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活越拧巴的初三男生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z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认为孩子“厌学”
  一天,一对母子走进了我的咨询室。母亲40岁左右,着装得体,颇有气质。母亲身后跟着的男孩十分秀气,一头天然卷发,皮肤白皙,五官精致,乍一看颇像个女孩。男孩脸上带着一丝忧郁,看我的眼神有些躲闪。
  母子俩在沙发上坐定,母亲自我介绍说姓张。张女士先是叹了口气,接着开了口:“离中考没几个月了,我儿子小宇不知中了哪门子邪,情绪越来越低落,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整天心神不宁。在家里让他拿个东西,总是很长时间才反应过来,这种状态已经影响到了他的学习。升入初三第一次月考,他的考试成绩排到了班里后十名,往常可都是班里前十五名的。他们班是重点班,他本来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的,照这样下去,连普通高中也够呛!”
  张女士滔滔不绝地说着,一旁的小宇抿着嘴,一会儿往窗外望几眼,一会儿低头抠自己的手指。我笑着对张女士说:“孩子学习状态不好,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张女士说,小宇升入初中后,与同学们相处得不错,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列。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小宇的性格慢慢有了变化。班主任打电话和她沟通过几次,说小宇的性格变化挺大,在班里不太合群,整天郁郁寡欢,成绩下降很快。另外,近段时间小宇写作业比较马虎,还有抄别人作业的现象,上课心不在焉,让她好好和孩子沟通一下。
  对于儿子不如人意的表现,张女士十分着急。她老公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多年来一直被公司派驻外地,儿子的学习一直由她来负责。儿子初一时表现很好,班主任说,如果之后能保持这种状态,考重点高中没问题。没想到临近中招,儿子却像变了个人似的。
  随后,张女士找了个机会和儿子谈心,小宇要么沉默着不说话,要么就烦躁地捂着耳朵不听。初三上学期一开始,小宇的学习状态没有多大改观,而且还有逃学现象。
  我从张女士对小宇学习状况的描述中没获得多少重要的信息。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我感觉小宇学习成绩下滑,不只是厌学这么简单。接下来,我让张女士暂时回避一下,我要和小宇单独谈谈。
  张女士出门后,我笑着对小宇说:“孩子,据我观察,你妈妈所说的只是表面现象,你的烦恼可能与青春期有关,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会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如果你愿意敞开心扉和阿姨聊一聊的话,阿姨会非常开心。”
  清秀男孩很“拧巴”
  在我的启发下,小宇终于开了口。他眼圈红红地说:“阿姨,从升入初二以来,我一直有个困惑,我的身体里经常有两个声音在打架。一个声音说,你是个男子汉,别总往女孩那里凑;另一个声音又大声否定,你虽然有着男孩的身体,但你骨子里是个女孩……”
  小宇的话暗合了我的判断,我没有打扰他,继续听他倾诉:“阿姨,您知道吗?每当课间休息的时候,我都很纠结。男生们一起打打闹闹,我不敢往前凑。他们说我有些‘娘’,还叫我‘假小姐’,弄得我很尴尬,我越来越自卑。我想找女孩子玩,女生说我想和人家处对象。我觉得自己越活越‘拧巴’,现在想死的心都有。”说着说着,小宇的眼泪流了出来。我递给他一沓纸巾,他的泪流得更凶了。为了确认我对小宇的判断,接下来,我利用绘画、沙盘等心理检测技术,最后判定,小宇存在着性别认同混淆问题,专业术语叫性别认同障碍。
  为了弄清小宇认为自己像女孩的原因,我启发他:“平时你是不是很喜欢女孩发嗲,可以受男生保护的那种感觉?”小宇被我问得脸红红的,低下头,说他确实觉得自己像女孩。不僅仅是他长得秀气,更因为妈妈从小就像女孩一样打扮他。上初中之前,男孩女孩都喜欢和他玩,女生的游戏他也玩得很好,有时女生玩游戏缺人了,就拉他加入。没想到,到了初中,男生女生界限这么分明,男生不愿和他玩,嫌他太“娘”;女生觉得他是个男生,老是和女生泡在一起,另有所图。因此,他一到班里就觉得别扭,总觉得同学们看他的眼神不一样,就没有心思学习了。
  我对小宇的遭遇深表同情:这个少年内心正遭受着折磨,而他的痛苦与父母有关。接下来,我要做的便是和张女士谈一谈,摸透小宇从出生到现在,在性别意识方面父母所施加的影响。
  随后,我让小宇出去,然后我把张女士叫了进来。张女士进来后,我把从小宇那里了解到的情况以及判断说给她听。对于儿子患上性别认同障碍这一事实,张女士感到非常意外,但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张女士说,小宇小时候长得特别好看,一头天然卷发,胖乎乎的,惹人喜爱。老公很喜欢女孩,看到儿子这么漂亮,不由得感叹:“要真是个女孩就好了!”每次从外地回来,看到儿子,她老公就高兴地喊:“闺女,老爸回来了!”小宇小时候,张女士老公在外地工作,她经常和闺蜜一起化妆、美容,每次都带着小宇。闺蜜们常和小宇开玩笑,给他抹个腮红、化个淡妆什么的,就是觉得好玩。在张女士内心,其实并没有把小宇当女孩来养。小宇上幼儿园和小学时,乖巧又文静,很多人都喜欢他。女生排练节目缺人,就让小宇凑个数,没想到最出彩的反倒是小宇。当时她还为儿子感到高兴。没想到,到了初中,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儿子竟然对性别有了错乱的感觉。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听了张女士的讲述,我分析道:“小宇的问题与你早期错误的性别教育有关。同时,你爱漂亮,对孩子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和认同,所以在小宇的潜意识中,希望自己像妈妈那样漂亮。”
