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互比,小学古诗跨学段组读的实践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dong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跨学段组读,就是把不在同一学段的两首或是两首以上的古诗,通过共同的人文主题组合在一起,通过挖掘它们情感、意象、表达上的相似点,让学生在比较赏析中提升鉴赏力。
  《芙蓉楼送辛渐》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送别诗。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这首送别诗时,笔者尝试着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进行跨学段组读。学习之后,笔者进行了如下调查:
  1.你认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什么诗?
  2.重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什么新的收获?
  3.你觉得两首诗组合在一起学习有什么好处?
  根据调查发现:
  第一,全班45个学生,有1.42%的学生表示,二年级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按照写景诗学习的。二年级学生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送别诗时,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们重在引导学生从写景的角度进行赏析。这样的教学完全符合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二年级教参如是写道:这个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主题,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也有描绘自然现象、介绍自然奥秘的短文和儿童诗。这些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有趣,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由此我们得知,这首诗就是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题入选教材的。
  第二,有2.34%的学生表示,重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后知道了这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而是一首送别诗。全诗除了诗题,在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根本看不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自然读者对送别的情感也就不会有深层次的感悟了。二年级学生对这首诗的认知更多的是停留在对写景层面的欣赏而非离别之情的把握。但是这首诗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不局限于写景,而是想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委婉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因为目标定位的问题这层含义并不需要二年级学生理解。
  第三,有3.24%的学生表示,两首诗对比着读,能进一步明确各自表达上的特点。《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该诗构思新颖,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该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宋代诗人杨万里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而作,开篇用赞叹的语气强化了西湖的美,后两句的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力,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两首送别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但是选择的景物完全不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并没有选择与《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常用的冷雨、孤山这样的意象,而是另辟蹊径,借用“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荷花”来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选意象色彩明丽,生机无限,与众不同。《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写成,正是王昌龄在众口交毁的时间段,王昌龄借冰心、玉壶这两种物象告诉洛阳的亲友们,不要听信谣言,我的心仍像冰心玉壶一样,纯洁清白。在这里,诗人没有像杨万里一样表达不舍与挽留,而是表达了自己高洁清白的品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胸怀宽广、品行高洁、意志坚定的诗人形象。
  两首诗跨学段组读,需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明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景致意象的与众不同,《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抒怀言志的别具一格,真正起到提升和深化鉴赏的作用。
  1.要素互比,明送别之行,提升感知力
  第一步,比詩题:古诗赏析的基础是对诗意的理解,如何才能快速理解诗意?除了借助注释,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在这两首诗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诗题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首诗的诗题当中都有一个关键字“送”。这个“送”字,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古诗属于哪个类别。小学阶段,送别诗题目中大都会有“送”这个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等,诗题中都有“送”。根据诗题我们首先知道了这类诗就是送别诗。
  第二步,找要素:紧扣“送”字,追根溯源,找一找送别的时间、地点以及送别的人物。找准了这三个要素,就能基本感知送别诗大概的意思。
  2.意象互比,明送别之因,提升理解力
  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情感,表达情感的方法就是借助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它是分析诗的情思、语言的关键。不论哪一类诗,都离不开意象。
  第一步,比意象:《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在这里,诗人借助“寒雨”“孤山”这些意象抒发自己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传统的意象,主要有象征性和内含性相对稳定的特点,大部分意象可表示固定情感和意义。诗中每个意象都代表诗人内心情感,找准了意象之后,接下来就要学习诗人是如何借意象抒情的。这里的意象就是景物。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借景抒情的方式也有多种:可以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也可以乐景写哀情。《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寒雨、孤山这些意象,应该属于哀景写衷情,这种描写的方式具有常态性,与送别诗的情感基调相一致,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诗人表达的是挽留与不舍之情,即景生情,情蕴景中。常规情况下,衷情一般用哀景表达,但这首诗中杨万里选用的意象却一反常态,借用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荷花来表达对友人的眷恋。通过比较发现,杨万里所选的意象色彩明丽,生机无限,属于乐景写衷情的方式。
  二年级这首诗是当作写景诗来学的,并不能感受到意象的特殊性,但是,如果把两首送别诗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意象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为了帮助学生探寻意象的独特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选择这两种景物来表达情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将诗词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心境巧妙勾连。   第二步,链背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林子方乃何方人士?他与西湖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通过以上两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缘由。其一,林子方是直阁秘书,是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志同道合。林子方被破格提拔连升两级,即将调离福州任职。杨万里觉得不妥,但是因为是皇帝的命令,不得违抗,在这里杨万里不便明说。此时,只能将内心情感融入西湖美景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其二,在西湖送别友人,特殊的时间和特殊的地点,荷花、莲叶自然成了杨万里表情达意最合时宜的意象。这两种意象不仅表达了杨万里对林子方的挽留之意,而且蕴含着林子方前途一片光明的美好祝愿。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在这里可谓是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学生的思绪在深入体悟中不断逼向诗歌景象的深处,不仅对其中单独的景物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对景物与景物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意境磁场,便于学生真正走进诗歌内核,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3.心境互比,明送别之情,提升品悟力
  虽是组读,也有侧重。本环节侧重《芙蓉楼送辛渐》之“悟品质”。这既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的具体要求,即“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也是该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步。《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指作者与友人分手之际,对友人的囑托。此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心境互比:按常理,送别友人,会叮嘱一些保重身体、注意安全之类的话,但是在这里,诗人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心境的?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此时诗人则是借用晶莹透明的冰心和玉壶来自喻,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化直白表述为借物抒怀。
  4.造句互比,明表达之法,提升语用力
  古典诗词讲究遣词造句,言约意丰,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古诗组读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中炼宁造句的密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这样的写景名句值得积累。而《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王昌龄的这一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借“冰心”“玉壶”这两种物象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这就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表情达意之法。通过景与情的互比,学生明显感受到,这样的写法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浑然天成,余韵无穷。
  送别诗跨学段组读,在四维互比中,读出的是景致意象的与众不同,抒怀言志的别具一格;在四维互比中,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小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吴忠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祝新华.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J]小学语文,2008(4).
