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激发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改的热情。走进新课程以来。教师们努力以新课程、新理念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们“摸着石头过河”,亲身体验与感受着新课改带来的变化,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认为在新课改形势下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新旧教材之间的关系
“政治新教材的难度普遍下降,但涉及的面更广。很多知识点都在书上一笔带过,需要教师进行梳理补充……”,这是不少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后的共同感受,教材容量大、内容新,教材中涉及的教学活动多,编排灵活,但是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初高中教材版本不一致,同一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相互不衔接,教学难度大,等等。那么,如何做到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这个尺度的把握就需要教师深刻地领会课标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但出于习惯,不少教师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表达的“粗线条”为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对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上,很少甚至不直接接触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中把新教材上已经删除的或已经降低难度要求的旧教材上的理论内容又重新放入新教材的教学中,以致走进了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的“怪圈”。事实上新课程教学只有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根据、为根本要求,才能恰当地控制教学总量,准确定位教学难度。教师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表达的“内容目标”,是如何从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意义上表达、呈现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并借助课程标准中以教师为行为主体的“提示与建议”,把握有关内容教学的侧重、难易、详略的要求,恰当处理好教材上看似比较多的教学内容。
如,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有关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是“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分析这一原则本身有关的知识内容,能够审视坚持这一原则的价值意义;课程标准提供的“提示与建议”是:“模仿:为一家公司设计合理的分配方案。”这是建议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分配方案的设计过程,能够运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理论知识,提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材内容涉及到:概念6个:①效率②公平③效率优先④兼顾公平⑤初次分配⑥再分配;原理观点2个:①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内容的呈现形式是:探究活动4个,辅助文1则,综合探究(讲究效率,维护公平)1课。建议教学使用2个课时。把握教材上的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如果不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目标为根据一一把教学内容限定为重点要求学生学习“什么是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现行分配制度)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三个主要问题上,并以此处理教材,整合教学内容,展开学生的探究活动,而是将教材上的所有内容按部就班地讲授完,全部剖析透、深,清,甚至再补充分析新教材虽涉及到但并没有给出具体解释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概念的具体内容,恐怕很难按照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在2个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
二、要总结和继承传统教育的合理内核,创新与坚守并行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大胆创新,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扬弃。
不少教师误以为新课改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更新,他们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承包”给了多媒体,甚至连传统的板书也抛弃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竟无一字的板书,整节课学生也无一字的笔记,一节课结束,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件的形式上,而到底从课本中学到了哪些政治理论知识,懂得了哪些人生哲理就不得而知了。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工具,而不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有的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太过频繁和琐碎,表面看上去课堂很活跃,而事实上,学生难以及时接受和消化。另外,大量多媒体资料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拥挤甚至杂乱无章,从而适得其反。应当肯定传统教学中有许多好经验、好做法都值得保留和借鉴。例如,重视作业批改,重视课后辅导,坚守记忆。因为无论哪种教学方法,学生都要走进考场,缺乏知识的积累,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巩固、记忆、收获知识的过程。当然,记忆不等于死记硬背,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这些好传统,和课改精神并不违背。
三、要挣脱教辅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目前鱼目混殊的文化市场上大部分教辅与新课改教材不配套,政治学科尤甚。但不少政治教师在教学上却被教辅书牵着走,教辅上的题一个也不放过,不管是否脱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一味地讲深讲透,结果是学生接受困难,教师心里更不踏实。触不知,在新一轮课改的推进过程中,考试命题也一改过去那种直来直去的单纯考查理论知识的“偏、难、怪、拐”的现象,在注重基础性与综合性的同时,题目更加鲜活了。题目来自生活,生活就是题目。试题在情景的设置上,围绕社会重大热点问题,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大背景小角度地切入试题,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这不仅缩短了试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热情,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分析近几年的高考探究性试题,也与新课改结合起来了,而且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有的甚至没有标准答案,这种开放性试题很受学生欢迎,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学生做這种题目,不仅没有任何恐惧感、压抑感,而且充满着激情和兴趣。学生呈现给教师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也体现着新课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
