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34-01
初中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注意力不稳定,持续时间短,听课时不易长时间集中在一个事物上;加之历史学科在初中是属于“边缘学科”,不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面对这种状况,初中历史教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主动性,出色的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教学就能获得成功。那么,该如何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上好第一节历史课
面对每一个新老师的教学方式,每一样新科目的好奇,学生是既兴奋又不安的。由此,我在接手一个新班级前,都会认真分析学生,认真备课,让学生从第一节历史课起,就有兴趣和期待。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兴趣重要的一步。
初一历史第一节课,我曾经一开始就让学生谈“你印象中的历史是什么?”。有的说“历史就是指那些很久很久以前的古董、文物等。”,“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历史是很遥远的事情”,“历史是外国的事情”,“历史是中国的事情”等等,答案很多,争论也大,学生兴趣自然很高。为了激发他们的思维,我再问“你们知道张飞,岳飞吗?在历史上,他们能一起交战吗?”,“你知道我们今天吃的玉米,红薯,烟等是何时才有的?是我们中国本土的东西吗?”带着疑问和好奇,大家热情而大胆的讨论、发言,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都期待着下一次的历史课。
二、上好历史导言部分
每一节课,教师的开场白,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动机很重要。我在上历史课,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远古人的生活时,针对导言部分中的图片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组:
1、这一幅彩图上画的是什么东西?
生猜测:盘子、碗、碟子……(注:初一同学刚刚接触历史,很难辨别图片)
2、上面有什么?
生答:符号、图案、线条、鱼、鸟……;
3、这反映了古人怎样的生活?
生猜测:打鱼、吃鱼、养鱼、用符号记数、人是由鱼变成的……
4、人可能是由鱼进化而来的吗?
学生大笑,却无人能回答(为学生留置了“人起源于什么”的悬念)。
5、人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呢?
生猜测:猴子、鲸鱼、鱼……(学生的猜测多种多样,调动了他们探究明白“人起源什么”的兴趣和热情)
6、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呢?
7、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一个个简单明了、互为联系的小问题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尤其对第一个、第四个和第五个问题特别感兴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探究欲望,由此师生开始了本单元的学习和探究过程。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生的心里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务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我们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里因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布设不同的教学情景,总的来说,我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是情趣结合。在教学中配合恰如其分的神色手势传情,以姿势助说话。譬如,我在讲述马克思出生的大事年表时,为了使学生便于记住,我在讲马克思诞生时,是这样讲述的:“一巴掌又一巴掌(1818),打得资本家呜呜地哭。”因马克思是在1818(一巴一巴)年出生,由于他的诞生,才有了后来的《资本论》,才揭露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所以说打得资本家呜呜地哭。在讲述“闭关锁国”政策时,我就叫学生把全部窗户关起来全部窗帘拉起来只开着前门,然后所有的学生站起来丛开着的前门向外看,之后让学生代表谈感受。这样,通过这些语句,配以适当的神色手势和姿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了“1818”这个重大的历史年份和“闭关锁国的危害”这个重大历史事件。
第二是情意结合。让学生“情于心而会于意。”譬如,在教学“虎门销烟”时,先让学生看有关录像片断,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或编故事复述。在譬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让学生观看《甲午风云》后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表演邓世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另一组学生表演李鸿章赴日本马关同伊藤博文谈判时的对白,学生兴趣很大。就这样在复述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领会了知识要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好。
第三是中外历史知识纵横,相互融会贯通。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做到了语言形象生动,感情充沛,中外历史知识从横,融会贯通,历史课就不仅会是一堂生动的情趣横生的课,而且会是一堂险象环生、扣人心玄的史实课。譬如: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时,美国为什么只签订《天津条约》而没有签订《北京条约》呢?这就设了一个悬念。再譬如:讲述“1898年,世界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为什么是德国首先瓜分中国而不是英国?层层设悬,步步紧扣,中外贯通使学生情趣横生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也会达到最大的效果。
四、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初中历史教材,尤其是川教版教材,有着学生易于接受的众多资源,教师应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辅助栏中的“写一写”,“记一记”,“读一读”,“想一想”等,我就叫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做,想,讨论;教材小字部分和“史海拾贝”,图片,地图,表格等,让学生阅读,识图,寻找。既缓解了一节课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疲软,又强行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中掌握知识,喜欢历史而学习历史。
对每一课,学习完又布置“学习反思”,选择人物进行评价,作为课外历史知识的扩展,也进一步的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历史与时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初中生对时事政治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一讲起时事,学生就来劲。这对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很有吸引力,同时又能使读书较好的同学开拓视野,积累知识。教师如果能恰当地将历史与时事结合起来,效果肯定不错。我在讲《南京条约》第三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时,联系中国当今的改革开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学生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再如:在学习《马关条约》割台湾,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回台湾,现在的台湾没有回到祖国怀抱的现实,台独分子的猖狂和分裂祖国史实;学习元朝和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时,联系08年西藏发生的“打,砸,抢”事件,让学生思考其行为的不对和分裂祖国的性质。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即把历史知识和学生所关心的时事结合起来,这不仅解决了他们对知识的疑惑,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总之,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因地、因人制宜,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初中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注意力不稳定,持续时间短,听课时不易长时间集中在一个事物上;加之历史学科在初中是属于“边缘学科”,不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面对这种状况,初中历史教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主动性,出色的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教学就能获得成功。那么,该如何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上好第一节历史课
面对每一个新老师的教学方式,每一样新科目的好奇,学生是既兴奋又不安的。由此,我在接手一个新班级前,都会认真分析学生,认真备课,让学生从第一节历史课起,就有兴趣和期待。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兴趣重要的一步。
初一历史第一节课,我曾经一开始就让学生谈“你印象中的历史是什么?”。有的说“历史就是指那些很久很久以前的古董、文物等。”,“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历史是很遥远的事情”,“历史是外国的事情”,“历史是中国的事情”等等,答案很多,争论也大,学生兴趣自然很高。为了激发他们的思维,我再问“你们知道张飞,岳飞吗?在历史上,他们能一起交战吗?”,“你知道我们今天吃的玉米,红薯,烟等是何时才有的?是我们中国本土的东西吗?”带着疑问和好奇,大家热情而大胆的讨论、发言,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都期待着下一次的历史课。
二、上好历史导言部分
每一节课,教师的开场白,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动机很重要。我在上历史课,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远古人的生活时,针对导言部分中的图片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组:
1、这一幅彩图上画的是什么东西?
