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怎样才算是成功的家庭教育,不少家长回答:“至少我的孩子要超过我,不能比我差吧?”“我教育孩子这么多年,到头来孩子还不如我,我岂不是很失败?”孩子不如家长就一定是失败吗?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
最近,北大教授丁延庆吐槽女儿学业不如他的视频在网上疯传。他的那句话:“我教孩子逆天改命,她却教我学会认命。”让很多家长感叹家庭教育不容易。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成功的家庭教育?我做家庭教育研究与咨询近20年,经常有家长这样回答:“至少我的孩子要超过我,不能比我差吧?”还有家长说:“我教育孩子这么多年,到头来孩子还不如我,我岂不是很失败?”孩子超过家长才算是家教成功吗?孩子不如家长就一定是家教失败吗?抛弃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标准,我觉得这其实只是孩子和你不一样而已。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如何看待孩子和你不一样。
夫妇俩一个北大毕业一个清华毕业,在北京干着很体面的工作,对唯一的女儿倾注了大量心血,结果女儿考了外地的一所普通大学,临走恶狠狠地对他们说:“你们压制了我18年,我现在自由了。”
我有一对朋友,他们夫妇一个北大毕业一个清华毕业,在北京干着很体面的工作,所以对女儿充满高期待——我们都这么优秀,你是我们亲生的娃,你继承了我们的好基因,你现在的学习条件也比我们当年好多了,你应该上比我们更好的大学才对。抱着这种心理,他们对女儿殷切期望了18年,高标准严要求了18年,结果却令他们很失望——女儿考上了外地(非北京)一所很普通的大学。
去上大学时,女儿执意不要父母送,还恶狠狠地对他们说:“你们压制了我18年,我现在自由了。”
一听这话,我这对朋友老泪纵横。18年来,他们对女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她精心谋划美好前程,风雨无阻陪她上这个班那个班,没想到孩子却不领情,到头来抛下一句恶狠狠的话远走高飞。
我这对朋友,错就错在执意要求孩子和自己一样上名校,以自己的意志控制孩子,不允许孩子和自己不同,还苛求孩子在学业上必须超过自己。这是真爱吗?这只是占有欲、控制欲、攀比心、虚荣心罢了。
哪里有控制,哪里就有反控制,所以他们的女儿才会说:“你们压制了我18年,我现在自由了。”此话虽狠,却很真。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发自内心地接受孩子不如你的方面。爱他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家长如果真的爱孩子,还是要问问孩子的意愿,倾听孩子的心声,允许孩子与自己不同。要知道,孩子虽然是你的孩子,但生命却是他自己的,人格也是他自己的。因此,家长要允许孩子与你志趣不同、选择不同、价值观不同。
当然,家长也要允许和接受,孩子在学业上不如你。孩子可以上一所很普通的大学,干一份看似上不了台面但能让他快乐的工作,他只是和你不同——不能说不如你成功,不如你幸福。因为成功的定义因人而异,幸福的感受也甘苦自知。
现在很多高知父母成了教育焦虑人群中的最焦虑者,就是这个原因:我这么优秀,我的孩子一定要比我更优秀,这才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然说出去多丢脸啊;我自己是硕士,我孩子就得读博士;我自己年薪100万,我孩子必须年薪200万……这才叫一代胜过一代,否则就是宣告我的家庭教育失败。
可哪有那么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当下的升学竞争、就业形势,其实都比家长当年考学、择业时严峻多了。家长应该很清楚自己为取得如今的成就,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辛苦,难道还真要求孩子头悬梁锥刺股,为了超越父母而以命相搏?家长想要孩子优秀可以理解,但也要考虑孩子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孩子的天资、志趣、意愿。如果孩子学得很苦很难,在学业上就是不如你,那么,家长也请接受吧。毕竟,你爱的是你的孩子,而不是他超过你给你带来的巨大满足感,对不对?
语文名师说我儿子长了一张“数学脸”,明明是夸我儿子数学好,我心中还是不高兴:语文名师这么说我儿子,不就是说我儿子不擅长语文吗?
