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审美教育是教育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 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学语文课堂是教师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来实施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感受美、体悟美、创造美。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方法
  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上,更体现于美育当中。美育又称审美教育,从实质上说是教导学生如何培养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体味鉴赏美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美的描写和素材需要我们去挖掘,且高中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表述的非常清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诉求,而中学语文课堂便成为教师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那么,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来渗透审美教育,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特点来培养、教育学生呢?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来谈一点想法。
  一、教师应确立学生的审美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转变角色,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为了更好地落实审美教育,我们也应确立学生的审美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重视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对课文美的鉴赏,往往是教师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直接理性地告诉学生,而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个性理解和感受。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更不会使学生在学习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因为文学即人学,每篇文学作品实际上都倾注了作者的心声、情感及思想。要想真正的进入,体验这一艺术世界,不是靠简单的理性分析,而是要用一种包涵了感觉、直觉、想象、理解的复杂的心灵去体验。所以,在审美教育中,教师应明确审美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化素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并逐步达到一种感同身受的美的境地。
  二、运用多种教学工具、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随着科技的发展,幻灯片、录音、录象等多媒体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因为多媒体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教师可利用其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去迅速而有效地感受美。在教师范读时,多媒体缓缓播放图片,以音乐做衬托,体现作者哀愁的地方配以低沉音乐,相反,体现作者喜悦时配以舒缓愉悦之调。由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作者怎样景中融情,情因景生: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怀念等,无非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与作者悲喜同起的目的。
  总之,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工具来创设情境,学生对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就会感到容易得多,不仅增强了学习兴趣,感受美的能力也由此渐渐培养起来,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三、在想象中感受美,再现美
  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的,正如《赤壁赋》中所说,“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这就是说,视觉和听觉是我们进行审美感知的最直接也是最基本的途径。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进行的审美教育归根究底是依据课文里的文本语言。课文中有不少散文都描绘了美丽的景色,而学生要把外在的美的形式转换为内在的心象,这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活动。越优秀的文学作品越需要调动阅读者的想象力。只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把握文学作品的言外之言与象外之象”[1]。
  四、在课文研析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解决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课文教学也不例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课文、依据课文,仔细研析作品中的美的各种表现形式,培养学生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中的美育因素,并利用美的形式和手段,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对美的事物鉴赏能力。这样学生的审美境界得到了提升,也有助于形成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定势。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但课堂教学可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能力。这种审美意识的渗透和能力的培养不能靠简单的灌输,它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有意识的把文本知识和美育结合起来,学生也应发挥审美主动性,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 潘娟芬,《赏课文之美,其美不胜收》,新课程研究,2001.8
  [3] 赵学娟,《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开展》,新课程研究,2010.7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89-02   班级是学校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同时又是教育者实施有效管理的手段。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有效教育途径,运用一定的原理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班级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和因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实现学校和班级共同教育
期刊
镁及镁合金是目前工业应用中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低密度、高比强/比刚度、阻尼性能好、电磁屏蔽性能优良、易回收等优点,已在国防军工、航天航空、汽车零部件、3C通讯等领域得到了一定应用。但是由于镁合金的室温性能差,且变形易开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因此开展镁合金强韧化研究对于推动镁合金及镁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大塑性变形通过累积高应变可以有效的细化晶粒,提升组织均匀性,调整织构、优化第二相分布,提高合金综合力学性能。
  本文以商用镁合金Mg-Al-Zn和稀土镁合金Mg-Gd-Y-Zn-Zr为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24-02   在新课改下,《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编入了一定分量的"历史题材"的内容。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我们发现,在其中安排历史知识的真正目是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可这些历史内容并不是按历史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编写的,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串联,将知识点分散到学生生
期刊
吸附技术因其成本低、操作简便、去除率高而被认为是水处理中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在已经报道的吸附剂中,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由于其具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廉价、易于提取等优点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世界上木质素的年产量可达5*1014t。通过添加一些酸化剂,可以从造纸废液黑液中提取大量木质素。但木质素反应性低,所以活性位点很少。其Zeta(ζ)电位为负,故也不能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含氧阴离子。因此,人们利用各种方法来对木质素进行改性以使木质素具备吸附能力。其中,木质素的电负性可以通过胺化改性而改变,使其对水中含氧阴离子具有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26-0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两个幼儿教育指导性法规、文件的颁布,全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迎来了幼教改革的春天。笔者分别以"幼儿数学"、"幼儿数学教育"和"幼儿数学教育指导策略研究"为题名检索词,获得相关文献65篇。本文根据65篇研究文献,对我国幼儿数学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一、65篇研究文
期刊
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散文、小说)在高中必修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年高考试题中的分量也相当大。而答此类题的前提便是把握文章的主旨,若是把握不住文章的主旨,做题就漫无目的,也不可能准确作答。因此,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就显得至关重要。若教学得法,必将真正影响学生对作品的有效阅读,获得阅读快感,并能从容应对阅读题的考查,甚至启发写作。  然而,对于高考中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各种各样的方法充斥着学生和老师的视野
期刊
【摘要】 新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富有文化内涵的选修教材——《论语》,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加强《论语》课堂的人文思想的方法,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 论语;德育;渗透;探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阅读和鉴赏,体味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
期刊
【摘要】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应用。作文教学同样如此,老师应为生活应用而教,学生应为生活应用而学。因此,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关键词】 生活化;作文;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是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作文是衡
期刊
问题导教法是将可运用问题导教法的教学内容,根据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知识程度设置成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讨的若干问题。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问题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过程。在整个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解疑、给学生学习、探究的成果进行评判和最后对知识的归纳总结。  1 提出“问题导教法”的目的  目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教育
期刊
【摘要】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切实做到高度重视重点指引,让语文走进生活,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探讨  语文教学,效益欠佳;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已引起方方面面重视。其间原因自然很多,但我认为现行的教法,难说不是一个很直接的原因。  不知从何日起,语文教学已成定规:每上新课,布置预习,先说背景,再叙作者,范读课文,释词注音,分段解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