总而言之,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回归教育本质,真正实现教育价值的变革;是一场着眼于为了每个学生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变革。那么就让我们拿出毅力与勇气,在这理念指导下探索与坚守,并努力去寻找一个契合点,使我们的教学行为既能培养能力,又能提高成绩,使理想与现实达到完美的结合。
一、正确处理好新旧教材之间的关系
“政治新教材的难度普遍下降,但涉及的面更广。很多知识点都在书上一笔带过,需要教师进行梳理补充……”,这是不少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后的共同感受,教材容量大、内容新,教材中涉及的教学活动多,编排灵活,但是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初高中教材版本不一致,同一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相互不衔接,教学难度大,等等。那么,如何做到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这个尺度的把握就需要教师深刻地领会课标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但出于习惯,不少教师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表达的“粗线条”为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对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上,很少甚至不直接接触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中把新教材上已经删除的或已经降低难度要求的旧教材上的理论内容又重新放入新教材的教学中,以致走进了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的“怪圈”。事实上新课程教学只有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根据、为根本要求,才能恰当地控制教学总量,准确定位教学难度。教师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表达的“内容目标”,是如何从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意义上表达、呈现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并借助课程标准中以教师为行为主体的“提示与建议”,把握有关内容教学的侧重、难易、详略的要求,恰当处理好教材上看似比较多的教学内容。
如,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有关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是“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分析这一原则本身有关的知识内容,能够审视坚持这一原则的价值意义;课程标准提供的“提示与建议”是:“模仿:为一家公司设计合理的分配方案。”这是建议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分配方案的设计过程,能够运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理论知识,提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材内容涉及到:概念6个:①效率②公平③效率优先④兼顾公平⑤初次分配⑥再分配;原理观点2个:①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内容的呈现形式是:探究活动4个,辅助文1则,综合探究(讲究效率,维护公平)1课。建议教学使用2个课时。把握教材上的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如果不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目标为根据一一把教学内容限定为重点要求学生学习“什么是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现行分配制度)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三个主要问题上,并以此处理教材,整合教学内容,展开学生的探究活动,而是将教材上的所有内容按部就班地讲授完,全部剖析透、深,清,甚至再补充分析新教材虽涉及到但并没有给出具体解释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概念的具体内容,恐怕很难按照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在2个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
二、要总结和继承传统教育的合理内核,创新与坚守并行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大胆创新,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扬弃。
不少教师误以为新课改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更新,他们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承包”给了多媒体,甚至连传统的板书也抛弃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竟无一字的板书,整节课学生也无一字的笔记,一节课结束,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件的形式上,而到底从课本中学到了哪些政治理论知识,懂得了哪些人生哲理就不得而知了。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工具,而不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有的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太过频繁和琐碎,表面看上去课堂很活跃,而事实上,学生难以及时接受和消化。另外,大量多媒体资料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拥挤甚至杂乱无章,从而适得其反。应当肯定传统教学中有许多好经验、好做法都值得保留和借鉴。例如,重视作业批改,重视课后辅导,坚守记忆。因为无论哪种教学方法,学生都要走进考场,缺乏知识的积累,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巩固、记忆、收获知识的过程。当然,记忆不等于死记硬背,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这些好传统,和课改精神并不违背。
三、要挣脱教辅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目前鱼目混殊的文化市场上大部分教辅与新课改教材不配套,政治学科尤甚。但不少政治教师在教学上却被教辅书牵着走,教辅上的题一个也不放过,不管是否脱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一味地讲深讲透,结果是学生接受困难,教师心里更不踏实。触不知,在新一轮课改的推进过程中,考试命题也一改过去那种直来直去的单纯考查理论知识的“偏、难、怪、拐”的现象,在注重基础性与综合性的同时,题目更加鲜活了。题目来自生活,生活就是题目。试题在情景的设置上,围绕社会重大热点问题,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大背景小角度地切入试题,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这不仅缩短了试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热情,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分析近几年的高考探究性试题,也与新课改结合起来了,而且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有的甚至没有标准答案,这种开放性试题很受学生欢迎,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学生做這种题目,不仅没有任何恐惧感、压抑感,而且充满着激情和兴趣。学生呈现给教师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也体现着新课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
总而言之,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回归教育本质,真正实现教育价值的变革;是一场着眼于为了每个学生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变革。那么就让我们拿出毅力与勇气,在这理念指导下探索与坚守,并努力去寻找一个契合点,使我们的教学行为既能培养能力,又能提高成绩,使理想与现实达到完美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