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un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摆正教师课堂教学位置,正确处理教学关系
  在实施美读教学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切实摆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在美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读书习惯十分重要。
  1.处理好自主阅读与教师预设的关系
  一节语文课,既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文章的主题,又要搞清楚课文的结构、写作的特点、语言的特色等,虽不是篇篇都要面面俱到,但还是为不少课文所需要。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学生阅读作品的机会或多或少地被剥夺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以学生阅读为主干,删繁就简,强干弱枝,充分保证课堂上学生阅读的时间,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凡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够感悟到的,教师不必苛求学生统一答案。帮助学生读懂作品,实现了阅读的人文价值,也就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2.处理好自主阅读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我们的语文课堂曾一度处于热闹、活跃的状态。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学生表演等形式,使学生情绪高涨,看似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实际上并无太大的作用。这些表面上的“热闹”并没有推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反而是在占用、浪费学生阅读、鉴赏作品的时间。事实上,让学生自己阅读作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与作品展开交流,才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也是阅读教学在方法上的“返璞归真”。
  二、利用学生“期待视界”,唱好美读“三步曲”
  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美读课文必须大力引导学生展开形象思维,进行大胆的联想、想象,让学生的情感积极投入,进而动情、移情、融情、生情,去欣赏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诸如人物、景物、场面以至意象、意境等,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对具体的某一篇文学作品,我们往往设计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也常常就其中的某一步骤作一些精心的教学。
  第一步,再现形象。即引导学生借助感觉、知觉,把作品中的虚拟的文本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创设情景气氛,调动学生的个人情绪。例如,我在执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通过课件演示了茫茫的大沙漠中风沙漫天的情景,使学生感性地意识到沙漠条件的艰难,从而充分感受到小骆驼的睫毛、驼峰、脚掌在穿越沙漠时所起到的作用。
  第二步,创造形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语言具有再塑性。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条件,正确引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创造形象。如教学《我也是普通一兵》,文章结尾“安全脱险的船民们,发现刘主席站在他们面前,无不激动万分,一个个紧紧地握住少奇同志的手,两眼噙着泪花……”情到浓处,文章戛然而止。船民们会说些什么呢?我引导学生续编课文。“船民们激动万分地连声说道:‘谢谢你,主席!’”“你真是我们的好主席啊!”“船民们太激动了,激动得说不出话,紧紧握住刘主席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孩子们的答案各不相同,我都予以肯定。这时,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认为船民们激动是正常的,但刘主席应该有所表示:‘不用谢,我是主席,是人民的公仆,我有责任保护你们。’”我当即表扬了这位学生:“你真是一位有责任感的好同学,相信你长大后,会以助人为己任的!”
  当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带着他独特的角度、切入口和情感体验感受到的“哈姆雷特”跟别人的不一样时,老师无疑是由衷欣喜的。
  第三步,评价形象。此举目的在于提高对美的对象的分辨和评价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课堂讨论或随堂练笔来达成。这一步(尤其是后者)是在再现形象甚至创造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作品中获取强烈美感后,感到不吐不快了,这时,只要调动平时积累的有关艺术知识、审美情感、创作经验等,运用恰当的思维方法,就可进行随堂练笔了。也只有到了这一程度才可以把随堂练笔写好。否则,学生写出来的文字往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新鲜独到的感受,味同嚼蜡。
  三、改革阅读评价,构建合理考查模式
  科学的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美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文学不具有标准答案,不具有唯一的解释。文学创作与文学阐释,永远要尊重人的独特性和独创性。真正的文学文本也决不是一首凝固的诗。在阅读教学中,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既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又是对学生创造天性的扼杀。因此,教师尊重了学生自己的各种不同理解,只要是立足于作品本身,又不牵强附会,能自圆其说,都支持其成立,肯定其“合法性”。
  如果说“枝上花”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语文素养,“东风”要引发“枝上花”,营造“春”(美读)的“情境”很重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滨中学)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养成学生优良的数学阅读习惯和方式尤为重要,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呢?    一、设计多样化的活动  1.优化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兴趣的基础。为了营造氛围
摘要: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既是国家、集体的行为,也是教师个人的修炼。本文把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的修身联系起来,从做“仁者”“智者”“勇者”与形成专业态度、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专业精神与信念的关系入手,探讨教师专业化的途径。  关键词:仁者;智者;勇者;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要求和专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概括而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
摘要:学生害怕作文现象是作文教学的难题,要想使作文教学成功进行,笔者认为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本文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下水文情感进行了五方面阐述:创设情境;感受生活;提高教师写作水平;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真诚激励。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设情境;感受生活;真诚激励;“下水文”    叶圣陶说过:“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笔头说话。”由
摘要:在新课程深入施行的过程中,“有效教学”已经是一线教师普遍与基本的追求,科学教学应该从“有效”走向“优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学中体现、落实科学新课程理念,努力在日常教学中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以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在具体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主要可借用建构主义理论,以体现新课程理念,进而走向科学优质教学。  关键词:科学教学;教学设计;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有效教学”
小学是基础启蒙教育和儿童个性得以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班队活动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发展学生个性,创建精彩的班队活动,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就创建小学低年级班队活动的实践和探索,谈谈个人体会。    一、班队活动的设计不是封闭性,而是开放性的    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尽相同,根据班上儿童的个性特点,开展令他们特别感兴趣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陶冶学生的人格,铸就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摘要:语文所承载的知识点特别多,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内涵,而且既要兼顾课内,又要进行课外拓展,还要树立大语文观,思来想去,的确感到不容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一课一得”,笔者试以《盘古开天地》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一课一得”,用一点醉人春色体现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春天。  关键词:分解目标;化整为零;层层推进;深入拓展    在语文教学
又是一年毕业季,像往年一样,2011届本科生、研究生已经踏上求职征途。尽管会不时地出现就业幸运星,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就业的艰辛依然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彭露露的就业困境却受到了全社会的“刮目相看”。在本期特稿中,我们一起来聚焦彭露露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那个长久以来饱受争议的话题——中国青少年性教育。  背景案例  彭露露,女,安徽马鞍山人,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性学”专业
摘要:通过对中国和加拿大实施双语教学的背景进行对照研究,指出了中加两国在双语教学方面历史背景、政策背景、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背景4个方面的差异,进而分析了我国实施双语教学的直接目标就是运用英语和汉语来学习专业知识,获取专业知识是最重要的目标,在双语教学中对语言的把握和学习应该是双语教学必然产生的副产品。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语言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4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指出在当前背景下对高校专
随着课改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持续推进,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片蓬勃的新景象。然而,由于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依然有很多华而不实的教学现象充斥课堂,很多时候,老师都在做无用功,使语文课堂效率很低。怎样才能探寻到语文教学的“原点”,找到语文教学的真谛?当我有幸倾听了贾志敏老师执教的《卖鱼的人》之后,受到很大的启发。贾老师用实例对他的教学思想作了很明了的解读,他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却演绎了十分精彩的语文课堂!课中没
摘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也步入了“快车道”,教学质效明显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教师自身业务能力与素质对于体育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体育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致力于自身学习与锻炼,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关键词:教师;能力;培养;研究      一、强化沟通交流能力,着力构建和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