  我向张女士指出,3~5岁是孩子性别教育的关键期,男孩要像男孩养,女孩要像女孩养。比如,在看儿童读物或者影视作品时,男孩女孩要区别对待。性别认同障碍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家长的性别期待(重男轻女、重女轻男)、父爱的缺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父亲的陪伴)、早期家庭教育中性别教育的缺失。具体到小宇来说,爸爸常年不在身边,无法得到爸爸的陪伴,也是他缺少角色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张女士对儿子的性别教育施加了混乱的影响,导致孩子的性别认识一步步扭曲。
  听了我的分析,张女士脸上写满了凝重。我告诉她,像小宇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生活中不少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逆性别化打扮,很多父母认为,性别认知是本能,就算把男孩子打扮成女孩子,也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可事实相反,幼儿对性别的认识是从自己的外形、装扮、玩具开始的。男孩被打扮成女孩,他会感到迷惑:我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而当他的女孩形象一直受到夸赞,那可能会加剧这种迷惑,做女孩子更加受欢迎,会使他潜意识里更期望自己成为女孩。如果这种心理一直得不到合理的疏导,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张女士对我的分析表示认同,但她更关心如何对小宇进行心理干预,让孩子逐步扭转自己混乱的性别认同。我对张女士的焦虑心情表示理解,同时指出,纠正性别认同障碍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父母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我对张女士说,患上性别认同障碍的孩子,一般采取心理疗法、荷尔蒙疗法和手术治疗。像小宇这种情况,应先对其进行心理治疗并辅以社会以及物理干预疗法。下一步,我将会为小宇制订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方案,同时,需要父母的密切配合。除了心理治疗外,我建议小宇的父亲积极参与到唤醒儿子性别认同的行动中来,要经常带儿子参加一些力量型的运动,多观看一些对抗性强的体育比赛。
  我还向张女士指出另外一种可能。鉴于小宇目前的情绪状态,孩子有可能陷入抑郁,产生自杀的想法或有试图自杀的行为。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是增强孩子的自尊,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也可以把他想交往的男生约到家里聚会,逐步增加他的性别认同感。
  我按照既定方案对小宇逐步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让我欣慰的是,张女士的丈夫主动结束了驻外工作,选择了回归家庭。他表示会经常陪伴儿子,补上以前对孩子性别教育中的缺憾。相信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小宇对性别的认同会逐步回归正常。
  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的是,许多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没有对其进行健康的性别教育,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像小宇一样的困惑和苦恼。在孩子幼年时,给予其性别的最大认同,是每一个父母应该尽力做到的事。否则,你对孩子所施加的错误观念,有可能会在日后造成孩子人生的灾难。
  【编辑:刘波】
其他文献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是家庭教育的一道难题,令许多家长头疼。亲子关系处理不好,家庭教育就无从谈起,孩子厌学、早恋、游戏上瘾、离家出走,哪一样都让家长承受不起,近年来发生的中学生跳楼、跳桥事件,更是惨痛的教训。那么,怎样与青春期孩子相处才是正道?让我们看看新东方元老徐小平的教子秘訣。  徐小平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徐超,小的叫徐赶。徐超性格内向、敏感,徐赶性格外向、积极乐观。  徐赶上初中的时候突然爱