其实上面那个例子,虽然说的是我朋友,但我自己也心有戚戚焉。我说别人时理直气壮,说到自己时也只能忍气吞声。
我自己是学霸,从小考试次次成绩都是第一,作文总是最高分,英语也拔尖儿。所以当我发现我家大宝对作文毫无兴趣,英语也学得一塌糊涂时,我真的觉得很挫败:怎么我这孩子就一点儿也不像我呢?就一点儿也没遗传我的优点呢?就一点儿也没得到我在语文、英语方面的熏陶呢?所以当朋友对我说“你是作家,你孩子一定很会写作文吧”时,我赶紧顾左右而言他;当老师说“你妈妈是作家,你怎么连句话都写不清楚”这句话被我孩子转述给我时,我真的无言以对。我也是芸芸众生里一位焦虑的中年母亲。
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办呢?我开始思考,孩子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孩子有不如我的方面,他就完全不如我吗?孩子在我擅长的方面不如我,他就没有出头之日、没有前途了吗?不,生命如此多彩,个体如此多样,我的孩子一定有优于我的方面,只是我没有发现,或者说我根本就不肯去发现而已。
数学是我所有科目中学得最吃力的一门,高中期间我可以轻轻松松、毫不费力地学好语文、英语、历史、政治,成绩稳居班级前列,却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拿来专攻数学。即便这样,高考时我的数学成绩依然排在我所有科目的最后一名。我本科学的是新闻,根本没有高数课,这让我欣喜不已。但考上研究生,我读心理学、教育学时,统计、测量等科目又让我使出了洪荒之力才得以过关。
而我家大宝却在数学方面极有天赋——注意,这个天赋并不是凤毛麟角、鹤立鸡群,只是在我这个数学差生眼里算是天赋。尽管如此,我也感到惊喜。大宝在三四岁时说自己喜欢“双数”,也就是偶数,因为“双数的糖果才能平分,不需要一人咬一半”。这简直让我欣喜若狂!孩子在我的弱项处,居然发出了光芒。这一点点微弱的光对我而言简直就是熠熠生辉、光芒万丈啊!
大宝的数学成绩很拔尖儿,被数学老师宠为“数学王子”。我带大宝去看望复旦大学附中五浦汇学校黄玉峰校长时,从教五十多年阅学生无数的黄校长第一次见他就说他“长着一张数学脸”。我惊愕地问黄校长怎么看出来的。黄校长笑而不语。我心中其实并不高兴:作为语文名师的黄校长这么说大宝,不就是說我儿子不擅长语文吗?
最近,北大教授丁延庆吐槽女儿学业不如他的视频在网上疯传。他的那句话:“我教孩子逆天改命,她却教我学会认命。”让很多家长感叹家庭教育不容易。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成功的家庭教育?我做家庭教育研究与咨询近20年,经常有家长这样回答:“至少我的孩子要超过我,不能比我差吧?”还有家长说:“我教育孩子这么多年,到头来孩子还不如我,我岂不是很失败?”孩子超过家长才算是家教成功吗?孩子不如家长就一定是家教失败吗?抛弃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标准,我觉得这其实只是孩子和你不一样而已。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如何看待孩子和你不一样。
夫妇俩一个北大毕业一个清华毕业,在北京干着很体面的工作,对唯一的女儿倾注了大量心血,结果女儿考了外地的一所普通大学,临走恶狠狠地对他们说:“你们压制了我18年,我现在自由了。”
我有一对朋友,他们夫妇一个北大毕业一个清华毕业,在北京干着很体面的工作,所以对女儿充满高期待——我们都这么优秀,你是我们亲生的娃,你继承了我们的好基因,你现在的学习条件也比我们当年好多了,你应该上比我们更好的大学才对。抱着这种心理,他们对女儿殷切期望了18年,高标准严要求了18年,结果却令他们很失望——女儿考上了外地(非北京)一所很普通的大学。
去上大学时,女儿执意不要父母送,还恶狠狠地对他们说:“你们压制了我18年,我现在自由了。”
一听这话,我这对朋友老泪纵横。18年来,他们对女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她精心谋划美好前程,风雨无阻陪她上这个班那个班,没想到孩子却不领情,到头来抛下一句恶狠狠的话远走高飞。
我这对朋友,错就错在执意要求孩子和自己一样上名校,以自己的意志控制孩子,不允许孩子和自己不同,还苛求孩子在学业上必须超过自己。这是真爱吗?这只是占有欲、控制欲、攀比心、虚荣心罢了。
