可望而不可即或唾手可得的期待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那种跳一跳才摘得着的果子,才有吸引力,才有期待的价值。
技巧性。一方面,要注意期待的自然性。教师的期待不应仅仅是口头空洞的鼓励,而应是心灵的感化,含而不露的“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接受熏陶,自觉地在心中构筑希望和理想,并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另一方面,要注意期待方式的多样性。教师的期待可以说是无时不可用、无处不可施,课堂上、作业本上、日记本上、试卷上,都可以留下教师殷切的期望和拳拳的爱心。
持续性。教师的期待毕竟不是万能的,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学生自身的惰性和外部环境中存在的诱惑总在考验着师生的良性互动。对此,教师切不可半途而废,即使一时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也不必灰心丧气。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领悟、接受教师的期待需要一个过程,在行动中取得成绩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立竿见影。如果教师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期待策略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综合、灵活地使用,一切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为重。
期待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确实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充分认识、合理运用期待策略,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美国著名企业家玫琳凯·艾施曾说过:你要是能使一个人感到他很重要,他就会欣喜若狂,就能发挥冲天的干劲,小猫也会变成大老虎!因此,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掌握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育艺术,让期待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