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摆正教师课堂教学位置,正确处理教学关系
在实施美读教学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切实摆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在美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读书习惯十分重要。
1.处理好自主阅读与教师预设的关系
一节语文课,既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文章的主题,又要搞清楚课文的结构、写作的特点、语言的特色等,虽不是篇篇都要面面俱到,但还是为不少课文所需要。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学生阅读作品的机会或多或少地被剥夺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以学生阅读为主干,删繁就简,强干弱枝,充分保证课堂上学生阅读的时间,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凡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够感悟到的,教师不必苛求学生统一答案。帮助学生读懂作品,实现了阅读的人文价值,也就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2.处理好自主阅读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我们的语文课堂曾一度处于热闹、活跃的状态。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学生表演等形式,使学生情绪高涨,看似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实际上并无太大的作用。这些表面上的“热闹”并没有推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反而是在占用、浪费学生阅读、鉴赏作品的时间。事实上,让学生自己阅读作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与作品展开交流,才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也是阅读教学在方法上的“返璞归真”。
二、利用学生“期待视界”,唱好美读“三步曲”
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美读课文必须大力引导学生展开形象思维,进行大胆的联想、想象,让学生的情感积极投入,进而动情、移情、融情、生情,去欣赏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诸如人物、景物、场面以至意象、意境等,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对具体的某一篇文学作品,我们往往设计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也常常就其中的某一步骤作一些精心的教学。
第一步,再现形象。即引导学生借助感觉、知觉,把作品中的虚拟的文本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创设情景气氛,调动学生的个人情绪。例如,我在执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通过课件演示了茫茫的大沙漠中风沙漫天的情景,使学生感性地意识到沙漠条件的艰难,从而充分感受到小骆驼的睫毛、驼峰、脚掌在穿越沙漠时所起到的作用。
第二步,创造形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语言具有再塑性。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条件,正确引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创造形象。如教学《我也是普通一兵》,文章结尾“安全脱险的船民们,发现刘主席站在他们面前,无不激动万分,一个个紧紧地握住少奇同志的手,两眼噙着泪花……”情到浓处,文章戛然而止。船民们会说些什么呢?我引导学生续编课文。“船民们激动万分地连声说道:‘谢谢你,主席!’”“你真是我们的好主席啊!”“船民们太激动了,激动得说不出话,紧紧握住刘主席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孩子们的答案各不相同,我都予以肯定。这时,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认为船民们激动是正常的,但刘主席应该有所表示:‘不用谢,我是主席,是人民的公仆,我有责任保护你们。’”我当即表扬了这位学生:“你真是一位有责任感的好同学,相信你长大后,会以助人为己任的!”
当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带着他独特的角度、切入口和情感体验感受到的“哈姆雷特”跟别人的不一样时,老师无疑是由衷欣喜的。
第三步,评价形象。此举目的在于提高对美的对象的分辨和评价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课堂讨论或随堂练笔来达成。这一步(尤其是后者)是在再现形象甚至创造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作品中获取强烈美感后,感到不吐不快了,这时,只要调动平时积累的有关艺术知识、审美情感、创作经验等,运用恰当的思维方法,就可进行随堂练笔了。也只有到了这一程度才可以把随堂练笔写好。否则,学生写出来的文字往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新鲜独到的感受,味同嚼蜡。
三、改革阅读评价,构建合理考查模式
科学的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美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文学不具有标准答案,不具有唯一的解释。文学创作与文学阐释,永远要尊重人的独特性和独创性。真正的文学文本也决不是一首凝固的诗。在阅读教学中,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既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又是对学生创造天性的扼杀。因此,教师尊重了学生自己的各种不同理解,只要是立足于作品本身,又不牵强附会,能自圆其说,都支持其成立,肯定其“合法性”。
如果说“枝上花”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语文素养,“东风”要引发“枝上花”,营造“春”(美读)的“情境”很重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滨中学)
在实施美读教学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切实摆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在美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读书习惯十分重要。
1.处理好自主阅读与教师预设的关系
一节语文课,既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文章的主题,又要搞清楚课文的结构、写作的特点、语言的特色等,虽不是篇篇都要面面俱到,但还是为不少课文所需要。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学生阅读作品的机会或多或少地被剥夺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以学生阅读为主干,删繁就简,强干弱枝,充分保证课堂上学生阅读的时间,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凡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够感悟到的,教师不必苛求学生统一答案。帮助学生读懂作品,实现了阅读的人文价值,也就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2.处理好自主阅读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我们的语文课堂曾一度处于热闹、活跃的状态。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学生表演等形式,使学生情绪高涨,看似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实际上并无太大的作用。这些表面上的“热闹”并没有推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反而是在占用、浪费学生阅读、鉴赏作品的时间。事实上,让学生自己阅读作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与作品展开交流,才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也是阅读教学在方法上的“返璞归真”。
二、利用学生“期待视界”,唱好美读“三步曲”
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美读课文必须大力引导学生展开形象思维,进行大胆的联想、想象,让学生的情感积极投入,进而动情、移情、融情、生情,去欣赏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诸如人物、景物、场面以至意象、意境等,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对具体的某一篇文学作品,我们往往设计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也常常就其中的某一步骤作一些精心的教学。
第一步,再现形象。即引导学生借助感觉、知觉,把作品中的虚拟的文本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创设情景气氛,调动学生的个人情绪。例如,我在执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通过课件演示了茫茫的大沙漠中风沙漫天的情景,使学生感性地意识到沙漠条件的艰难,从而充分感受到小骆驼的睫毛、驼峰、脚掌在穿越沙漠时所起到的作用。
第二步,创造形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语言具有再塑性。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条件,正确引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创造形象。如教学《我也是普通一兵》,文章结尾“安全脱险的船民们,发现刘主席站在他们面前,无不激动万分,一个个紧紧地握住少奇同志的手,两眼噙着泪花……”情到浓处,文章戛然而止。船民们会说些什么呢?我引导学生续编课文。“船民们激动万分地连声说道:‘谢谢你,主席!’”“你真是我们的好主席啊!”“船民们太激动了,激动得说不出话,紧紧握住刘主席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孩子们的答案各不相同,我都予以肯定。这时,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认为船民们激动是正常的,但刘主席应该有所表示:‘不用谢,我是主席,是人民的公仆,我有责任保护你们。’”我当即表扬了这位学生:“你真是一位有责任感的好同学,相信你长大后,会以助人为己任的!”
当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带着他独特的角度、切入口和情感体验感受到的“哈姆雷特”跟别人的不一样时,老师无疑是由衷欣喜的。
第三步,评价形象。此举目的在于提高对美的对象的分辨和评价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课堂讨论或随堂练笔来达成。这一步(尤其是后者)是在再现形象甚至创造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作品中获取强烈美感后,感到不吐不快了,这时,只要调动平时积累的有关艺术知识、审美情感、创作经验等,运用恰当的思维方法,就可进行随堂练笔了。也只有到了这一程度才可以把随堂练笔写好。否则,学生写出来的文字往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新鲜独到的感受,味同嚼蜡。
三、改革阅读评价,构建合理考查模式
科学的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美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文学不具有标准答案,不具有唯一的解释。文学创作与文学阐释,永远要尊重人的独特性和独创性。真正的文学文本也决不是一首凝固的诗。在阅读教学中,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既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又是对学生创造天性的扼杀。因此,教师尊重了学生自己的各种不同理解,只要是立足于作品本身,又不牵强附会,能自圆其说,都支持其成立,肯定其“合法性”。
如果说“枝上花”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语文素养,“东风”要引发“枝上花”,营造“春”(美读)的“情境”很重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