哪里有控制,哪里就有反控制,所以他们的女儿才会说:“你们压制了我18年,我现在自由了。”此话虽狠,却很真。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发自内心地接受孩子不如你的方面。爱他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家长如果真的爱孩子,还是要问问孩子的意愿,倾听孩子的心声,允许孩子与自己不同。要知道,孩子虽然是你的孩子,但生命却是他自己的,人格也是他自己的。因此,家长要允许孩子与你志趣不同、选择不同、价值观不同。
当然,家长也要允许和接受,孩子在学业上不如你。孩子可以上一所很普通的大学,干一份看似上不了台面但能让他快乐的工作,他只是和你不同——不能说不如你成功,不如你幸福。因为成功的定义因人而异,幸福的感受也甘苦自知。
现在很多高知父母成了教育焦虑人群中的最焦虑者,就是这个原因:我这么优秀,我的孩子一定要比我更优秀,这才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然说出去多丢脸啊;我自己是硕士,我孩子就得读博士;我自己年薪100万,我孩子必须年薪200万……这才叫一代胜过一代,否则就是宣告我的家庭教育失败。
可哪有那么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当下的升学竞争、就业形势,其实都比家长当年考学、择业时严峻多了。家长应该很清楚自己为取得如今的成就,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辛苦,难道还真要求孩子头悬梁锥刺股,为了超越父母而以命相搏?家长想要孩子优秀可以理解,但也要考虑孩子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孩子的天资、志趣、意愿。如果孩子学得很苦很难,在学业上就是不如你,那么,家长也请接受吧。毕竟,你爱的是你的孩子,而不是他超过你给你带来的巨大满足感,对不对?
语文名师说我儿子长了一张“数学脸”,明明是夸我儿子数学好,我心中还是不高兴:语文名师这么说我儿子,不就是说我儿子不擅长语文吗?
其实上面那个例子,虽然说的是我朋友,但我自己也心有戚戚焉。我说别人时理直气壮,说到自己时也只能忍气吞声。
我自己是学霸,从小考试次次成绩都是第一,作文总是最高分,英语也拔尖儿。所以当我发现我家大宝对作文毫无兴趣,英语也学得一塌糊涂时,我真的觉得很挫败:怎么我这孩子就一点儿也不像我呢?就一点儿也没遗传我的优点呢?就一点儿也没得到我在语文、英语方面的熏陶呢?所以当朋友对我说“你是作家,你孩子一定很会写作文吧”时,我赶紧顾左右而言他;当老师说“你妈妈是作家,你怎么连句话都写不清楚”这句话被我孩子转述给我时,我真的无言以对。我也是芸芸众生里一位焦虑的中年母亲。
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办呢?我开始思考,孩子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孩子有不如我的方面,他就完全不如我吗?孩子在我擅长的方面不如我,他就没有出头之日、没有前途了吗?不,生命如此多彩,个体如此多样,我的孩子一定有优于我的方面,只是我没有发现,或者说我根本就不肯去发现而已。
数学是我所有科目中学得最吃力的一门,高中期间我可以轻轻松松、毫不费力地学好语文、英语、历史、政治,成绩稳居班级前列,却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拿来专攻数学。即便这样,高考时我的数学成绩依然排在我所有科目的最后一名。我本科学的是新闻,根本没有高数课,这让我欣喜不已。但考上研究生,我读心理学、教育学时,统计、测量等科目又让我使出了洪荒之力才得以过关。
而我家大宝却在数学方面极有天赋——注意,这个天赋并不是凤毛麟角、鹤立鸡群,只是在我这个数学差生眼里算是天赋。尽管如此,我也感到惊喜。大宝在三四岁时说自己喜欢“双数”,也就是偶数,因为“双数的糖果才能平分,不需要一人咬一半”。这简直让我欣喜若狂!孩子在我的弱项处,居然发出了光芒。这一点点微弱的光对我而言简直就是熠熠生辉、光芒万丈啊!
大宝的数学成绩很拔尖儿,被数学老师宠为“数学王子”。我带大宝去看望复旦大学附中五浦汇学校黄玉峰校长时,从教五十多年阅学生无数的黄校长第一次见他就说他“长着一张数学脸”。我惊愕地问黄校长怎么看出来的。黄校长笑而不语。我心中其实并不高兴:作为语文名师的黄校长这么说大宝,不就是說我儿子不擅长语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