其他文献
【摘要】“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家叶圣陶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追求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知道“学什么”,自主解决问题学会“怎样学”,养成自觉学习的态度,养成“我要学”,能够自主、合作完成学习全程,达到“我能学”,从而让语文课堂因自主而精彩。  【关键词】叶圣陶思想 “教是为了不教” 自主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教学核心理念。而“不
梦华  A  很多年后她的梦里还充斥着纷沓的脚印。它们把她的梦踩得支离破碎,也把她的身体踩痛了,痛得忍不住失声号哭。她从梦里惊醒,发现窗前落满金黄苍褐色的梧桐叶。一夜秋雨让黎明显得更加深邃,锦绣的枯叶湿漉漉地贴着地面,沿阶铺满了小院。她叹息一声,再也无心睡眠。人老了,瞌睡自然就少了,她倒并不在意这具日益衰老的身躯被荒唐的梦境剥夺掉完整的睡眠。这些年来她总是做着这样身临其境的怪梦,梦里被纷乱的脚步踩
校本培训是针对学校和教师个体的实际需求,改进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英国的校本培训在近20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规范化,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体系和运行机制。  英国校本培训的产生是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对传统教师在职教育挑战的结果。基于教师在职培训学习的利弊,以及英国中小学享有充分自治权的前提条件和可能性,一些中小学开始自主界定自己教师培训的需要,实施校内培训计划。到20
晨间,我无意中听到几名幼儿在语言区谈话。一个说:“我昨晚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有一个很大的妖怪把我吃掉了!”另一个说:“我也经常做噩梦,有一次梦到好多蛇在追我,都不敢自己睡。”第三个幼儿听了也凑过来说:“我怕蛇!” “我也做噩梦,我最怕黑,妈妈一关灯,我就害怕。”又一个幼儿随声附和道。接着,很多幼儿说出了自己害怕的东西,参与谈话的幼儿也越来越多,看来这种害怕的情绪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我想,害怕是人类
调查:折射教师之心理  《老师,您好》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抒情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敬、感激、赞美之情,文质兼美,朗朗上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读到这样的文章,也觉得表述真实,贴近自身,丝毫没有做作之感,然而小青年的“不喜欢”倒也让我思考了一番:这首诗该不该喜欢呢?能不能喜欢呢?  新课标中对诗歌教学并没有具体的要求,中年级学习诗文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
世界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发生了很多变化,每个人都深受影响。但就像俞敏洪在一个发言里所说,不管世事如何纷繁复杂,“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着让祖国变得更好,我们都在发挥着自己的力量,我们都希望能够成为中流砥柱,为国家添砖加瓦”。是啊,我们的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民族命运相连。我不禁想问:  我们能成为中流砥柱吗?  我们能坚守这个职业吗?  我们能保持初心吗?  我们能坚守信念,做好这份平凡的工作吗?  一个幼
[摘要]一本好书,除了有它的文学价值外,还有其精神价值、教育价值。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以书为“媒”,让每个学生从书中明白道理,引导学生去做一个正直善良、品德高尚、团结合作的人,以此完善班级管理。  [关键词]课外阅读 班级管理 教育价值  “读书可以治愚”“读书可以明理”都告诉我们“知书达礼”的道理。书可以给我们流浪的精神营造一个栖息的家园,可以启智宽慧,锻造人性,塑造人生。有益的书除能教会学生知识
【摘要】重新审视阅读教学的教学起点和文本教学价值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教学起点 教学价值 阅读教学  因评选教学骨干教师,笔者接到通知,教学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为了公平竞争,学生没有任何预习,教师不接触学生,20分钟,不使用多媒体。翻开教材,笔者犯难:1.这三首古诗词在主题上无任何联系,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一首张继的《枫桥夜泊》,一首纳兰性德的《长相思》;2.
【摘要】统编版教材中的“交流平台”,基于语文要素,梳理总结学习方法,但教学中,却被视如鸡肋。笔者从平台倒推,以终为始;平台梳理、螺旋渐进;平台互动,真实沟通;平台拓展,辐射课外四个方面,浅谈“交流平台”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交流平台 语文要素 有效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统编版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举的编
每篇课文讲完,总要完成相应的练习,每单元内容学完,少不了相应的测评。怎样才能让这些练习测评发挥出最大的效能,练习后的讲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从习题的讲评中发现不足,收获精彩,达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目的,现在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及体会。  一、讲评前——精研细磨下真功  1.细磨习题,运筹帷幄  有一次测试结束,一学生问我:老师,你做这份练习要多少时间?怎么每次我都来不及呢。进入四年级,印象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