婴幼儿对妈妈的依恋是天生的。怀胎十月,宝宝在妈妈肚子里住了那么久,感受着妈妈的心跳,熟悉了妈妈的气息。为此,很多孩子表现出特别黏妈妈,一眼看不到妈妈就喊、就哭、就找,有的宝宝甚至黏妈妈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宝宝太黏妈妈到底好不好?面对这样的宝宝,家长究竟该怎么办呢?  妈妈洗个澡,爸爸都得抱着宝宝站门外  昨天,星星妈妈在群里吐槽她家小宝太黏人:“我刚才洗了个澡,小宝就哭着找妈妈。没办法,他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重要部署。教育部随即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宣布,中考体育将逐年增加分值,实现与语文、数学、外语同分值。这个重磅消息在教育界和家长圈引起了强烈反响,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担忧:体育课真的算主科吗?提高体育考试分值,会不会让体育课陷入应试怪圈?  赞同——身体素质和体育考试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增加体育考试
性格孤僻的孩子会因为不信任而向父母、老师及同学关闭心灵之窗,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那么,如何帮助孩子纠正孤僻的性格呢?  營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如果父母不和,经常争吵,孩子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教育,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会变得沉默寡言,从而形成孤僻。因此,家长应给孩子营造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气氛,让孩子真正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家庭的欢乐。  
家长困惑:  到底要不要给孩子报早教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今,这句口号已经成了很多家长的共识。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引导之下,不惜血本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成了许多家长的不二选择,于是3岁以下幼儿背着书包去“上课”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以下两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  案例一:《广州日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家长的焦虑:李女士的女儿楠楠现在一岁三个多月,可在同事看来,李女士已经快变成“祥林嫂”了。遇见
2021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一头2.2米高的机甲牛“憨憨”惊艳亮相。它不仅会跳舞,还会通过眉毛、嘴巴等表达喜怒哀乐。当这头融汇了民族风与高科技的机甲牛在舞台上与明星们共舞时,很少有人知道,他之所以能打造出惊艳全球的中国版“梦幻机甲”,与对女儿的疼爱有很大关系……  他亲手制作“湿背兽”给女儿当生日礼物,模仿机器人的模样送女儿去上幼儿园  和很多“80后”男孩一样,孙世前也酷爱机器人和动漫。从中央美
一切为了孩子  2016年7月12日,谭女士第一次来到我的心理诊所。她35岁,是一位全职妈妈,家住上海徐汇区,丈夫是做餐饮生意的,家境殷实,儿子隆隆12岁,上小学六年级,学习成绩中等。  谭女士告诉我,隆隆1岁半的时候,因为要帮助丈夫经营酒店,她请了一个保姆照顾儿子,没想到保姆心怀歹意,拐跑了隆隆。尽管保姆很快被抓获,但是隆隆已经被她卖掉了,又接连被几位买主转卖,半年后才被警方解救。“那半年,我过
近日,无锡江阴城区出了件大事,惹得网友们议论纷纷。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年轻妈妈下车忘记拔车钥匙,车门自动上锁后,她才发现年幼的儿子被反锁在车内,热得哇哇大哭。让人吃惊的是,民警和消防人员打算破车窗救孩子,却遭到年轻妈妈的拒绝。她想等开锁的人来。大家担心孩子闷在车里会窒息,妈妈却说:“等20分钟左右,应该没事的。”也正是这句话,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征讨。  相信很多妈妈都没这位妈妈心大。为防万一,建议
我要死了儿子怎么办  2008年8月,黑龙江省大庆市市民高铭远到医院例行B超检查,发现肝硬化、腹水,医生说他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让他一定要高度注意身体。  听了医生的话,时年37岁的高铭远脑袋都大了,陷入深深的恐惧中。24岁那年,他被查出携带有乙肝病毒。从那时起,他就小心翼翼,时刻保护身体,没想到终究还是没能逃脱疾病的魔爪。  正值盛夏,高铭远却如同置身冰窟,脑海里反复出现四个字:我要死了。  
教育孩子时,许多父母习惯于板起面孔讲大道理,效果往往不佳;相反,如果父母有童心,与孩子打成一片,家庭教育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著名演员黄磊深谙此道,他放下父亲的架子,与女儿多多像伙伴那样相处,轻松把多多培养得既好学又懂事,赢得亲友的一片赞扬。  多多从小喜欢吃萨其马。一天晚上,她把萨其马的碎屑埋在花盆里,声称“要种萨其马!”黄磊没有嘲笑女儿的无知,而是趁女儿睡觉时,在花枝上挂满了萨其马,让多多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