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将教材当作主要资源,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传递。这种方法已经不适应于新时代的历史教学,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历史是一门极具人文性质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能够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得多渠道的资源,从而增加历史知识积累。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出发,探索如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的拓展。
深入生活层面,补充生活案例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难以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接受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获取案例,让学生与历史知识产生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历史故事中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兴趣。
例如,在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候,我问学生:“同学们,之前有一款游戏非常火爆,很多人都在玩,叫三国杀,有同学玩过吗?”很多学生表示自己玩过这个游戏,对这个游戏中的人物和技能非常了解。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这个游戏里有哪些要素是与历史相契合的呢?有的学生回答,当他看到历史课本的时候,觉得非常熟悉,因为历史知识中的人物与自己玩过的游戏是一致的,而且在游戏中,对三国这段历史也进行了大量的描绘,因此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进历史教材中,去看看真正的历史和游戏中的历史是否一样。有的学生说,自己在玩游戏的时候,虽然对于三国这段历史不太了解,但是游戏中人物的技能名称中,可以学到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如从三国杀中吕蒙的技能名称“克己”里了解到了“刮目相看”“吴下阿蒙”和“白衣渡江”的典故。这些典故在历史教科书上没有出现,但是通过游戏的渠道,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历史知识,达到了拓展教学资源的目的。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补充生活案例,能够将历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信息渠道,获取网络资源
当前,信息技术实现了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很多学科教学中都应用了网络资源,拓大了教学范围,学生也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自主获取学习资源,从而使学习不局限于课堂上,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应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拓宽信息渠道,从互联网上获取更多的资源,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时候,我在网络上搜集了资源,为学生播放了与鸦片战争有关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视听环境下,对鸦片战争的史料进行更加广泛地了解,从不同层面了解鸦片战争。为了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课余时间观看纪录片,我将纪录片的链接发到了班级微信群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观看,如果在观看过程中有任何问题,或者想要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都可以在微信群中交流。有的学生在观看了纪录片之后,与同学在微信群中交流了自己的看法,纪录片从不同的角度对那段历史进行了了解,不仅能够对一些教材之外的内容进行补充,还对历史中涉及的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认识到历史不仅仅是书上印着的文字和图片,而是立体化的、有血有肉、实际发生过的故事。在网络资源的辅助下,學生获得了更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产生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发展。
强化思维渗透,完善情感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知识采用“死记硬背”的态度,不主动去理解,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背诵。实际上,在历史发生的过程中,不仅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事件更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使我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同感,还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倦怠。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补充情感上的资源,使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发展。
例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时候,我制作了PPT,在PPT上展示了《开国大典》这幅画,并让学生分析图画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有的学生说,从图画中,能够感受到庄严的氛围中蕴含着民族自豪感,这对于中国人民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具有时代意义。我为学生补充了当时的场景:“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所有围观的人民都在激动地鼓掌并且爆发出欢呼声,整个天安门广场都沸腾了,我们等这个日子已经很久了,那一天,就是中国人民共同的节日。”通过我的补充,学生也仿佛进入了当时的场景中,自己的情感仿佛也与在场的人民结合在一起,生出了骄傲感。通过完善情感资源,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总之,拓展教学资源,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从生活中、网络中、情感上取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深入生活层面,补充生活案例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难以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接受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获取案例,让学生与历史知识产生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历史故事中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兴趣。
例如,在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候,我问学生:“同学们,之前有一款游戏非常火爆,很多人都在玩,叫三国杀,有同学玩过吗?”很多学生表示自己玩过这个游戏,对这个游戏中的人物和技能非常了解。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这个游戏里有哪些要素是与历史相契合的呢?有的学生回答,当他看到历史课本的时候,觉得非常熟悉,因为历史知识中的人物与自己玩过的游戏是一致的,而且在游戏中,对三国这段历史也进行了大量的描绘,因此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进历史教材中,去看看真正的历史和游戏中的历史是否一样。有的学生说,自己在玩游戏的时候,虽然对于三国这段历史不太了解,但是游戏中人物的技能名称中,可以学到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如从三国杀中吕蒙的技能名称“克己”里了解到了“刮目相看”“吴下阿蒙”和“白衣渡江”的典故。这些典故在历史教科书上没有出现,但是通过游戏的渠道,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历史知识,达到了拓展教学资源的目的。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补充生活案例,能够将历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信息渠道,获取网络资源
当前,信息技术实现了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很多学科教学中都应用了网络资源,拓大了教学范围,学生也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自主获取学习资源,从而使学习不局限于课堂上,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应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拓宽信息渠道,从互联网上获取更多的资源,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时候,我在网络上搜集了资源,为学生播放了与鸦片战争有关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视听环境下,对鸦片战争的史料进行更加广泛地了解,从不同层面了解鸦片战争。为了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课余时间观看纪录片,我将纪录片的链接发到了班级微信群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观看,如果在观看过程中有任何问题,或者想要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都可以在微信群中交流。有的学生在观看了纪录片之后,与同学在微信群中交流了自己的看法,纪录片从不同的角度对那段历史进行了了解,不仅能够对一些教材之外的内容进行补充,还对历史中涉及的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认识到历史不仅仅是书上印着的文字和图片,而是立体化的、有血有肉、实际发生过的故事。在网络资源的辅助下,學生获得了更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产生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发展。
强化思维渗透,完善情感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知识采用“死记硬背”的态度,不主动去理解,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背诵。实际上,在历史发生的过程中,不仅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事件更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使我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同感,还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倦怠。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补充情感上的资源,使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发展。
例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时候,我制作了PPT,在PPT上展示了《开国大典》这幅画,并让学生分析图画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有的学生说,从图画中,能够感受到庄严的氛围中蕴含着民族自豪感,这对于中国人民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具有时代意义。我为学生补充了当时的场景:“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所有围观的人民都在激动地鼓掌并且爆发出欢呼声,整个天安门广场都沸腾了,我们等这个日子已经很久了,那一天,就是中国人民共同的节日。”通过我的补充,学生也仿佛进入了当时的场景中,自己的情感仿佛也与在场的人民结合在一起,生出了骄傲感。通过完善情感资源,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总之,拓展教学资源,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从生活中、网络中、情感上取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