生猜测:盘子、碗、碟子……(注:初一同学刚刚接触历史,很难辨别图片)
2、上面有什么?
生答:符号、图案、线条、鱼、鸟……;
3、这反映了古人怎样的生活?
生猜测:打鱼、吃鱼、养鱼、用符号记数、人是由鱼变成的……
4、人可能是由鱼进化而来的吗?
学生大笑,却无人能回答(为学生留置了“人起源于什么”的悬念)。
5、人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呢?
生猜测:猴子、鲸鱼、鱼……(学生的猜测多种多样,调动了他们探究明白“人起源什么”的兴趣和热情)
6、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呢?
7、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一个个简单明了、互为联系的小问题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尤其对第一个、第四个和第五个问题特别感兴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探究欲望,由此师生开始了本单元的学习和探究过程。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生的心里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务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我们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里因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布设不同的教学情景,总的来说,我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是情趣结合。在教学中配合恰如其分的神色手势传情,以姿势助说话。譬如,我在讲述马克思出生的大事年表时,为了使学生便于记住,我在讲马克思诞生时,是这样讲述的:“一巴掌又一巴掌(1818),打得资本家呜呜地哭。”因马克思是在1818(一巴一巴)年出生,由于他的诞生,才有了后来的《资本论》,才揭露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所以说打得资本家呜呜地哭。在讲述“闭关锁国”政策时,我就叫学生把全部窗户关起来全部窗帘拉起来只开着前门,然后所有的学生站起来丛开着的前门向外看,之后让学生代表谈感受。这样,通过这些语句,配以适当的神色手势和姿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了“1818”这个重大的历史年份和“闭关锁国的危害”这个重大历史事件。
第二是情意结合。让学生“情于心而会于意。”譬如,在教学“虎门销烟”时,先让学生看有关录像片断,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或编故事复述。在譬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让学生观看《甲午风云》后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表演邓世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另一组学生表演李鸿章赴日本马关同伊藤博文谈判时的对白,学生兴趣很大。就这样在复述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领会了知识要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好。
第三是中外历史知识纵横,相互融会贯通。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做到了语言形象生动,感情充沛,中外历史知识从横,融会贯通,历史课就不仅会是一堂生动的情趣横生的课,而且会是一堂险象环生、扣人心玄的史实课。譬如: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时,美国为什么只签订《天津条约》而没有签订《北京条约》呢?这就设了一个悬念。再譬如:讲述“1898年,世界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为什么是德国首先瓜分中国而不是英国?层层设悬,步步紧扣,中外贯通使学生情趣横生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也会达到最大的效果。
四、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初中历史教材,尤其是川教版教材,有着学生易于接受的众多资源,教师应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辅助栏中的“写一写”,“记一记”,“读一读”,“想一想”等,我就叫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做,想,讨论;教材小字部分和“史海拾贝”,图片,地图,表格等,让学生阅读,识图,寻找。既缓解了一节课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疲软,又强行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中掌握知识,喜欢历史而学习历史。
对每一课,学习完又布置“学习反思”,选择人物进行评价,作为课外历史知识的扩展,也进一步的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历史与时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初中生对时事政治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一讲起时事,学生就来劲。这对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很有吸引力,同时又能使读书较好的同学开拓视野,积累知识。教师如果能恰当地将历史与时事结合起来,效果肯定不错。我在讲《南京条约》第三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时,联系中国当今的改革开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学生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再如:在学习《马关条约》割台湾,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回台湾,现在的台湾没有回到祖国怀抱的现实,台独分子的猖狂和分裂祖国史实;学习元朝和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时,联系08年西藏发生的“打,砸,抢”事件,让学生思考其行为的不对和分裂祖国的性质。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即把历史知识和学生所关心的时事结合起来,这不仅解决了他们对知识的疑惑,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总之,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因地、因人制宜,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