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1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危机的出现及其解决,引发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活动。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问题就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观的指导下,通过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生态化改造,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继承和发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是一种具有建设性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识,从工业文明阶段进入生态文明阶段,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大飞跃,同时也是价值观念的大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解决自然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的物质生产的矛盾,把社会物质生产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转到人、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上。生态文明是通过人们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批判而提出的。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走过了原初的过程,正在向人类文明深处迈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内容的丰富以及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为此,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同时,通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为中国经济社会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即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向生态化生产方式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其他文献
制度有着众多的涵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制度主要有礼、俗、法、令四种涵义。西方学者对制度概念的认识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制度是一种规则或规范(体系);制
孟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和精华之所在即为孟子所提出的人性本善论。心性论属于纯哲学范畴,将它与同样是纯哲学范畴的“内在超越”思想结合而谈,目
人权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横跨哲学、法学、政治学等领域。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人权问题时,所要回答的是人对社会的主体性问题。论文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对马克思人权思想进行深
摘 要:为了客观、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对本地区留守儿童情况予以调研,梳理留守儿童在本地的呈现形式,进一步了解西吉县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困惑,进一步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心声,从安全教育、品行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展开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并逐渐形成科学的可操作的关爱教育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为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探索出一
财富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财富观是人们对于财富的总的看法与总的观点,直接体现着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财富观发