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语文重要性,激发学习积极性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enhai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为生活、生产和其他社会交际活动服务的,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作为炎黄子孙,应该热爱自己的母语,有责任、有义务把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但在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所探索,有所体会。
  一、结合实际,旁征博引,阐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在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撰写调查报告、拟计划、填表申请、订合同、签协议、拆迁通告、招工启事;如搞旅游业,就需要把景点特色美化一番,向旅客宣传介绍,订出待人接物的礼仪规则;外出打工或经商,需要给家人及亲友写信沟通;失业人员想向单位求职谋生,要向单位递交求职信,介绍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如此等等,无不需要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
  二、刻苦学习,提高自己,用知识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社会日新月异,知识不断爆炸。这流传的话已经过时。现在,老师要教好学生,不仅要有一桶水,而是要有长流的活水。为此,老师应不断地进行知识“充电”,加强学习,博览群书,汲取知识新血液,促进知识新陈代谢,提高业务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这个知识渊博的老师,爱屋及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趣味横生,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三、学生进步,及时表扬,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
  自主学习,集思广益,集体讨论,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既能练习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且还能很好地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在听、说、读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记日记,把每天有意义的人或事,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写下来,由记一人一事到写多人多事,从运用单一的写作手法到多种写作手法并用,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在其过程中,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教师就要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巧设问题,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局限于教参上的定论,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勇于向课本或教师质疑,培养创新思维。老师应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角度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发挥学生想象,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我便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愚公移山的做法对吗?移一座容易还是把一个家搬走容易?如果是你,你该如何抉择这件事情?同学们对我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异彩纷呈,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认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充满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洋溢着极浓的人情味,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所以我想,教学最好或最重要的方法是爱岗敬业,对学生有一颗爱心。有了爱心,什么好的方法都可以想出来。
其他文献
F32断层是新疆吉林台一级水电站工程中最大的断层,也是惟一的一条处理工作量大、施工工序复杂、涉及技术面广、工期控制紧迫的断层,其处理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坝体的防渗和安
一、试卷总体分析2014年宁夏高考语文试卷是在依据新课标谋求学生能力发展,稳定之中谋求变化稳中求创新的总体思路上设计的。所出记忆理解的题目都可以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找到
高考语文探究题,作为现代文大阅读的最后一题,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答题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导致得分不高。2014年的江苏高考新的考试说明又取消了大小阅读之间题型的区别,意味着在实用类或论述类文本阅读中也可能会涉及到探究题。分析一下学生的失分原因可能是学生对解答探究题有心理障碍,对探究题的类型缺乏归纳,缺乏解答探究题的系统思路。如果我们对探究题作一下分析研究的话,会发现还是有规律可循
如何贯彻大纲精神,培养职高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我认为只有让职高生敢说、想说、乐说、会说、善听,他们的口语能力才会提高。  一、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敢说  说话训练的前提是学生要有说话的冲动且能勇敢的说出来。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下列三种对象。  对抢说者,要辩证评价。课堂上抢说者免不了会答错,教师应首先肯定抢说者思维敏捷、观点鲜明、发言积极等优点,再顺势指出:请针
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民办高校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做好学生
针对三峡船闸混凝土结构复杂、施工工序繁多、技术要求高、质量要求严等特点,在施工中对模板、温控、混凝土浇筑等重点技术进行了认真研究,引进、研制和推广应用了许多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