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人存在状态的和谐——论王安忆文学创作中关于生命状态的观照和沉思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qq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女作家王安忆自开始文学创作以来,一直笔锋不减,在新时期文学的每一发展阶段,均是一位极具活力的作家。她不断超越自我,创作风格不断变化,几乎每推出一部作品都会受到读者和研究者的瞩目,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员。 王安忆从来不属于任何文学流派,可1984年她结束美国之行后创作的《小鲍庄》成为“寻根”文学的经典;21年前她创作的早期作品——“三恋”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学地位与思想价值;而《纪实与虚构》被许多人标榜为王安忆小说探索上最有意味的形式;她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都曾有过获奖;1995年她的《长恨歌》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之后不久,“第一届华文文学奖”也授予给了她,王安忆一次次证明了自己的创作实力。 本文试图对王安忆文学创作中关于生命状态的观照和沉思进行梳理与解读,呈现作家笔下的种种人类不和谐处境和内心孤苦挣扎,诠释王安忆以一种女性作家特有的人文情怀、以一种对人类体恤和救赊的姿态,为人类摆脱困境、建构理想的精神家园所进行的探索和思考,旨在揭示王安忆小说对于改善人生所蕴涵的重大意义。 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的缺憾中,注定要面对无处逃遁的生存缺憾,并经受由此带来的种种伤感与痛苦,这是一种“存在性的伤痛”。王安忆对人类生存状态保持着清醒、充分而深刻的认识,她开掘人性因素,追问和探询生存状态中的不和谐,寻求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种永恒的主题贯穿在她的整个创作历程之中。她的作品折射出她对生命本体的深刻认识和对生命价值的虔诚,她的创作是孜孜不倦地精心营造人类美好人性的文学殿堂。
其他文献
幸福的家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心灵的温暖,最新研究发现,它还能延长癌症患者寿命.rn哈佛大学医学院癌症研究所的学者从全美范围内的数据库中选取了患有10种常见癌症的近75万名
李金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被重新挖掘和评价的中国新诗诗人。在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他身兼两种角色:开拓者和游离者。支配其在这两者之间不断转换的是两种力量:其一
金庸作为新武侠小说的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他的武侠小说在创作中吸取了西方近现代艺术手法,又汇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反映了以儒家文明为文化心理结构核心的中国人的审美需
跑不如走  运动有益长寿,但要量力而行。有些老人喜欢在晨练时快跑,这并不值得提倡。因为,跑步时机体耗氧量会增加,易导致呼吸短促、机体缺氧,而大多数老人本身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很容易诱发心肌梗塞或脑血管意外。对老人来说,运动的最佳选择是散步,同时甩甩手、拍拍肩膀、扭扭腰胯,适可而止。体质很好的老人可以尝试慢跑,但一定要做好跑前热身和整理运动。  听不如唱  听个小曲儿排遣寂寞,
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1912-1991)是神话批评流派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西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弗莱从对“新批评”的批驳开始踏上批评之路,试图通过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由原先的道德、政治层面,向文化、文学层面回归的标志,也是知识分子主题聚焦和形象塑造,由传统、单一走向丰富、分化的发端期。因为“寻根文学”对现代
本文从冯骥才散文中所关注和表现人性、生命和自然之美等三个方面来纵向论述他对美的挽留和守护;将“记忆”与“时间”等作为横向思考,并结合近年来他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