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案例教学探究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198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设置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地理现象,探究相关的地理学原理,在具体的地理实践活动中获得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案例教学;“梅雨”;伏旱
   一、设计思想
   以真实的天气现象为依托,在基本地理原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思路
   教学情境: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1.分析降水形成过程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降水形成过程:
   降水是大气中水的相变过程。从其机制来分析,某一地区降水的形成,大致有三个过程(如图)。
   由此,让学生明确形成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为解释我国夏季风带来丰富降水做必要铺垫。另外,通过探究一般降水过程,理解掌握降雨的关键是水气辅合上升,遇冷水气凝结而成云致雨的机制,在探究锋面雨天气现象时,学生更容易理解冷暖气团相遇致雨的现象。
   2.分析“梅雨”天气
   案例资料:每年6月至7月上旬湖北宜昌以东26°—34°N之间的江淮流域,向东可一直延伸到日本地区,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天气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设问:简述“梅雨”形成降水的过程。
   引导学生探究“梅雨”形成过程:由于北半球夏季升温,副热带高压带被亚洲低压切断,保留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的副热带高压带西侧的副高脊把南方很湿的暖气团北推,与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助推而南移的较冷的极地大陆气团相遇,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江淮准静止锋”,也称为“梅雨锋”,湿度梯度大,导致长达一个月左右的连续性降雨。而在130°E以东,则是较凉的极地海洋气团和热带气团相遇形成的冷暖气团交界面,温度梯度大,形成日本的梅雨锋。教师结合全球三圈环流知识点,让学生分析探究日本的梅雨锋,通过日本梅雨锋形成机制的分析探究,得出日本的梅雨锋具有极锋的性质,中国的梅雨锋则具有较多热带辐合带的性质。由此让学生理解“梅雨”的形成是因为冷暖气团相遇,干而重的冷气团俯冲到暖而湿的暖气团下方,暖气团辅合上升,进而导致降雨的过程。通过江淮地区的“梅雨”和日本地区的“梅雨”对比分析,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进行区域认知,养成科学审慎、综合思维的研究态度。
   3.分析“伏旱”天气
   案例资料:
   (1)伏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一气团控制,气流下沉,温度升高,出现较长时间的晴热少雨天气。
   (2)中央气象台预报显示,从2019年5月23日起的连续三天,全国大部气温陆续上升,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都将升温至30 ℃或以上。北方太阳辐射更强,尤其是东北、华北、黄淮一带出现今年首轮高温天气,“烧烤模式”上线。
   设问1:简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七八月份降水较少的原因。
   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分析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点: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其西侧的副高脊西伸北进,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七八月份出现伏旱天气。锋面雨带在副热带高压副高脊的助推下进一步北进,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區,此时华北、东北地区迎来强降雨天气。由此,进一步理解掌握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设问2:知识拓展:结合案例资料2,试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出现高温天气的原因。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及教师引导,分析得出原因:①副热带高压增强,副高脊北跳控制我国北方地区,导致北方地区天气晴朗,空气干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热量多,使近地面大气增温快;②太行山以西的西北地区高压脊助推的冷空气越过太行山,在背风坡,也就是华北平原地区下沉,形成焚风效应,使空气温度上升。
   引导学生分析此时段多晴朗和高温天气出现的原因。让学生在掌握地理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学会创新性地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中纷繁复杂的天气现象的能力。
   设问3: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及华北地区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
   通过此设问,学生一起探究天气现象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认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三、总结
   本文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地理学原理,探知复杂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认知其发展的规律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研究者的视角剖析问题,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内化。紧扣地理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乾根.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1.
   [2]谭桂荣.夏季亚洲中纬度大陆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异常的机理[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编辑 段丽君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教学是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一直对英语阅读教学展开了系列的研究。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方式。以Friends with English第六册Unit 6 It’s a vacation一课为例,谈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践多元化阅读教学。  关键词:多元化阅读;教学情景;任务中心;朗读课文;创设平台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如何让学生想读、爱读,是阅读
摘 要:学校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数学作为最基础的课程之一,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效地进行授课是学校的教学目标。简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并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最大效益提供一份参考。   关键词:兴趣教学;小学数学;鼓励评价   小学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虽然与其他科目相比,数学比较枯燥,但小学数学教学对小学生的发展起
摘 要:爱是教育的灵魂,充满爱的教育才是生动的、美妙的。小学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主要学科。通过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爱,健全他们的人格、完善其心理品质,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地成长。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爱的渗透,为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的教育;全面发展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是达成其他诸素养的必要途径。乡土资源是指学生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资源。下面就以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
摘 要:以“细胞的癌变”为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落实社会责任这一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癌症知识,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能够理性解释和判断癌症的特征、致病原因及预防措施,培养学生健康生活、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细胞癌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社会责任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
摘 要:众所周知,预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前奏”,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预习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立足小学语文教学谈一谈如何开展预习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开展策略;起点;预习方法  纵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有关内容,其明确指出,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预习作为语文教学活动开展
摘 要:通过数学日记教师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收获以及存在的困惑,更加清晰地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从而才能给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和总结,逐步活化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出用数学日记培养学习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日记;学习能力   数学日记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留心生活、质疑、反思等多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小学生自身的数学
摘 要: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应联系生活,关注生活,开展“生活化”教学是必然趋势,是教育主题的回归。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通过学习前置、对接生活、课后延伸等方式开展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利用课堂主渠道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在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
摘 要: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探究再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阅读,是语言的基础;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要培养新时期具有高语言文化水平的新一代,就要从孩子开始,通过亲子阅读的方式,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言文化;低段学生;亲子阅读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小学低学段的孩子正处于各项能力刚刚培养的阶段。为了给孩子以后的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阅读能力基础和培养
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电化学教学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分的学习难度往往比较大,对学生学习化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电化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点以及概念,由此教师应当采取高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化学;电化学;教学效果   在高中阶段,教师与学生面临的压力都十分大,学生的学习科目多且难度较大,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高效的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